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肉搶健康財】Beyond Meat激似真肉更環保 台灣食品大廠搶進

財經事
By 鏡週刊
發布時間:2021-08-26 22:15:59

植物肉領導廠商Beyond Meat於美國上市,股價大漲引爆全球食品與餐飲業的植物肉風潮,越來越多的食品相關業者加入競爭之列,享有素食王國美譽的台灣,自然也沒置身事外。除了老字號的素食半成品龍頭供應商弘陽坐享其成,台灣雞肉龍頭大成在董事長韓家宇親自督軍下,打算砸十幾億資金,挾著通路、成本與調理食品等各方面的優勢,全力搶攻植物肉市場,再孵小金雞。

24小時最熱

人造肉小辭典

所謂「人造肉」,即是以人工技術所製成的傳統肉類替代品,又稱為「仿生肉」,其營養價值足堪比擬一般肉類。廣義「人造肉」有2種,一是利用豆類蛋白質製成的「植物肉」,另則是透過動物幹細胞培育而成的「培養肉」。目前僅新加坡核准實驗室培養肉上市,所以現階段大眾所認知的「人造肉」,普遍是指「植物肉」。

2019年5月,植物肉新創公司Beyond Meat在美以25美元掛牌上市,短短不到3個月,股價便來到234.9美元的歷史新高,大漲超過8倍,進而掀起全球植物肉風潮。

眾所皆知,席捲全球植物肉市場的Beyond Meat,其關鍵技術係出自於台灣人、美國密蘇里大學名譽教授謝富弘手中。自然而然,被譽為素食王國的台灣,也沒有在這股熱潮當中缺席。

其實,6年前,大成長城董事長韓家宇就嗅到植物肉商機,後來美國的Beyond Meat公司崛起掀植物肉風潮,更讓他堅定這個方向沒錯,2019年10月,大成正式進軍植物肉市場,成立「新食成」,在韓家宇親自督軍下,很快地在去年推出植物肉品牌「NEO FOODS」,並陸續打進全家及momo等傳統與電商通路,成為台灣領先跨入植物肉的上市食品業者。

2008年,大成併購了欣光食品與中一排骨,藉機跨足冷凍調理市場,在韓家宇欽點下,欣光總經理詹金和成了大成揮軍植物肉市場的大將。詹金和表示,畜牧業無法填補全球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糧食需求,這讓植物肉有了很好的立足點;而Beyond Meat的上市,則是全球植物肉發展的分水嶺,這讓大成不得不加快在植物肉市場耕耘的腳步。

有了台灣基本的素食人口市場,讓韓家宇更放膽布局,在他裁示之下,大成將砸10億元在桃園富岡成立植物肉園區,宣示深耕市場的決心,由於大成是以飼料油脂起家,在植物肉的原料大豆、黃豆有採購優勢,未來可望再降低成本,有利進軍國際市場。

研究機構A.T. Kearney analysis大膽預測,隨著消費者口味轉向更具環保意識的選擇,在培養肉及植物肉等廣義的人造肉的推波助瀾之下,全球肉品消費市場規模將從2025年的1.2兆美元,成長至2040年的1.8兆美元;屆時,植物肉將擁有25%的市場占有率,約當4,5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事實上,Beyond Meat開出第一槍之後,Impossible Foods、Green Monday等植物肉新創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而消費者愛嘗鮮,促使肯德基(KFC)、漢堡王(Burger King)、星巴克(Starbucks)、百事可樂(Pepsi)等餐飲連鎖業者與食品大廠,紛紛出手拉攏Beyond Meat等植物肉廠商,共同開發植物肉相關產品,逼得傳統的肉品與食品龍頭大廠泰森 (Tyson),雀巢(Nestle)等,也不得不加入這場戰局。

更特別的是,在中國,有些餐飲業甚至把植物肉視為扭轉頹勢的「救世祖」。老字號包子名店狗不理,隨著經營狀況與客戶口碑一路下滑,在多次嘗試轉型失敗後,打出健康牌,企圖藉由植物肉翻身,成功與否,外界都睜大眼在看!

過去受到國內口蹄疫及禽流感疫情影響,使得大成的肉品、加工產品無法有效打進歐美市場,但植物肉有望弭平這個缺口。樂觀看待,大成挾著通路、成本與調理食品等各方面的優勢,全力搶攻植物肉市場,縱使無法與Beyond Meat一爭龍頭,也能闖出一片天,為大成集團再添一個小金雞。

【植物肉搶健康財1】全台300萬素食人口當靠山 大成植物肉反攻美國

【植物肉搶健康財2】健康環保意識抬頭 國際連鎖餐飲找上台灣20年素食老字號

鏡週刊 素食 Beyond Meat 植物肉 人造肉

最新消息

電池成顯學,老牌「偏光板大廠」轉型有成,明年隔離膜產能倍增,投信單月大買1.3萬張!

