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認真數算這些年下來被好萊塢搞砸砸掉的日系 ACG 經典 IP,這名單恐怕不短。非常不幸,兼具太空歌劇及西部冒險兩大類型於一身的《星際牛仔》(Cowboy Bebop),也成了受害者名單的最新成員。雖說早在 Netflix 官宣真人化之初就已經不怎麼期待,甚至做好了全面崩盤的心理準備,實際看完真人影集成品之後,即便很想稱讚劇組為了還原動畫所做的種種努力,但整體來說,終究還是一次失敗的翻拍。
24小時最熱
※以下內容包含劇透及個人主觀陳述,請斟酌閱覽
其實所有的翻拍或改編,終歸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老老實實忠於原作,針對「情懷」下手,卡司陣容甚至不需要大牌明星,挑出原作當中最經典最動人的橋段照搬,絕對不會得罪原作黨,這是最保險的安全作法。當然,保險安全不是通則,特別是那些自認有本事青出於藍超越原作的主創組。好一點的還會保留基本人設和故事架構,激進一點的可能除了人名以外全部都徹底原創。
其實不論哪一種,都沒有絕對的對錯,最終還是成敗論英雄。《星際牛仔》真人影集,乍看之下似乎是選擇了第一條路,不但片頭幾乎一比一複製了原版動畫,整體配樂和插曲,也請來日方的菅野洋子將動畫版使用過的樂曲重新編曲;包含登場角色的服裝道具、場景陳設,甚至是畫面色調上,都非常盡力的還原 1998 年版的動畫風格。可惜的是,再怎麼盡心盡力的還原模仿,終究只是一場徒勞無功的東施效顰。
當年的動畫共廿六集、每集內容約廿分鐘出頭,各集劇情看似獨立,講述一段段小故事,其實全部內容都是以同一個主題連貫而成,也就是「成年人的孤獨」──每個角色無論是主角或配角,是賞金獵人或是通緝罪犯,他們都是背負著孤獨的社會邊緣人。表面上給觀眾看的是一套鬆散的冒險短篇,可實際上卻是從基調、意境、一直到背面內核,都是維持極度的統一。不但在類型上跳脫當時日系 ACG 普遍的低齡化,題材選擇也有向西方文化靠攏的傾向,獲得諸如「星雲賞」等大將的殊榮絕非僥倖。
融合西部冒險、太空歌劇、未來科幻等通俗元素,搭配大量的爵士與搖滾樂,在眾多被西方相中的日系 IP 中,《星際牛仔》可以說是最不容易失敗的一部。有不少影評對卡司選角、動作戲編排等等都有批評意見,而我個人認為最癥結的問題點並非敗在那些表面的技術細節,而是在沒能從最根本抓住原作的精髓。
《星際牛仔》這個故事真正吸引人的特質,在於利用上述的現代通俗文化元素,包裝了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特有的深邃內斂與含蓄深情的深刻故事。在動畫版本中,每當故事來到一個轉折,角色陷入無處可逃的困境,觀眾也跟著一籌莫展時,角色卻多半淡然處之。動畫主創:原作矢立肇、編劇信本敬子、導演渡邊信一郎,巧妙設計出這些反差,一方面呈現角色的孤獨與惆悵,用以加深他們在觀眾心中的可憐與可悲,從而激起更多的共鳴與共情。
真人影集不但沒能掌握住這些優點,視覺效果上雖然極力終於原作,該落實的角色刻劃及劇情描寫卻付之闕如,只能看作一部空有其形卻未能傳神的仿作,畫面剪輯之鬆散、劇情邏輯之混亂、角色個性之扁平,以及大量自以為幽默卻無助於推進劇情的冗餘台詞,都把整個影集弱化成空有科幻神作之殼的三流情境喜劇。要說這次翻拍有達成什麼正面效果,大概就是讓 Netflix 同時購入、並提前上架的無剪輯動畫版《星際牛仔》獲得更高的關注度和播放流量。
其實早在 2004 年,當時還未被併購的福斯影業就已經購入《星際牛仔》的翻拍版權,交由當時正值新銳的彼得克瑞格 (Peter Craig) 完成了一份將近十萬字的長篇劇本,並敲定由基努李維 (Keanu Reeves)、威爾史密斯 (Will Smith)等大咖共同主演。原本預計於 2008 年開拍,後來卻因為不明原因而宣告終止,版權也在多年後輾轉由 Tomorrow Studio 購得,最後在 Netflix 大力注資下得以成形。可惜這個敗部復活的案子,沒能交出漂亮的成果,也令人不禁為 Netflix 接下來即將推出的《機動戰士鋼彈》、《聖鬥士星矢》、《航海王》等同屬日系 IP 的幾部大作感到憂心忡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