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帝國……還是共和國……我都不在乎!」這句台詞說明了《星際大戰:視界》(Star Wars: Visions) 的本質,這不止是第一套由日本動畫公司主導製作的《星際大戰》概念動畫影集,它更跨越了許多星戰宇宙的界線與概念,你看過七色光劍嗎?你看過絕地浪人嗎?你看過實質意義上的「次元跳躍斬艦刃」嗎?歡迎觀賞超乎想像的《星際大戰:視界》。
24小時最熱
Disney+ 製作了一系列的短篇動畫影集,而《星際大戰:視界》比起單集長約 40 分鐘的《無限可能:假如…?》(What…if?) 更短,每一集平均不到 20 分鐘。形式上《星際大戰:視界》更像是當年的《駭客任務動畫版》(The Animatrix),是建構在星戰宇宙邏輯上的獨立虛構故事,未必與主宇宙的劇情有所連結。代表即便你沒有看過任何一集《星際大戰》電影,也仍然能看得懂這些十幾分鐘的小故事。
《星際大戰:視界》未必和銀河帝國與共和國的鬥爭有關,甚至未必與西斯和絕地的爭鬥有關,這裡只有那些光榮歷史沒記載的小角落,這反而讓《星際大戰:視界》獲得了更大的創作自由,原力仍然充塞於整個宇宙、而機器人仍然是人類的好友、善與惡仍然在大義之外互相糾纏著。被 66 號指令屠殺的絕地學徒們有倖存者嗎?那些孩子去了哪裡?拿著西斯光劍的人就是壞蛋嗎?所有絕地武士都去對抗黑武士了嗎?看來並非如此,遙遠遙遠的銀河如此廣大,還有很多故事等人去說。
《星際大戰:視界》一如《駭客任務動畫版》令人喜悅,神風動畫、Studio COLORIDO、GENO STUDIO、TRIGGER、Kinema Citrus、Production I.G、サイエンスSARU等等 7 間日本動畫公司,帶進了純粹的日式風格。某種程度上,《星際大戰:視界》展現了當資金具備、同時給予了完整創作自由空間時,日本動畫公司能夠發揮潛力有多大:負責《雙胞胎》的今石洋之監督與動畫公司 TRIGGER(《普羅米亞》)組成的團隊,甚至 3 天就完成了附加上色後角色的完整企劃書。而 TRIGGER 的大塚雅彦導演,高中時自製的動畫,就是以《星際大戰》為題材的時代劇作品。
而也許因為是日本動畫公司製作的作品,日式風格在《星際大戰:視界》無所不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宛如延伸日式劍鬥劇的光劍。在這部作品裡有著各式各樣特殊的光劍,幾乎每一部都有不同造型的特殊光劍,包括了傘狀光劍、可長可短的光劍、甚至是武士刀造型的光劍,這些光劍令人好奇,為什麼在過去的星戰作品裡沒有類似的創意?這當然是因為《星際大戰:視界》加入了不同國籍團隊的發想,融合了來自不同文化的思維。
不只是光劍,日式影劇歷史的許多元素也混合進入《星際大戰:視界》之中,例如《決鬥》裡浪跡天涯的保鏢,宛如黑澤明電影《大鏢客》裡的三船敏郎,那水墨視覺風格是非常明確的致敬;《第九位絕地》裡的「擺渡人」,更是劍鬥劇裡常見的糊塗老翁路人;而《村莊新娘》裡與大自然共處的村民,更是能使用大地的神奇力量;而《TO-B1》是否能讓人想起偉大的《原子小金剛》呢?如果手塚治虫大師也來創作星戰題材,他會有什麼樣的創意呢?他也會讓絕地使出日式殺陣裡的「一斬必殺」嗎?
觀賞日本風濃厚的《星際大戰:視界》,當然要聽日語音軌:《雙胞胎》裡的雙胞胎,分別由《鬼滅之刃 無限列車編》的「煉󠄁獄大哥」榎木淳彌與《鬼滅之刃》「蜘蛛鬼姊姊」白石洋子配音,兩人在滅星艦上相互怒吼的決鬥,絕對比其他版本的配音更能激起觀眾的靈魂震動;而《TO-B1》裡天真無邪的機器人,則是由聲優界大前輩野澤雅子擔當,我敢說你一定聽到了孫悟空的聲音。
《星際大戰》的創作基礎,吸收了不少日式元素,也許《星際大戰:視界》更接近了星戰宇宙的創作核心,就像大塚監督表示的,工作人員當聽到能製作星戰動畫時,紛紛表示「做多少部都不是問題」,40 多年的星戰宇宙需要一點新鮮創意,看來《星際大戰:視界》是個成功的嘗試。
《星際大戰:視界》第一季已經在 Disney+ 上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