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夜之後7/導演無奈成罪人 批零撲殺政策蒼白又空洞

享生活
By NOWnews
發布時間:2020-08-17 09:44:00

台灣社會目前普遍具有動保意識,更將公立收容所「零安樂死」視為理所當然之事,而這一切的起點是由一部探討動物安樂死議題的紀錄片電影《十二夜》開始的。對於零撲殺政策在電影後修法上路,《十二夜》導演Raye形容該政策「蒼白、空洞」,也稱修法斷然將安樂死率降到0%相當「變態」。不過,零撲殺政策也不是全然都是壞處,她認為,該政策最大影響就是斷了政府「後路」,讓中央與地方必須正視流浪動物的源頭問題。

24小時最熱

《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團隊看見台灣流浪動物現況,以及各地收容所面臨的困境,決定下鄉一探究竟,在這一趟採訪過程當中,我們認為有必要訪談當初促使《動保法》修法的電影導演,因此在聯繫上《十二夜》導演Raye後,請她聊聊當年電影上映過後所引發的種種效應。

▲《十二夜》導演Raye形容,零撲殺政策是「蒼白、空洞」。(圖/記者賴志昶攝)

收容所曾安樂死7成犬貓 今「零撲殺」卻未必過更好

在2013年《十二夜》上映前,根據農委會2008至2019年數據可發現,在2014年以前,每年公立收容所都收容超過10萬隻流浪動物,最高更曾在2009年收容高達12.7萬隻;攤開另一項「安樂死」數據來看,零撲殺政策上路前,每年全國公立收容所有4成以上的動物遭到撲殺,最高紀錄同樣也是2009年,當年全國共執行9.3萬隻次安樂死,占總數達73.09%,換句話說,當年10隻犬貓進入收容所後,有超過7隻被「處理」掉。

Raye就提到,零撲殺政策對流浪動物的影響可分為內跟外,對外而言,過去每年會有近10萬隻被抓進安樂死,現在少了這個數量,牠們有更多繁殖機會,加深了人犬衝突;對內方面,收容環境向來不好,現在又由於零撲殺政策,讓流動犬貓入所後待的時間從12天到現在數月、1年甚至有到5年以上的都有。

一位公立收容所志工曾向她透露,過去志工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把流浪動物拍美美的再po上網吸引民眾領養,但在零撲殺政策後,可能因為犬隻長期處在擁擠、高壓力的環境,變得性格難以親近、易怒,就算被領養後,被退回的機率也很高;因此,志工們現在的首要任務,反而是要維持所內動物的心靈健康,要時常帶狗狗出去遛,讓牠們有運動的空間,以舒緩流浪狗在所內的心理壓力。

國會火速上架零撲殺 導演坦言政策「蒼白、空洞」

談起當年因為電影的關係,間接促使零撲殺政策上路,Raye稱呼它是「蒼白、空洞」的政策。

她回憶,2015年在立法院中審議時,不管是動保團體或是官方都一致認為「不會過吧」、「現在每年都進去這麼多隻,怎麼會過?」豈料,該政策卻打破眾人眼鏡過了。Raye有點無奈地自嘲地:「我也不懂怎麼會過,可能也真的是我們害得吧!」

她以國外來說,在歐美、日本等國家都還是有在做人道安樂死,雖然不少當地動保團體正在推動「NO KILL」,也就是降低安樂率,但所謂的「NO KILL」也不是直接降到零撲殺,例如美國動保團體就是訴求要把人道處理率減少到10%,而英國則是要降到6%左右。

「像台灣這樣直接降到0%、1%的安樂死率,其實相當變態!所以才會很多人說,你這樣(零撲殺政策)根本不叫符合動物福利,你只是不敢做、不願意去做而已。」

▲全台收容所面臨「爆籠」的狀況,迫使政府思考如何去解決流浪動物的源頭問題。(示意圖/記者陳明安攝)

收容所從反派變正派 角色轉換能將危機化為轉機

對於「後零撲殺」後所面臨的各種困境,不少人會問到主管機關在哪裡?農委會底下僅有畜牧處動保科主掌動保相關業務,層級之低歷年來廣受動保團體批評。Raye緩頻地說:「這其實很正常。」因為台灣社會過去從來不重視動保議題,所以不管是中央或是地方,處理動保議題的單位都很低。

「當大家關注時,這問題的洞已經太大了。」Raye認為,這些機關就算預算提升兩倍、三倍,都解決不了目前的動保難題,因此只能東做一些、西做一些,卻是怎麼做都被罵,很難獲得成就感。

不過,Raye也強調,零撲殺政策也不是全然都是壞處,因為當政府少了「安樂死」這個政策工具後,才了解到流浪動物是個大問題,雖說零撲殺政策讓公立收容所經營遇到種種困境,但事實上也是個轉機。

「因為這樣等於『沒了後路』,政府就必須要想辦法,徹底解決流浪動物的源頭問題。」Raye提到,因為零撲殺政策、紀錄片的關係,讓收容所必須更加注重改善環境,尤其是投入疫苗後,讓所內瘟疫情況也有很顯著的改變,「由反派變成正派,這個轉變就是他們應該把握的。」如果收容所能夠接受這樣的定位,變得更開放、透明以及正向,廣泛與民間交流、求援,然後納入外界意見與資源,反而會做得更好。

消息來源:NOWnews今日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消息

十二夜之後8/動保政策沒彈藥 只憑一個「科」怎麼管!

