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5要被取代了?3大新變異株入侵 BF.7症狀曝光

疫情專區
By Ettoday
發布時間:2022-10-18 14:30:00

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表示,BA.5 終於要被取代了嗎?世界衛生組織目前正在追蹤300多個Omicron子變體,到底誰將脫穎而出成為主流?是BQ.1.1、BF.7 或是XBB呢?這三株都確定在台灣出現了,而BF.7感染後早期症狀包括咳嗽、咽痛、疲勞、鼻塞、流涕。記者陳俊宏/台北報導

24小時最熱

吳昌騰17日在臉書指出,BQ.1.1於今年7月中才首次在尼日利亞發現,僅約3個月,它已在英國、日本、美國、加拿大、比利時、丹麥等逾10個國家發現;雖然美國CDC最新的新冠病毒流行病學數據指出,BA.5目前仍然是主要流行株,但BQ.1.1和BQ.1正在以驚人速度增加。

吳昌䲢說,BQ.1.1自從9月首次被檢測出以來,目前已超越先前快速傳播的BF.7,占到第三、四位,總占比11.4%,而BA.5病毒株正在慢慢減少至67.9%,BQ.1.1的特色如下:

1、Spike protein擁有最多的5個關鍵變異位

2、比BA.5的複製速度快三成

3、出現二次感染BQ.1.1的風險高

4、傳播力加強

5、BQ.1.1不但能逃避疫苗和自然免疫,而且可能逃避藥物抗體

吳昌騰表示,換句話說,無論是疫苗、自然感染、甚至抗體治療方法,都可能會奈何不了BQ.1.1!由一項初步的預印本研究顯示,BQ.1和BQ.1.1可顯著降低來自CoronaVac 疫苗(美國未使用),以及突破性Omicron感染的中和抗體效力。

吳昌騰提到,科學家也發現BA.2.75.2 和BQ.1.1這兩款變種,它們堪稱是被發現和測試過的「抗體規避性最強」的變異株;尤其是BQ.1.1逃避Bebtelovimab禮來新冠抗體,以及另一種僅對某些變體起作用的抗體藥物提供的免疫保護。

吳昌騰指出,BF.7變異株是何方神聖?BF.7於今年5月13日首次在比利時出現,它被稱為「 Omicron spawn」,截至10月15日,BF.7在美國占5.3%,目前是第5位主要流行株。

吳昌騰說,此外,在歐洲地區,比利時的感染者中BF.7已占到25%,德國、法國和丹麥則占到10%左右,BF.7也在中國快速傳播中。

吳昌䲢寫道,新變異株BF.7有哪些特點?其實BF.7就是前期全球流行的BA.5毒株的子代,BF.7等同於BA.5.2.1.7,前者在後者基礎上引入了額外氨基酸突變R346T ,這使得BF.7可以進一步逃逸BA.5感染誘導的中和抗體,更進一步免疫逃逸,可能是BF.7緩慢取代BA.5的原因之一;因此BF.7也是有可能會成為今年冬季流行的突變株,BF.7感染後早期症狀包括咳嗽、咽痛、疲勞、鼻塞、流涕。

吳昌騰表示,XBB又是何方神聖?也稱為BA.2.10,XBB於8月在印度首次被檢測到,免疫逃逸能力也強,比如說針對三針疫苗加BA.5突破感染形成的免疫背景下,XBB免疫逃逸大概是BA.2的28倍、BA.5的19倍。

吳昌騰指出,以新加坡的疫情來說,9月6日,XBB首次在新加坡出現,新加坡預計XBB疫情將在11月中旬達到峰值,每天會有1.5萬例新增病例;而Omicron XBB疫情高峰時的每日新增病例數,將超過BA.5高峰時的每日1萬例新增病例數。

「看到這裡,三株病毒好像都是厲害的病毒!」吳昌騰說,那二價疫苗有效嗎?由於這三株新突變株都是由BA.5衍生而來,因此美國CDC估計含BA.5二價疫苗對其會有一定的交叉保護;另外維持個人的防護措施(戴口罩、勤洗手)也是很重要,「面對未來,我們未知的還多的呢!」

指揮中心統計,國內今年累計檢出Omicron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分別為BA.5為1151例、BF.7為4例、BQ.1.1為2例、BA.4為103例、BA.2為1,023例、BA.2.75為50例、XBB為1例;另累計783例BA.5、5例BA.4、2514例BA.2本土確定病例,尚無BA.2.75、BF.7、BQ.1.1、XBB本土確定病例。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新興變異株都是輕症個案,主要特點是「傳播力增加、有免疫逃脫特性和疫苗保護效果」會下降,所以國際上還在持續研發更新的單株抗體來應付新興變異株,但3大變異株流行的地區不太一樣,BF.7是中國跟歐洲,BQ.1.1是歐美,XBB特別在東南亞、孟加拉等地。

