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富豪星際爭霸戰開打!首先是7月11日英國維珍集團創辦人布蘭森搶先,緊接著7月21日換全球首富貝佐斯,2人相繼搭太空船登上外太空互別苗頭。然而,相較於娛樂性十足的太空旅行,整個金融市場更關心的是,當貝佐斯忙著與前任全球首富馬斯克等人,在低軌衛星兆元產業的世紀對決較勁時,台廠的台揚、穩懋、同欣電及張量科技等,已被馬斯克等業者看上,未來台灣業者將左右這場戰局變化!
24小時最熱
「我正往下看美麗的航空站,恭喜大家成功建造這麼美麗的東西。」7月11日,英國億萬富豪、維珍集團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搭乘自家太空船團結號(VSS Unity)上太空,來到離海平面85公里處,也就是太空與大氣的交界處停留4、5分鐘,搶先競爭對手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一步,成為首位登上太空的太空旅行業老闆。
全球富豪 搶太空門票
布蘭森上太空的鏡頭畫面,透過全程直播傳送到全世界,頗有向全球首富貝佐斯挑釁的意味,畢竟他可是早了貝佐斯十天完成太空旅行的夢想。而隨著布蘭森和貝佐斯二大富豪相繼登上太空,也正式揭開太空產業競賽的序幕。
但其實,不僅是布蘭森和貝佐斯,這幾年包括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臉書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及香港長江實業集團創辦人李嘉誠等全球超級富豪,也不約而同地將投資觸角延伸到太空產業。
台灣科技業者向來具有敏銳的市場嗅覺,已搶在太空產業大鳴大放前陸續進場卡位。尤其受到布蘭森太空旅行的利多消息刺激,台股的太空產業概念股,例如台揚、公準等,7月12日後股價也突然活潑起來。對此,一位不願意具名的證券投顧董事長表示,顯而易見,投資市場已經注意到太空產業,尤其是低軌衛星(LEO)未來商業運轉的可能性。
該名董事長進一步指出,方舟投資(Ark Investment)女股神伍德(Cathie Wood)向來熱衷投資電動車等前瞻性、趨勢性產業,而在今年第一季,方舟投資特別募集一檔以太空探索為主題的ETF(ARKX),讓人驚訝的是,ARKX只花短短5天就募集到5億美元,顯示太空產業正帶領出新一波的投資熱潮。
低軌衛星 成長幅度大
根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的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太空經濟產值約3,713億美元,其中,衛星相關產業的產值占近73%。而包括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等研究機構都樂觀預估,隨著馬斯克領軍的SpaceX與貝佐斯帶頭的 Blue Origin等相繼投入低軌衛星產業,未來十年,衛星產業將以二位數的成長幅度持續向上。
台新投顧總經理李鎮宇表示,中、高軌衛星早已在全球廣泛運用,且成功商轉數十載。為何在2021年談論太空產業之時,「低軌衛星」卻成為炙手可熱的焦點?因為這是企業第一次思考,太空產業如何不只做B2B的生意,也可以找出B2C的商業模式,而低軌衛星有機會實現這個夢想。
綜觀全球,目前積極布局低軌衛星的「大型玩家」有四位:SpaceX 星鏈(Starlink)計畫、英國及印度共同支持的OneWeb、亞馬遜Kulper計畫,以及加拿大業者TELESAT的Telesat LEO計畫。一位不願具名的衛星產業相關業者透露,未來太空或許容不下太多低軌衛星業者的生存空間,贏者全拿可能是產業最終的發展結果。