享生活
NOWnews
發布時間:2020-08-17 09:45:00

「零撲殺」政策自2017年正式上路,原為終結「十二夜」的美意,卻在中央未有配套措施、地方人力未跟上等因素影響下,使得公立收容所內「爆籠」情況屢屢發生。在此情況下,除了讓所內流浪動物福利受損外,更促使野外人犬衝突情況加劇,進而突顯第一線基層人力不足的無奈困境。

24小時最熱

「不會過吧!」探討公立收容所撲殺議題的紀錄片《十二夜》導演Raye回憶,2015年立法院正在審查零撲殺政策時,不管是地方機關、動保人士都一致認為該政策不可能通過。

不料,零撲殺政策還真的過了。當然修法通過背後有諸多原因,除了因為紀錄片掀起的社會輿論外,還有當時桃園新屋收容所獸醫輕生的事件,引發媒體大篇幅報導等因素,但總歸一句就是「民氣可用」。

立法院不分黨派立委看上動保議題背後強大的民意基礎,倉促將零撲殺政策強推上架,不僅沒有其他的配套措施,也不提供主管機關足夠的「子彈」與「戰力」,所造成的後果,就是近年來的流浪動物福利受損、基層人員受氣、主管機關也哀嘆無力。

其實,除了零撲殺政策倉促修法通過之外,當年《動保法》在制定時,就留下諸多問題。

1998年,《動保法》於立法之初,就未另外設立專責機關,也未新增人力與單位,因此動保業務都是由原有單位兼辦,像是中央主管機關動保科就掛在農委會「畜牧處」之下,而地方相關業務則由縣市府的「農業處」、「家畜疾病防治所」等單位受理。

在社會大眾對於動物保護議題日漸關注的情況下,反觀中央主管相關業務的機關僅有動保「科」,層級之低不僅歷年來深受動保團體批評,也讓社會大眾質疑,一個「科」真的有「施展手腳」的空間能嗎?

在地方政府方面,縣市政府對動保業務的態度,完全主導著該縣市所有流浪動物的福利。如果該縣市首長支持,可能會另外獨立設置動保科,並挹注更多資源;若不幸不受重視的話,第一線人力僅由原有管理經濟動物、保育動物的獸醫兼任,這其中雖同為「管理動物」,但可能由於人員的觀念不同,使得收容所的動物福利,可能隔了縣市就有天壤之別。

▲全台收容所面臨「爆籠」的狀況,迫使政府思考如何去解決流浪動物的源頭問題。(示意圖/記者陳明安攝)

除了主管機關的人力、經費不足之外,地方政府還得面對各種民意壓力,就算是有現行法令依據,面對民眾動保觀念偏差,仍是不敢開罰。

以結紮為例,依據《動保法》第22條第3項規定,特定寵物(指家犬貓)飼主應為寵物絕育,或向相關單位申報,並提出繁殖管理說明後得免絕育,如有繁殖需求也應申報,違反者將可依同法第27條第1項第8款規定,處新台幣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並得公布其姓名、照片及違法事實。

雖有法令明擺在前,但實際是否裁罰,也是要看地方政府的眼色。

就有下鄉進行家犬、遊蕩犬TNvR計畫的動保團體發現,部分縣市的地方基層面對未進行家犬絕育的飼主,大多先採用規勸方式,之後若對方仍不絕育,也只是要求飼主提出繁殖管理說明,很少實際開罰,此舉就讓絕育計畫形成一個破口。

面對「春風吹又生」的流浪動物族群,農委會動保科坦言「沒有其他神奇的方法」,目前看來僅有進行TNvR一途。但在源頭管理沒有強制執法約束下,現行地方政府也無法以科學方式進行TNvR,東做一塊、西做一塊的「盲紮」,最終也僅是讓TNvR成為「財務黑洞」,正如同動保團體所言,「做三輩子都做不完!」

台灣動保政策歷經數10年來的搖擺,直到在近年來才勇敢跨出重要一步,也就是廢除收容所安樂死制度,此政策雖然在全球是少見的措施,但是政府在面對「後零撲殺時期」所出現的各種難題時,更應該拉高「動保科」的主管機關層級,就算僅以有限資源來管理,也要謹慎思考如何善用,畢竟這些流浪動物的生命,也只能仰賴這些「彈藥」了。

消息來源:NOWnews今日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