2023「白晝之夜」快閃信義區6大亮點!仁愛路化身電影院,開箱議會市長還變成貓?

賞藝文
By 妞新聞
發布時間:2023-09-09 17:00:00

各位文青少女、時尚妞、藝術迷久等啦,2023「臺北白晝之夜」即將在10月7日至10月8日跨夜登場!今年特別選在國慶連假舉辦,讓妞妞們熬了一整夜以後,還有空回去好好補眠(笑),源自法國的白晝之夜,從2016起至今已經舉辦了第8屆,這一次將主場拉到了繁華的「信義區」,以「起義吧!」為主題,打造6大主題、9大亮點作品,2023白晝之夜還有哪些必看亮點呢?快跟妞編輯一起來看看吧~

24小時最熱

 

 

 

2023白晝之夜亮點1.起義吧!

妞妞們有發現,你google「Taiwan」,幾乎就會出現信義區的照片喔!每一年的白晝之夜,主辦單位帶著大家一起打開都市的深夜空間,在藝術裡或坐、或躺、或醒、或醉,形形色色的自由姿態,在一夜又一夜的藝術累積中,每次都更強烈地展現了臺北的文化能量。

 

 

 

2023白晝之夜以「起義吧!」為口號,不只是將主會場設在信義區,更透過6項主題,在台灣的主視覺裡,透過藝術行動,試圖倡議不同的議題,不論年齡、性別、背景,為自己的信仰發聲,傾聽內在,關照世界!

 

 

 

2023白晝之夜亮點2.三大場館

而這次同樣開箱了平常大家不會去到的政治辦公場所,將國父紀念館、臺北市議會、臺北市政府,串連成台北市中心最大的藝術廣場,所有公事公辦的地方,這一夜全部被藝術佔領,議事廳化身劇場、貓進駐市長室、市府大廳成深夜Live House等等,絕對值得妞妞們期待。

 

 

2023白晝之夜亮點3.六大主題

今年的6大主題分別是:國際視野、藝術公園、自由街頭、佔領府會、一夜影展與議題響應,首先「國際視野」邀請到法國著名攝影師JR、巴西藝術家Néle Azevedo 以全球議題為創作核心,帶大家一起連結世界。更在什麼都買得到的信義區裡,打造了買不到的實驗型「藝術公園」,由13位國內外藝術家在國館翠湖周圍,躲在樹叢裡給你驚喜!

 

 

 

白晝之夜更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合作,將仁愛路變成一座大型電影院,打造了「一夜影展」,妞妞們有試過在快車道上看電影嗎?那就絕對不要錯過這次活動啦;信義區也將成為一座「自由街頭」,由Wild Open Arts策劃,讓4位頂尖塗鴉藝術家,在20公尺高空24小時不間斷創作,還有連續6小時、超過30人接力的喜劇脫口秀,加上馬戲、音樂、舞會等演出,妞妞們都能自由駐足觀賞。

 

 

 

最後是「議題響應」部分,這一夜妞妞們可以與「台灣猛禽研究會」 在酒吧舉杯暢談都市猛禽保育、與「綠色和平」在一夜藝術狂歡中理解減塑、氣候變遷,並與「家樂福」與「有趣市集」 在花掉錢錢的路上,聽聽經濟動物福利。

 

 

 

2023白晝之夜亮點4.九大亮點作品

整個白晝之夜、12小時的時間,將呈現逾40件藝術裝置與表演節目,其中有9個妞妞們不容錯過的亮點作品,包括「Iside Out Project 千人市民攝影行動」、「Minimum Monument 最小的紀念碑 小冰人藝術行動」、「Live Painting 24H不間斷塗鴉」、「買不到藝術公園」、「星空市政廳」、「開箱市議會」、「貓市長・佔領中」、「臺北大歌廳 時代DJ金曲」、「快車道電影院」。

 

 

 

尤其是「Minimum Monument 最小的紀念碑 小冰人藝術行動」更是大家不早點來,就再也看不到的創作!巴西藝術家Néle Azevedo以冰塊製作出20cm高的小冰人,再邀請民眾一起將小冰人放在大型紀念碑、紀念館前隨著時間融化。而這項藝術行動已在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挪威、丹麥等多個國家共26個不同城市進行,但因為在地球暖化的影響下,展出到融化的時間也變得越來越短,世界各地的環保主義者開始將其視為討論氣候變遷的藝術作品。

 

 

 

2023白晝之夜亮點5.場域響應

除了主要的三大場館外,松山文創園區、台北101、ATT 4 fun等等許多場域都將共同響應,整座信義區變成一個沒有圍牆的美術館,妞妞們快把活動時間筆記下來,連續12小時一起感受一下台北藝術的魅力吧!