多國較勁 馬斯克領頭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呂珮如向本刊分析,2015年由馬斯克所成立的SpaceX無疑是業界領頭羊,也是目前發展最快的業者,目標將發射近1.2萬顆低軌衛星。截至目前,已登天的衛星數量超過1,800顆,勉強可覆蓋全球一些主要區域。
其次,則是OneWeb。2020年因疫情宣告破產後,卻由於低軌衛星寬頻通訊業務被看好,外界紛紛出手搶奪併購權,最終由英國政府聯手擁有全球第三大電信版圖的印度財團巴帝全球(Bharti)一齊標下,目前已發射近200顆衛星。
至於亞馬遜的Kulper計畫及TELESAT的Telesat LEO計畫,動作則稍顯緩慢,似乎不急著搶奪「第一」,反倒計畫長遠地與其他服務結合,慢慢進行測試。
呂珮如表示,若把目光放回亞洲,韓國有全國前十大企業韓華集團撐場,旗下的「韓華系統」計畫,預計將於2030年底前,發射2,000顆低軌衛星;中國則是以中央企業主導,其中中國衛星網路集團霸氣宣布,預計發射高達1萬2,992顆衛星,硬是把馬斯克的SpaceX星鏈計畫比下去。
仔細審視SpaceX的成績單,李鎮宇表示,星鏈計畫用戶實際成長速度,遠低於市場預期。去年SpaceX推出星鏈業務,打出月費99美元、收發套件499美元,提供高速的網際網路服務,短短2個月,美國便有70萬人有意願成為測試用戶,但目前實際用戶卻僅剩近7萬人。然馬斯克日前在MWC上自信地表示,今年8月起算的一年內,其用戶數量將衝破50萬人。
不過,李鎮宇保守預估,星鏈用戶要大量成長,恐怕要等2022年之後。李鎮宇認為,喜歡SpaceX的人可能都喜歡特斯拉,一開始只是一小批人嘗鮮、覺得很酷,但其實在家和寬頻相比,感受不出其中差異,可能要等疫情真正解封,恢復戶外活動後,民眾才會有感。試想若在山裡露營沒訊號,這時需不需要使用星鏈服務?
前景可期 台廠紛布局
李鎮宇用充滿想像力的口吻表示,當未來天上布滿星鏈計畫的低軌衛星,地面上的每一台特斯拉或將成為「移動基地台」;屆時,馬斯克無疑將顛覆電信產業。倘若產業的發展最後真的被李鎮宇料中,那SpaceX所引爆的商機,還真是充滿龐大的想像空間。
事實上,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也曾表示,一旦所有低軌衛星串聯,特斯拉汽車未來可只透過SpaceX上網,不需透過電信公司,這將帶來一波洗牌,這個產業變化「已經是現在進行式」。而如同電動車產業,低軌衛星跟台灣電子通訊產業將有大關係,低軌衛星數量多,連同所需的基地台,會產生不小產值。
回頭看台廠在低軌衛星產業發展的機會,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日前直言,太空或低軌衛星在6G的應用是鴻海未來重要布局,而鴻海軟硬體都做,他相當看好低軌衛星是下一個科技重要變化。至於去年與鴻海策略聯盟的被動元件龍頭國巨,董事長陳泰銘也曾對媒體表示,太空商機正在發酵,航太市場是高成長產業,由於美國已經布局低軌衛星,作為未來6G基礎架構,國巨將會積極參與。很顯然,太空產業在科技大老闆心中的分量正日益增加。
市場看好 台揚同欣電
漢翔航空總經理馬萬鈞則認為,台灣在衛星製造及發射的領域,可能仍處在「拿開山刀砍除雜草」的階段,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打造出平坦的路。以漢翔為例,雖然透過國家太空中心的太空計畫練兵,爭取到與國外的合作機會,但離大量接單仍有段距離。
儘管在衛星製造及發射的發展看似遙遠,但其實台廠鴨子划水,已經在衛星地面設備部分看到具體成效,法人點名台揚、啟碁、金寶、群電、同欣電等已分別打入SpaceX等低軌衛星營運商的供應鏈。
因長期耕耘衛星地面設備,且營收有6至7成與衛星產品相關,所以市場最看好台揚能率先取得顯著成果。不過,台揚財務長季惠霖低調表示,同步衛星產品有ViaSat等幾個客戶長期合作,其中以歐洲及加拿大業者居多;至於低軌衛星部分,台揚已經做出LEO產品,且與許多低軌衛星營運商都有過接觸,而目前僅與英國OneWeb的合作比較密切,其他仍處樣品出貨階段。