財經事
CMoney
發布時間:2021-08-27 06:16:47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4小時最熱

七月中的時候,我們就曾經發表一篇關於電池產業的報告【綠能催生龐大商機,台股 4 檔「電池概念股」股價飆漲逾五成,快加入你的追蹤清單!】,當時看好的4檔電池材料關鍵供應商,康普(4739)、聚和(6509)呈現高檔震盪格局,維持在130以及60元左右區間價位,但美琪瑪自7月中的90元左右,本週高點觸及139.5元波段新高,立凱-KY(5227)漲勢不惶多讓,8月上旬一度飆漲至38.7元的波段高點,對比同期間大盤一度修正至萬六,凸顯電池供應鏈在資本市場的火熱程度可見一班。

電池產業近況更新

過去這一個多月的時間內,雖然美國汽車大廠通用,因LG化學所生產的電池可能有火燒車風險,預計將斥資10億美元、大動作召回Bolt電動車,引起市場關注鋰電池的安全問題。

然而拜登的基建法案本周在國會山莊傳出好消息。美國眾議院本周二以微弱優勢通過了一項議案,批准了3.5兆美元的預算計劃,代表接下來民主黨若能確保黨內 50 名參議員都支持,參議院就可以透過預算協調程序,在沒有共和黨參議員贊成的情況下通過支出計畫,順利的話將在九月底前通過這個市場高度矚目的大規模基建計畫。

回到亞洲,中國大陸車用電池龍頭寧德時代本週(25日)發布上半年財報,受惠下游需求增長和產業政策支持等因素驅動,營收人民幣440.7億元(約新台幣1,895億元),年增134%,獲利人民幣44.8億元(約新台幣192.6億元),年增131.4%。

台灣最主要的電池材料的康普,昨(25)日在證交所的業績發表會上表示,根據IEA預估,電動車銷量至2030年以前,各主要汽車市場都將持續成長,對動力電池材料需求也都將快速提升,甚至呈現10倍數的成長。

寧德時代出示的資料同樣呼應電動車市場的高速成長,大陸電動化率從2020年的5.4%提至9.4%,歐洲電動化率從2020年的11.5%提至15.9%,美國從2.2%提至3.1%,顯示隨著電動車的普及率持續提升,且各國政府在綠能的考量下,加大力度提高充電樁等基礎設施、營造更友善的電動車應用環境,讓電池產業在資本市場的能見度及熱度有增無減。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就提到過,台灣目前在電池產業領域的發展集中在上游的電池材料,近年大力發展電動車產品的鴻海集團,於今年六月間參與碩禾電材私募並入主榮炭,為的就是掌握電動車磷酸鋰鐵電池的含石墨負極材料。然而近日台股除了前一篇報告中提到的四檔正負極電池材料個股外,還有一檔多元布局電池材料的偏光板大,搭上電池題材後,即便主要營收來源仍由偏光板貢獻,卻已不受近日面板市場轉疲拖累,股價逆勢大漲。

轉型中的偏光板大廠:明基材(8215)

明基材是全球前五大偏光板供應商,主要供貨給同集團的面板大廠友達,這波疫情所帶動的龐大面板需求之前,面板產業其實已經處在低谷一段時間,因此明基材早已鴨子划水、多元布局醫療與先進電子產品,根據公司財務資料顯示,2020年的營收比重為偏光片85.5%,醫療產品10.4%,先進電子材料(含電池隔離膜)4.1%。

雖然當前電池三層隔離膜(PP/PE/PP)對於明基材的營收貢獻仍低,Q2約1.5%左右,但今年隔離膜業務已經轉虧為盈,開始貢獻獲利,隨著產品組合改善,Q2財報毛利率改寫新高,來到19.44%,季增4.44個百分點,市場多預期隨著下半年產品出貨加速放量,Q3毛利率有機會進一步提升至2成以上的水準,全年的營收比重有望攀升至2-3%,約5億元,展望明年,2022Q1預計開始供應第二間日系車廠。

在昨日的股東會上,公司也表示目標在2023年非偏光片的營收比重要拉升至4成以上,電池隔離膜除現有蕪湖廠將大幅擴產,今年年產能可達4000萬平方公尺,明年第3季倍增至1億平方公尺,2023年還將新建台灣雲林新廠,產能初步規劃年產能1億平方公尺,因應隔離膜擴產所需,未來3年將共增加投資5至10億元。

股價表現方面,隨著隔離膜業務能見度持續提升,明基材的股價自7月中匍匐在25元左右,短短兩週就飆漲至八月初的波段高點43.5元,從籌碼面來看,本段投信大買超過1.3萬張,更勝去年九月間,看好面板上升週期的買超力道。

資料來源:籌碼K線PC版

相形之下,外資的持股反而隨著近期股價大漲而持續調節,自七月中起漲時3萬張左右水位下滑至昨日的18456張。

資料來源:籌碼K線PC版

此外,近期盤勢動盪,投資人有賺就跑的心態放在這種題材股尤為明顯,主力進出多有隔日沖的蹤影,讓股價的波動更形劇烈,操作上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會被洗出,這也是籌碼面上須留意的地方。

資料來源:籌碼K線PC版

對比當前市場上多數券商給出的目標價介於46-48元之間,以今(26)日的收盤價39.8元來看,潛在漲幅還有20.6%,預期隨著下半年新增產能開出、反映在營收及財報獲利上,抑或通過更多客戶認證,有機會成為後續股價挑戰前高的催化劑!

點開加入→CM財經日報 FB社團,解析第一手股票內幕
電池 偏光板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