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支險變革】搶買第2張實支險考量3重點 有需求優先挑這3張

財經事
By 鏡週刊
發布時間:2023-12-28 14:00:00

金管會決定2024年管制實支險理賠原則,醫療險確實依據損害填補原則理賠,但一場疾病、意外有許多費用無法靠醫療險支付,專家呼籲,重新修改原則時應多方考量。另外,民眾究竟是不是該買第2張實支?若預算足夠、有需求,住院雜費額度不到10萬元、且也沒有門診手術理賠項目,則可考慮。

24小時最熱

為避免民眾靠生病、意外賺取更多的醫療險理賠金,金管會決定出手管制實支險未來的理賠規定,消息一出後,保險業務員電話忙到接不完,大家都在問:「該先趁還沒實施新制度前買第二張實支嗎?」

「健康醫療保險無論在國外實務,或是國內學說論述上,確實都主張應適用損害填補原則,我們認同制訂新的商品制度,以遏止利用醫療保險牟利,或者勾結不肖醫療機構詐騙保險金的歪風;但台灣醫療現況仍有許多隱形的支出無法申請保險理賠,建議主管機關應將這些問題納入新政策中考量,建立一個健康的保險制度。」捷安達保經董事長吳鴻麟說。

吳鴻麟進一步指出,醫療險能理賠的主要是由醫院開出來的單據,但一場生病或意外,有許多隱形的費用並不在醫療險理賠範圍,「例如住院期間的看護費用、家人請假陪病、特別醫材、出院維生設備和輔具等,這些都無法由醫療險理賠,卻會讓家庭支出大增,尤其對中低收入的家庭來說,是很大的負擔。」

那麼,該趁現在挑第二張實支險嗎?吳鴻麟說,保險應該回歸自身需求,而非有新制度實施、商品停售就趕快去買。

禾亞保經業務副總陳俐縈說,如果手上的實支險是多年前購買,住院雜費額度不到10萬元,或是門診手術不理賠,自己預算又足夠,就能再考慮買第二張。

陳俐縈指出,依據未來醫療趨勢,自費醫療可能越來越多,費用也昂貴,建議2張實支險加總住院雜費至少要有20萬元,門診手術理賠額度則要超過5萬元,且因手術與處置的理賠認定不同,第2張門診手術要包含大範圍的特定處置,例如腸胃鏡切除息肉,對保戶來說是手術,但在健保的認定中是處置,若門診手術有包含處置,就能獲得理賠。

目前實支險仍有全球人壽、台新人壽、中國人壽等的保單,有提供醫療收據副本理賠,不過實支險都是附約,民眾必須要先購買一張主約,才能附加,且每家特色不同,必須依照自己的需求選購。

以台新人壽為例,門診手術的額度是住院手術一半,目前是業界最高,且門診手術的理賠範圍廣,包含牙齒特定治療,業界少見,但缺點是沒有轉住院日額的理賠機制,如果保戶住健保病房、在病房費上就沒有理賠金。

醫療收據副本理賠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

資料來源:各保險公司網站
資料來源:各保險公司網站

 


【實支險變革1】金管會出手管制實支險 「沒保證續保」保單影響最大
【理財最前線】自費醫療高漲搶買 3實支實付保單大比拚

鏡週刊 保險 實支險 實支實付

最新消息

股債多頭年掌握「A+」雙動能 存債、高成長股一把抓

財經事
OPEN NEWS開新聞
發布時間:2023-12-29 10:15:00

美國高利率已走到最終章,降息將是2024年最大利多,到底該投資股市還是買債令人傷透腦筋,「小孩子才做選擇!」遇上千載難逢的股債大多頭年,當然都要配置,投資人可選擇高信用評等(A評級)長天期美債ETF,以及高成長股如統一FANG+(00757),打造「A+」雙動能的資產池,不但可做為降息前利率高原期的資產護城河,行情起飛後更可為財富累積裝上加速器,讓你進可攻退可守。

24小時最熱

降息有利債券市場眾所皆知,但挑選標的是一大學問,美國政府公債具有最高的A評級信用評等,為全世界最安全的政府債券之一,卡位債券資本利得,首選對市場利率敏感度較高的長天期美債ETF。目前市場上長天期美債ETF的持債內容差異不大,因此可從入手價選擇,統一美債20年ETF(基金配息來源可能為收益平準金)(00931B)指數所有成分標的信評均為最高評級Aaa級債券,價格最親民,一張只要1萬5千多元,可以累積更多張數,且存債之餘,若還想布局股票,資金調節更具便利性。

資金成本降低,科技股將是降息循環期的最大贏家,而AI仍是全球市場主旋律,掌握AI最前線概念股可望擁抱錢潮,00757直接打包輝達、微軟等十檔全世界最尖端科技巨頭,在2023年AI元年,00757截至11月底的報酬率就達86.87%,12月動能持續。2024年將進一步迎來AI落地應用起飛年,科技龍頭股可望持續領軍市場衝鋒。統一投信建議,由於AI科技長線趨勢向上,可透過定期定額布局00757,直接搭上全球科技的多頭列車,在續漲時不會因空手而感到扼腕,拉回時更可以透過微笑曲線攤平成本、累積更多部位,有助資產更快速放大增值。

統一FANG+ETF累積報酬率

資料來源:晨星,跨國投資股票型-指數股票型-產業類ETF,統計至2023/11/30。報酬率單位:%
 

投資 股市 ETF 理財 統一企業集團 統一投信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