羅一鈞提醒,預防方法一樣把疫苗打好打滿,最新的次世代疫苗主要就是針對Omicron病毒株所設計的,預期對這些新興變異株多少有些交叉保護效果。

點我加ETtoday好友,接收更多新聞大小事。

新冠肺炎 COVID-19 健康 新冠 病毒 Omicron BF.7 ETtoday健康 吳昌騰

最新消息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 7大QA一次解答

疫情專區
NOWnews
發布時間:2022-10-20 15:30:00

Omicron亞變異株BA.5疫情持續升溫,經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評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在9月24日起開放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接種,優先開放給括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等高風險族群施打,但僅可用作追加劑使用,自10月起,也陸續擴大開放給18至49歲民眾接種,有關次世代疫苗接種相關疑問,《NOWnews今日新聞》整理常見QA,讓你一文搞懂次世代疫苗的接種方式、流程,還有副作用等相關問題。

24小時最熱

Q1:次世代疫苗是什麼?

A1:有鑑於Omicron持續變異,含有原始株及BA.1變異株之雙價疫苗相較於單價疫苗,也能夠誘發對抗Omicron BA.4/BA.5變異株的中和抗體免疫反應,對於抵抗Omicron變異株有較佳的保護力。每劑0.5 mL,含有25微克原型株mRNA及25微克Omicron BA.1變異株mRNA。

▲指揮中心說明次世代疫苗採購。(圖/指揮中心)

Q2:誰可以接種次世代疫苗?

A2:指揮中心按階段開放接種對象,

  • 第一階段開放「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自9月24日起優先接種
  • 第二階段開放「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或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自10月3日起開放接種。
  • 第三階段擴大開放到「18-49歲民眾」均可接種,自10月11日起開放接種。
▲指揮中心宣布,10月11日起,擴大納入18-49歲民眾接種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追加劑。(圖/指揮中心)

Q3:需和前幾劑間隔多久?

A3:指揮中心規定,次世代疫苗僅能作為追加劑使用,追加劑應與上一劑間隔至少3個月以上。(包含基礎劑最後一劑/基礎加強劑與第一次追加劑、第一次追加劑與第二次追加劑、第二次追加劑與第三次追加劑);18至49歲民眾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追加劑與前一劑應間隔至少12週(84天);12至17歲青少年追加劑接種間隔亦調整為與基礎劑最後一劑/基礎加強劑間隔至少3個月以上。另,確診後亦需間隔3個月後才可接種。

▲ACIP建議次世代疫苗建議施打間隔時間。(圖/指揮中心)

Q4:已接種四劑,還能再打次世代疫苗嗎?

A4:可以,但須與上一劑追加劑接種間隔至少3個月以上。

Q5:次世代疫苗的副作用?

A5: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接種7天內,全身性症狀以疲倦、肌肉痠痛、頭痛最常見,局部不適則以注射部位疼痛、腫脹最常見,不過,相較去年莫德納單價疫苗作為追加劑使用,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次世代疫苗發燒的情況較少,且接種後7天內不適症狀都有趨向緩解。

接種完次世代疫苗後,可透過接種單位提供的須知或海報上的QR code掃描加入「Taiwan V-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藉由接種後狀況觀察,提醒就醫並瞭解接種後常見不適。

▲次世代疫苗接種回報。(圖/指揮中心)

Q6:如何預約接種次世代疫苗?

A6: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點選COVID-19疫苗接種資訊,依縣市地圖查詢提供施打疫苗的醫療院所,或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合約醫院、各縣市疫苗預約平台預約接種。

▲COVID-19預約施打 接種查詢(圖/指揮中心)

Q7:一定要接種次世代疫苗嗎?

A7:看個人意願。但指揮中心呼籲,接種疫苗後,可降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且依據臨床試驗顯示,含有原始株及BA.1變異株之雙價疫苗相較於單價疫苗,對於抵抗Omicron變異株有較佳的保護力。(編輯:林莞茜)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消息來源:NOWnews今日新聞

延伸閱讀:

新冠肺炎 COVID-19 疫苗 NOWnews今日新聞 健康 新冠 莫德納 病毒 Omicron 次世代疫苗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