一位不願意具名的法人對本刊透露,CMOS影像感測器(CIS)封測廠同欣電已成功打入SpaceX供應鏈,提供低軌衛星RF收發模組。據悉,SpaceX星鏈計畫550公里高度的低軌衛星,計畫發射總量約4,000個,平均一年發射1,000個,全由同欣電獨家供應。
該法人表示,同欣電一向聚焦在量少、多樣化、高規領域的「利基型產品」,像醫療、電動車、軍事等。除此之外,多數合作夥伴,均是需要「快速」「彈性」的歐美新創公司。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同欣電早年切入通訊模組市場時,便聚焦在軍事領域,因此早早拿到航太相關認證,所以當SpaceX找上門來,便快速拿到入場券。
法人指出,SpaceX星鏈計畫將針對更低空軌、350公里高度的衛星發射,時程安排未定,但同欣電已送樣給對方,倘若也能爭取到獨家,預估未來RF模組相關營收將呈階梯式成長。
切入商機 穩懋聯發科
另家太空產業概念股是砷化鎵晶圓代工龍頭穩懋,過去在手機、基地台等通訊產品的高頻元件,已經擁有豐富的生產經驗,可以依照客戶對於不同的頻率、電壓需求,提供相對應的製程技術,生產客戶所需要的產品。法人表示,放眼PA(功率放大器)在低軌衛星產業的應用,整個砷化鎵晶圓代工業者中,穩懋最有機會吃到這塊商機,已間接打入SpaceX供應鏈,並開始出貨。
法人表示,手機量雖大,卻是買方市場,毛利不見得好。因此,穩懋衛星產品的毛利率比起傳統手機產品的毛利率,約高出1到2成;就營收貢獻度而言,衛星通訊產品絕對無法與手機相比,但對產品組合的毛利率及整體獲利來說,衛星通訊產品業務絕對有利,尤其是在獲利貢獻度方面,有時賣一片可能抵得上手機賣十片。
在5G時代表現搶眼的台灣IC設計龍頭聯發科,也鴨子划水地在衛星產業展開布局。早在去年8月,聯發科就和國際航海衛星通訊公司(Inmarsat)合作,實現5G物聯網衛星通訊,成功透過離地3萬5,000公尺的波段,同步衛星傳輸資料到地面。
談起5G和衛星的「結合」,聯發科技通訊系統設計研發本部總經理黃合淇表示,當今行動網路覆蓋範圍,已經可以滿足全球6成以上的人口,但是只涵蓋不到4成的陸地板塊,為了填補目前行動通訊網路無法覆蓋之處,結合衛星通訊網路,才能形成陸海空與室內的全面覆蓋。
3GPP於6月宣布,在Release 17(R17)版本中,把聯發科技主導的非地面網路物聯網(IoT)通訊技術納入,作為3GPP標準的一部分,「這對行動通訊產業跟衛星通訊產業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發展里程碑。」黃合淇說道。
根據統計,發射衛星上太空,每1公斤的重量平均花費約新台幣300萬元。所以,若要將數量眾多的衛星打上太空,就需要對發射成本「斤斤計較」。台灣新創企業張量科技所研發的「球型馬達」(Spherical Motion),因有助於降低衛星上馬達的體積與重量、耗電量,且比傳統衛星馬達減重近2/3,獲得許多國內外太空相關公司的關注,因此吸引了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投資。
有利長線 站穩供應鏈
張量科技共同創辦人張永承則表示,張量科技的球型馬達控制系統原本預計和SpaceX合作夥伴、波蘭衛星商SatRevolution,一起搭著SpaceX發射火箭上太空驗證,卻因故延遲。倘若日後能順利通過驗證,就能擊退傳統衛星馬達業者,脫穎而出。
一位半導體業者表示,一顆晶片占衛星的成本並不高,但若上太空,通訊功能無法作用,衛星就等於廢掉,發射上去的幾百萬美元就飛了,所以客戶對產品的品質要求很高。衛星市場跟車用市場有點相似,一旦打進供應鏈,別人就很難再進來,對台廠而言,將是可以有效支持長線發展的利基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