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小孩打疫苗嗎? 兒科醫列3原因:至少先打1劑

享生活
By 鏡週刊
發布時間:2022-04-29 16:00:00

國內6至11歲兒童COVID-19疫苗即將開打,許多家長擔心副作用,苦惱到底要不要讓小孩打疫苗?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兒科主任陳思融列出3理由,建議「至少先打1劑,形成保護力」。

24小時最熱

陳思融指出,建議兒童至少先打1劑的原因有三,首先,施打疫苗是在預防重症,其次,根據國外數據統計,打第一劑的副作用比第二劑相對低。第三,未施打疫苗孩童一旦確診併發重症,無論是呼吸衰竭或或更嚴重的多重器官衰竭,恐留下嚴重的後遺症甚至危及生命

許多父母猶豫該讓小孩先打莫德納,還是要等BNT?陳思融指出,以台灣疫情嚴峻的狀況,雖然莫德納在美國沒有被核可用在5至11歲的孩子,但是在其他國家,像是澳洲、英國、歐盟、加拿大已經核准使用也開始施打,以歐洲國家統計起來,莫德納打在6至11歲孩子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比例,其實比青少年打莫德納還要低

家長可能也會質疑,就算打了疫苗還是會確診,那還要打嗎?陳思融表示,打疫苗的重點在預防重症,打疫苗還是有非常好的保護力,以預防重症的角度,建議兒童施打。

家長擔心兒童打疫苗會得心肌炎?陳思融指出,就國外統計看來,打疫苗得心肌炎多數都是輕微的,追蹤一兩天後,心肌酵素危險值就已降低恢復正常,需要到強心劑或葉克膜那麼嚴重的心肌炎比例上是低的,比得到病毒本身造成的心肌炎比例還要低很多。

大部分的疫苗誘發的副作用,國外統計看起來預後的狀況都還不錯,即使誘發心肌炎也很快痊癒、幾乎不會留下後遺症,反之,如果兒童因為未打疫苗,不幸得到新冠肺炎誘發重症,則有可能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也就是說,打第一劑副作用的比例不高,對重症也可開始產生保護力。

陳思融指出,孩子沒打疫苗確診,急性期可能出現呼吸窘迫,肺炎、細支氣管炎、或哮喉等症狀,除了需要氧氣支持,嚴重者也可能需要進入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甚至有病毒誘發全身嚴重發炎反應導致多重器官衰竭、進而死亡的案例,依美國的資料看來雖然住院率不高,但疫苗對於需要住加護病房的重症保護力是有的,所以還是建議施打。

另外,新冠病毒在兒童身上還有一個比較長期可能的併發症就是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有點像川崎氏症,川崎氏症大部分是在5歲以下的孩子,多天發燒後合併黏膜發炎、結膜炎、皮疹、淋巴腫大,最嚴重的後遺症可能併發冠狀動脈的發炎疾病,這可能就會造成孩子長期心臟功能的影響,新冠病毒在兒童的族群是有看到已經超過5歲了、在感染後2~6週卻發生像川崎氏症這樣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國外的統計資料新冠疫苗在兒童不只可以降低急性期的重症比率,對於中長期的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也是有顯著保護力。

陳思融最後提醒,5歲以下幼兒目前還沒有開放施打新冠疫苗,但5個確診必須住院的幼兒就有1個會需要進加護病房,因此建議幼兒身邊的父母親和親朋好友一定要完整接種完3劑疫苗,滿6歲的小哥哥小姊姊也盡速接種提升保護力,預防家內感染,同時,5歲以下兒童一定要勤洗手,戴好口罩,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

台灣「居隔神器」比國外價格貴超多 高嘉瑜喊話中央適度鬆綁

檢驗試劑應「免費寄到家」不該排隊買 邱淑媞:台灣比國外2020年還落後

鏡週刊 勤洗手 保護力 小孩打疫苗 兒科醫 先打1劑 預防重症 戴好口罩

最新消息

快篩劑之亂!藥局籲「2情況別買」

享生活
NOWnews
發布時間:2022-04-30 10:00:09

本土確診不斷攀升,單日確診案例已破萬,引來快篩劑之亂,雖採實名制購買,仍可看到許多民眾排隊搶購。對此就有藥局怒貼公告,呼籲兩種情況別搶快篩劑,不要跟風囤積。

24小時最熱

▲藥局貼公告提醒,不要囤積快篩試劑。(圖/取自《爆廢公社》)

一名網友於《爆廢公社》貼出藥局公告,疑似因快篩劑搶購之亂,店家緊急呼籲「快篩劑不是平安符,不會篩、不敢篩,請勿購買囤積」,原PO也認為相當中肯,「不敢自己捅鼻子的,就不要跟風了!」,並且分享自己使用經驗,「記得要捅深一點、碰到鼻腔內的G點、轉一轉棉棒,那感覺真是令人難以忘懷」。

貼文引發討論,不少網友相當認同,有許多人只是跟風囤積,「台灣人DNA有『搶』跟『排隊』」、「沒錯!為什麼要囤貨,留一些給需要的人」、「只要有人排隊,不管是啥,沒買到就是虧」、「台灣人的尿性,先囤再說」、「政府沒有硬性規定要全台灣人民購買,有需求在買,不要在盲目排隊購買」。

但也有網友認為,可以備有少量快篩劑,以備不時之需,「買回來備用,哪天政府又改政策,看你去哪生」、「實名制是要囤什麼?又不是可以無限購買」、「肯定是平安符沒錯,你沒需要不代表排的人不需要,這是對自己健康的基本尊重,像我有定期回老家需求的,一定都是先篩完再回去,保護家裡長輩」。(編輯:鍾怡婷)

消息來源:NOWnews今日新聞

延伸閱讀:

NOWnews今日新聞 快篩劑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