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波大陸冷氣團來襲,各地天氣偏冷,不僅民眾要注意保暖,動物園也替動物們增添許多保暖措施。台北市立動物園今(29日)表示,園方自立冬以來就已經開始為動物們準備各種禦寒措施,包含因應冬季食材的供給變化而調整菜單、食物增量及營養熱量提升,或額外提供薑粉及薑湯,加上暖氣、照燈、麻布袋、乾草等禦寒設施樣樣來,讓所有怕冷的動物,在面對寒冷時都能平安溫暖度過。
24小時最熱
園方指出,為了動物們的健康,早在立冬時便已啟動各項禦寒措施,包括依照個體的體重及體態評分(Body Condition Score,BCS)逐步增加動物們每天的食物份量約20%,再依據動物實際的採食狀況進行滾動式調整。就草食動物而言,為因應冬季的植物食材的品質及總量遠不如夏季,會以增加精料和乾草的方式來補充所需的熱量及纖維。
針對多數靈長類來說,除了提供上述的薑粉及薑湯去寒之外,會在食譜中增加一些熱量較高的堅果類做為實質的能量及營養補充。而食肉目的大型貓科動物,則是相較於夏季平均多約10-20%的肉量。但並非所有的動物都因為天冷而食物增量,也有動物採取少動、少吃的策略來減少熱量消耗,例如棕熊及部分亞洲黑熊個體,便會花更多的時間在休息或睡覺上。許多外溫動物像是爬蟲類動物,平常按表操課進食,儲存足夠能量後在冬天時就來個不動如山,才會讓遊客們常覺得是動物模型。
除了增加食物的攝取份量,動物們禦寒保暖的方式也和人們相近,例如靈長類動物如獼猴們會選擇相互擁抱取暖;紅毛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們會將保育員提供的麻布袋當作披風蓋在身上保暖,或是窩在電暖器的出風口享受陣陣熱風。保育員也會在室內地面鋪上厚厚乾草,讓動物們舒服的坐臥打盹。有時水溫相對要比陸地溫暖,也會看到河馬、鱷魚選擇待在水裡避寒。
動物園裡最需要保溫的爬蟲動物,不論戶外溫度多低,都會儘量維持生態箱在攝氏30度左右,並提供保溫燈、夜燈、陶瓷燈及加溫板等作為輔助熱源,讓烏龜、蜥蜴、蛇等在冬天也備感溫暖。考量動物們的需要,保育員也會適時打開戶外活動場通往室內欄舍的門,讓動物自由進出。如果在戶外找不到牠們的身影,有可能動物們正在室內休息。而具備渾厚重疊油性皮毛的大貓熊,以及身穿防水保暖羽毛的國王企鵝,對於這種冷颼颼的天氣溫度,可是喜歡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