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說在前面,這一篇超過一半篇幅都在開噴,如果不喜歡這種風格、或是對本劇已有相當偏好,誠心建議趕緊按「上一頁」或左箭頭離開。
24小時最熱
做為國家級的電視平台,公視每年在各種節目上投注的資源,絕對是有目共睹,特別是在戲劇節目方面。公視對非商業主流、包裝社會議題的類型題材特別青睞有加,尤其是在以營利導向的電視台不能或不願投資的劇種上,讓觀眾有機會看見更多元更獨特的故事,而且在製作面上也愈發精良。無論是時裝劇、時代劇、古裝劇,每個劇組對服/化/道/景的講究,都能看見不斷精進成長的成績。本月剛上檔的時代劇《茶金》,就是一部最好的例證。先送上正式預告。
《茶金》正式預告
※以下內容包含劇透及個人主觀陳述,請斟酌閱覽
《茶金》是以台灣光復初期的貨幣改革為故事背景,將虛構人物融進架空事件當中,敘述一個在動盪時代競合求生的群像故事。一九四零到五零年代對現在的觀眾來說,是個遠近都有點尷尬的年份,說遠,拜生活品質及醫療水平的進步,經歷過那個年代的長者仍大有人在;說近,近代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相差五年十年就會出現年差代溝,更何況是七十年前的斷代史?
不過就像《斯卡羅》說十九世紀,《返校》說 1960,《天橋上的魔術師》說 1980,《茶金》的主創在述說 1949 時,也在時代考證以外加入了大量的自我想像,從而造就了一個強調基於真實歷史、卻從根本就偏離史實的架空故事。我們先看官宣的故事梗概開頭是這麼說的:
『1949 年,臺灣最大茶葉公司因「四萬換一塊」一夕之間債台高築,薏心決定不顧父親吉桑反對介入茶金事業,與協助美援任務的失意戰俘 KK,在一場場的茶葉商戰中萌生亦師亦友的情感,她會如何帶領臺灣茶走向世界並改寫自己的命運?』
其實當初看到『因「四萬換一塊」一夕之間債台高築』這段描述,就擔心劇情可能不妙;看完前兩集後,只能長嘆一聲:真的是可惜了這麼用心的製作品質,卻是基於一個錯謬、甚至是與史實相反的前提上。而且劇情一進來就是美方代表痛斥國府官員只想靠美國援助和台灣資源去供應國共內戰,進行幣制改革還是美方施壓等等,更是與當時背景嚴重脫節。
先就新舊台幣的幣制改革說起。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到國民政府正式接收台灣的 10 月 25 日為止,短短 70 天當中,日本透過台灣銀行發行的區域貨幣「武尊千元券」(強制與原先的區域貨幣「銀行券」一比一兌換,但不得兌換日本國內使用的舊日圓)超過百億元,是殖民五十年期間、銀行券總發行量的兩倍有餘,其中多數用於殖民政府購買米糧、砂糖等民生物資運往日本本土。所以當國民政府接收的第一年、1945 年底,台灣省政府的資產負債達到十七億舊日圓的驚人赤字,但已經發行出去的百億貨幣卻是零儲備,以當時金本位為主的國際貨幣市場來看,這樣的貨幣毫無價值可言。國民政府接管的第一波改革,是發行新貨幣「台幣」、以一比一的幣值回收所有舊日圓及武尊券,但仍然遏止不了物價飛漲,加上外地熱錢湧入兌換的炒作風潮,加劇通貨膨脹的惡循環。本劇第一集茶廠發薪場景,以麻袋秤斤計算的情景,算是唯一符合史實的設定。
國府釜底抽薪的做法,是將存放在原本存放在上海的黃金儲備運來台灣,在 1949 年 6 月 15 日發行盯緊美元匯率的新台幣。為避免影響民生經濟,原本等同廢紙的舊台幣可以「四萬對一元」的幣值兌換,而物價也相應不變,比方當日上午舊台幣四萬一斤的雞蛋,下午就是新台幣一元一斤。而為了阻止投機商人持續炒作,也同時停止新台幣對中國本土貨幣(如金圓券)的匯兌作業,直到同年底隨中央政府機關撤遷來台的軍民增多,才重開境內匯兌。換句話說,幣制改革是遏止惡性通膨的結果而非起因,『因「四萬換一塊」一夕之間債台高築』這種事其實不可能發生也從未發生。
至於徵調台灣物資應付內戰、引發島內米糧不足物價飛漲,就更是無稽之談。在日本預期將輸掉太平洋戰爭時,台灣總督府提交給軍事內閣的報告書,就已經預期自 1945 年春季第一期稻作收割之後,台灣將面臨糧食不足的問題,而且肥料、灌溉、以及耕作人力都將嚴重不足。國民政府交接之後隨即發現問題比預期還要嚴重,因此從 1946 年就不再輸出米糧,還反過來向中央申請糧食與肥料的支援,並計畫自內地徵調農耕隊幫助島內農業盡快恢復生產力。對上述政策,當時美方代表(特別是參與援助計畫的顧問)事先多半持反對意見,建議國民政府應該將心力與資源集中在平息內戰,而非重建一個位於西太平洋邊陲、百廢待舉的小島。事實上,當年美方代表團交涉的對象,都是位於上海的中央政府高層,而非前來台灣執行接收與復原任務的地方單位。
從首播收視率達 1.16 %/1.14 %來看,對完全不明白、也不在乎歷史正確與否的一般觀眾來說,劇情與歷史間的差距其實無關緊要。但《茶金》在片頭標榜了「故事靈感源自於真實人物與歷史」(Inspired by True Srory),而劇情卻將島上的族群概分為三大塊:奮發向上的本地居民、諄諄善誘的美方代表、以及顢頇守舊的國府官員;這種標籤式的概分法或許符合主創組對那個年代的主觀想像。原本可以是一個史詩級的女性覺醒故事,卻把設定放在一個背離史實、倒果為因的前提上,以我個人而言,這大幅減弱了整個劇組在藝術上達到的成就,也讓這部戲沾染了為特定意識形態服務的色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