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全球綠色供應鏈 工業區減碳轉型政策
24小時最熱
歐盟於2019年底提出的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後,循環經濟與碳中和成為國際重視的議題,為了達到氣候中和,「綠色供應鏈」的建立便十分重要。傳統全球供應鏈的合作模式,是以降低成本為主要考量,如今全球企業轉向尋找綠能廠商作為產線合作商,迫使台灣企業必須落實低碳生產、積極轉型,迎接綠色供應鏈時代。
圖/國際中橡攜手台塑企業、李長榮化工、行政院環保署、工研院舉辦循環經濟論壇,帶領台灣未來綠色工業區創新。
國際中橡集團碳黑事業(Continental Carbon)為與工業區夥伴共同提升產業價值及研討綠色生產新解方,特辦理循環經濟技術論壇,攜手台塑企業、李長榮化工、工研院等各單位綠色工業專家,探討台灣企業面臨淨零碳排,如何串接綠色全球供應鏈到生產線中,調整腳步適應未來趨勢。
國際中橡集團總經理黃柏松表示,國際中橡在綠色供應鏈管理所實行的相關決策,針對上游包含建立供應商評鑑篩選機制、落實在地採購,也考量幫助下游客戶進行低碳生產,對於自身,中橡除了盤查廠區碳黑生產之碳排放量,並檢視製程的所有能資源變化,思考有哪些部分可以循環再利用,致力降低單位產品碳排量,減少能資源耗用。單一企業的努力較難快速實踐綠色供應鏈,希望透過論壇辦理促進跨界溝通,集合產官學研界不同面向的分析與看法,一起找到讓地球永續的良方。
李長榮化工營運長李啟志認為,減碳計畫推廣之下,企業開始面臨減碳問題,為協助企業與其中下游廠商共同減少碳排放,李長榮化工開始投入新產品開發,協助客戶的生產鏈達成減碳目標,落實ESG中的「產品創新」,為台灣循環經濟做出貢獻。
台塑企業總管理處安衛環中心黃溢銓副總經理分享,台塑以「從零想起」的觀念,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包括使用再生能源、低碳能源,推動跨廠、跨公司的能資源循環整合循環再利用工作,以及研發生產綠色產品,落實綠色供應鏈,朝達到「碳中和」目標的方向努力。
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副所長陳哲陽指出,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對於執行綠色供應鏈相當重要,如何將產生的二氧化碳儲存再利用(CCUS,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在臺灣目前有兩種做法:第一種是石化業在製造石化產品過程產生之二氧化碳其純度較高,可經再製生成另一項產品,如醋酸及聚碳酸酯。第二種做法則是針對煉鋼及汽電共生燒煤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因為其製程特性關係,雜質含量比例較高,故需建立純化的技術。工研院已協助建置兩座示範場域回收高雜質含量的二氧化碳,可純化至99.9%的純度,方便後端再利用。同時工研院也在積極與企業接觸洽談合作,期望在幫助廠商建立綠色供應鏈上能有更多作為。
國際中橡集團總經理黃柏松補充說,國際中橡不僅努力將企業上下游供應鏈綠化,同時也省思自身產品,在研發階段就將客戶需求納入考量,設計出綠色產品,成為客戶綠色供應鏈的首要代表商,也讓國際中橡的客戶都能往ESG的方向前進。並積極嘗試將綠能原料替代部分材料,例如將生質油取代原料油,並不斷精進關於減碳方面的知識學習,未來還將著手更多綠色供應鏈的調整。
2021國際中橡循環經濟技術論壇影片精華,歡迎至國際中橡youtube頻道收看:https://youtu.be/igMyc-189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