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布萊德彼特主演的《子彈列車》已於今日在台正式登上院線,此片改編自日本暢銷作家伊坂幸太郎筆下的懸疑小說《瓢蟲》、由《死侍 2》和《捍衛任務》系列導演大衛雷奇執導、《恐懼大街 2:1978》扎克奧爾科維奇編劇,製片則是《震撼教育》導演安東尼法奎。除了布萊德彼特之外,參演本片的演員還包括羅根勒曼、布萊恩泰瑞亨利、亞倫泰勒強森、喬伊金、真田廣之以及珊卓布拉克等人。
24小時最熱
《子彈列車》故事講述打算金盆洗手的殺手「瓢蟲」(布萊德彼特飾)被經紀人要求重出江湖,執行最後一場任務——在一班由東京前往盛岡的新幹線列車上帶走一個神祕手提箱。而當瓢蟲登上列車、準備執行任務時,卻受到其他專業殺手的阻礙。
隨後瓢蟲發現,自己的目標與這些人士的目標互相糾纏不清,而若要完成任務,便必須與他們對抗。看起來本片將會是今年暑期的強檔動作電影,但目前卻獲得外媒褒貶不一的評價。
Screen Rant:
「從許多方面來看,這是部風格大於內容的觀影體驗,但還是得稱讚,《子彈列車》非常有風格,很容易就會忽略那些雷奇為了聽起來很酷才為角色設計的台詞。這些台詞只是在裝模作樣,而非努力去揭露一些真正具有洞察力的事。
瓢蟲通片不斷在思考要如何自我完善,而到了最後,他的動力仍然來自於自己對命運(或幸運)相對空洞的理解。然而,這對雷奇來說並不是真的那麼重要,因為這個角色已經經歷了一連串頂尖對決、殺手間的互相嘲弄,以及引人發笑的霉運。」
Deadline:
「我並不清楚這部電影在劇本上會是怎麼樣子,但在銀幕上,它看起來比較像是真人化的卡通——還是我應該說日本動畫?雷奇呈現了一場又一場的精采打鬥,而布萊德彼特也用盡機智幽默的台詞來面對這一切。
我不知道這些事從哪裡開始失控,因為打從一開始這部電影就沒有在軌道上,看起來就像是有著精挑細選的強大卡司,為了吸引那些要求不高、只想沉浸在無腦冒險的國際觀眾而打造的電影。」
Variety:
「本片的打鬥場景感覺非常具有原創性,這是這部電影令人印象深刻之處。許多其他電影導演都努力試著在這個類型中找到個人色彩,雷奇則運用金凱利及佛雷亞斯坦在他們舞蹈中所做的方式來呈現電影中的對峙:暴力不必直接處理(而這有時很困難,要看殘忍與血腥程度),而是以他們的編排方式讓人讚嘆。」
Collider:
「《子彈列車》最棒的是,這部電影是一場以趣味出發、充滿瘋狂的遊戲。它總是在近乎愚蠢之處游移,並用個蝴蝶結,將所有人聯繫在一起,試著更深入地講述關於命運及運氣的故事。
但真的,本片最好的地方,就只是當一群名人試著殺害彼此,中間偶爾停下來打一下嘴砲的部分。」
IndieWire:
「一些趣味編排的打鬥確實讓《子彈列車》有異於其他電影,但這部電影並沒有如大衛雷奇《捍衛任務》系列那樣,徹底運用新幹線狹小的空間。受限於一節節空車廂中無盡的長廊,全都被如同時髦飯店吧檯的燈光打亮,儘管有許多非線性敘事的支線情節,並不斷迫使角色反思他們的命運,雷奇的新作仍被卡在時速 200 英里的空間當中。」
The Wrap:
「一部高節奏的暴力鬧劇,聚焦在一群極具魅力的騙子身上,看著他們試圖與彼此鬥智鬥槍,這確實呈現出了一段有趣又精彩的體驗,但在導演大衛雷奇的手中,這就成了一次沉悶的嘗試。
從開場的 20 分鐘就能清楚看出,這部電影在這種充滿自信的人造空間中運作,一切發生的事都不可能有任何意義。但《子彈列車》並沒有更進一步地處理這樣的諷刺,而是隨著屍體開始越來越多,我們才突然意識到應該要至少關心其中的一些角色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
《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
「大衛雷奇帶來了一系列令人腎上腺素飆升的動作場面,以一種相當輕鬆甚至無情的方式無視了邏輯與物理,搞笑的暴力場面彷彿像是迷人的芭蕾舞一樣。《子彈列車》片長 126 分鐘,或許應該再短個 20 分鐘。
本片似乎玩得太過開心,有點難以準時到達終點站,同時也插入了太多 A 咖動作英雄。《子彈列車》真的並沒有太過明確的目的地或是道德規範,只有混亂。但依然能值回票價。」
《好萊塢報導》(The Hollywood Reporter):
「大衛雷奇、攝影師喬納森塞拉以及特技團隊在編排列車狹窄空間中那充滿動態的打鬥上帶來了傑出的成果,充滿著槍械暴力、刀劍對戰,以及將手中的任何物品當成武器,無論是筆電、水瓶或是絨毛吉祥物。但這部電影有著如此多充滿活力的肉體,以及傷痕累累的懲罰,對這樣的電影來說有一種慣性,毫無靈魂的表現讓所有做作的假笑令人厭煩。
我們並不在乎哪個角色被搗成紙漿或轟成碎片,因為根本沒有能夠讓觀眾們投入的角色,無論好人或壞人都一樣。」
《子彈列車》目前在爛番茄逐漸下滑至 58% 的新鮮度,Metacritic 均分則為 51 分。《子彈列車》現正熱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