活動資訊>>

2023 臺北白晝之夜 起義吧!
時間:2023年10月7日晚上6時至10月8日上午6時
地點:臺北市信義區(國父紀念館、市議會、市政府)

Source: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愛玩妞,妳的最佳旅伴。

【延伸閱讀】
2022「白晝之夜」6大亮點!以士林大戲院為主題,打造四大展區&三種玩法
台北捷運「共享雨傘」8月底上路!一小時19元、單日39元,租借方法懶人包一次看
 

妞新聞 白晝之夜

最新消息

【娛樂透視】王耿瑜記錄《蘭陵40》 重繹經典看見劇場人才茁壯

賞藝文
鏡週刊
發布時間:2023-09-10 20:30:00

為紀念已解散的「蘭陵劇坊」創團40週年,團長金士傑召集趙自強、游安順、楊麗音等團員重繹該團經典劇碼《演員實驗教室》,2018年陸續在台灣和中國大陸巡演24場,導演王耿瑜同步記錄排演、巡演過程,成為紀錄片《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

24小時最熱

片中呈現演員如何將自身故事轉化為表演,並融入1983年該劇初版首演的珍貴畫面,看見這群人的劇場經驗在台灣演藝界開枝散葉。

1976年創立的「耕莘實驗劇場」,1980年由團長金士傑與藝術指導吳靜吉接手後改名為「蘭陵劇坊」。此後十年間培養游安順、楊麗音等演員,團員李國修、劉若瑀、趙自強更分別成立屏風表演班、優人神鼓、如果兒童劇團。蘭陵劇坊雖於1991年解散,但培養出眾多藝文影視人才,引領台灣表演藝術邁入更多元的時代。

戲劇系教授及劇場導演馬汀尼,當年加入蘭陵劇坊,與團員一同接受肢體訓練課程。(蘭陵劇坊提供)戲劇系教授及劇場導演馬汀尼,當年加入蘭陵劇坊,與團員一同接受肢體訓練課程。(蘭陵劇坊提供)

6年前,為迎接蘭陵40週年,金士傑擔任編導,號召團員重新排演蘭陵代表作之一《演員實驗教室》。該劇是1983年、金士傑結合戲劇訓練技巧與演員生命故事共同激盪的集體創作,開創台灣表演藝術的新形式,也表現演員「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累積。此次重新登台,17位演員中除了金士傑、楊麗音、王仁里、馬汀尼,其他人都是第一次演出。曾是蘭陵團員的王耿瑜,不僅參與表演,同時拿DV、手機拍攝整個過程。

吳靜吉(圖)當年與金士傑共同創立蘭陵劇坊,是台灣表演藝術的重要推手,今年已高齡84歲。(蘭陵劇坊提供)吳靜吉(圖)當年與金士傑共同創立蘭陵劇坊,是台灣表演藝術的重要推手,今年已高齡84歲。(蘭陵劇坊提供)

當年王耿瑜在台北市南海路藝術教育館觀賞《演員實驗教室》首演,大為驚豔,不但加入蘭陵,隔年更隱瞞父母從輔仁大學德文系四年級,降轉至文化大學影劇系二年級。之後她除了參與劇場工作,也製作電影、擔任影展策展人、拍紀錄片、推動影像教育。她說:「當時接到金士傑的電話邀請參與演出,既驚喜又憂心,因這齣劇對我意義不凡,但難在每個人要提供自己的故事當文本,再由金士傑重新編排創作新版本。」

已故演員李國修(右)與劉若瑀(左)演出首版《荷珠新配》,後於蘭陵30週年重演。(蘭陵劇坊提供)已故演員李國修(右)與劉若瑀(左)演出首版《荷珠新配》,後於蘭陵30週年重演。(蘭陵劇坊提供)

有別於傳統戲劇多從文本出發,蘭陵秉持每個人都是敘述者、創作源自個人的理念,以演員真實經驗為創作基底,過程中要回顧與原生家庭、成長環境的關係,重新探究自我,透過演繹與自身和解獲得療癒。

吳靜吉(右下)當年與金士傑共同創立蘭陵劇坊,是台灣表演藝術的重要推手,今年已高齡84歲。(蘭陵劇坊提供)吳靜吉(右下)當年與金士傑共同創立蘭陵劇坊,是台灣表演藝術的重要推手,今年已高齡84歲。(蘭陵劇坊提供)

新版以「時間」為主題,楊麗音再次訴說兒時被父親家暴和青少年離家學戲的血淚史,原本的憤怒少女,數十年後增加幾分圓熟;游安順掀父親娶小三鬧得全家雞犬不寧,持菜刀嗆父「一起死」的過往,經過時間洗禮找到諒解方法,感動觀眾。

與王耿瑜同期加入蘭陵的監製林于竝,90年代赴日攻讀博士,現為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副教授。他笑說:「劇團以前每次開會、演出,耿瑜都習慣隨手記錄,還把票根、便條紙都收集起來,當年排戲時根本沒人在乎,回頭看才發現她特殊的癖好形成一座資料庫。」

 

片中除了有演員排戲的創作過程,還融入首版演出等珍貴畫面。

《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排練後期,王耿瑜為全心投入劇團整排及巡迴,自掏腰包請專業攝影師拍攝,並向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以「視聽媒體藝術」類別申請45萬元補助,把素材剪接成完整的紀錄片,做為每位參與者的紀念。

蘭陵團員透過不斷討論分享,以自身經歷共創《演員實驗教室》文本。(蘭陵劇坊提供)蘭陵團員透過不斷討論分享,以自身經歷共創《演員實驗教室》文本。(蘭陵劇坊提供)

沒想到2年前,王耿瑜突然找到《演員實驗教室》1983年首演的Betacam錄影帶,讓她動念重新剪輯手上的素材。新版本中,除了有演員聚在一起討論、排戲的創作過程及國家劇院演出片段,還融入首版演出和已故團員李國修劇場表演等珍貴畫面,利用時空交錯,對照蘭陵演員的成長與蛻變。

楊麗音經過歲月洗禮,再度演繹自己的人生故事,流露出不同內斂情緒。(陳有德提供)楊麗音經過歲月洗禮,再度演繹自己的人生故事,流露出不同內斂情緒。(陳有德提供)

「蘭陵珍貴之處是讓演員回到最初和純粹的原點,那才是表演技巧的核心,而紀錄片特別之處在於同時記錄舞台劇和演員私密的部分。」林于竝認為片中每個人的生命都跟時代背景緊密扣合,觀眾也能從演員個人歷史和私密故事,思考自己是如何走過那個時代。

王耿瑜平時有記錄的習慣,側拍團員排練的影像,如今成為紀錄片。(陳有德提供)王耿瑜平時有記錄的習慣,側拍團員排練的影像,如今成為紀錄片。(陳有德提供)

紀錄片定剪之後,王耿瑜苦無經費支撐混音、調光、上字幕等後製,停工約半年。直到台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以80年代為題策劃系列展演,提供經費邀請王耿瑜播放《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加上向親朋好友募資,才完成後製,去年底於北美館首映。

北美館去年首播《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紀錄片,結合身體工作坊,邀民眾體驗。(翻攝自王俊傑臉書)北美館去年首播《蘭陵40—演員實驗教室》紀錄片,結合身體工作坊,邀民眾體驗。(翻攝自王俊傑臉書)

王耿瑜苦笑:「直到今年初,我才答應發行商把影片拿到大銀幕播放,後來為了參加7月的台北電影節,我又花錢找了三組翻譯,一路愈陷愈深!」台北電影節首映時迴響熱烈,現場有觀眾表示看過《演員實驗教室》初版及新版,第一時間便購票看紀錄片,給王耿瑜很大的鼓舞。

 

17位演員訴說14段故事,人物線複雜,單是剪接就費時4年。

王耿瑜透露,正片長度不到全部素材的1/10,17位演員訴說14段故事,人物線、結構複雜,過程中不時與林于竝思考討論、找出觀點,單是剪接就費時4年,歷經2位剪接師。林于竝舉出:「影片每個版本都對後來版本產生影響,逐漸熟成,最終找來身兼剪接師的演員葉慈毓接手,帶入表演者觀點產生化學變化,為紀錄片增加特殊氣質。」

導演王耿瑜(右)與監製林于竝(左)皆是蘭陵出身,各自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導演王耿瑜(右)與監製林于竝(左)皆是蘭陵出身,各自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

舞台劇從2018年至2022年在台灣、中國大陸共巡演24場,口碑帶動紀錄片包場,上映前已累積11場,為蘭陵40週年劃下完美句點。王耿瑜感性地說:「這齣戲應該不會再演了,好奇當年看過初版的7,000位觀眾,是否也像我一樣受到影響。蘭陵50週年誰還能演?會演什麼?大家都不知道。」

林于竝引用日本13世紀能劇演員、劇作家「世阿彌」的觀點,將戲劇美學比喻為「花」,演出帶給觀眾瞬間感動如同「開花」,有趣的地方就在於這份感動和生命力既短暫又無法保存,希望觀眾透過紀錄片一探其中難以言喻的奇妙與感動。

記錄演員成長 王耿瑜

  • 學歷:文化大學影劇系畢業
  • 曾加入蘭陵劇坊、筆記劇團、隨意工作組劇團,1985年以紀錄片《九歌》獲金穗獎,曾任電影《戀戀風塵》場記、《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劇照及助導、紀錄片《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監製、金馬影展及國際兒童影展策展人。

 

刻劃劇場蛻變 林于竝

  • 學歷:日本廣島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
  • 曾加入蘭陵劇坊、筆記劇團,1991年赴日留學,研究日本現代劇場、藝術評論與劇場空間文化論,現任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副教授兼學務長。

 

【娛樂透視】克服產業資源限制 比利時新銳導演影展突圍

【娛樂透視】詩詞入曲、創新玩法 音樂製作跨界手遊造聲量

鏡週刊 蘭陵40 演員實驗教室 蘭陵劇坊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