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理事長 陳宥達醫師
已經上路的教育部108新課綱強調以「素養」為導向。究竟素養是什麼?如何提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素養的定義,除了聽說讀寫及算數的傳統能力外,素養被認為是數位化時代,對快速爆炸的資訊有辨別、理解、判讀、創造與溝通的能力。
早期閱讀素養的建立從孩子出生後就開始
父母及照顧者是孩子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師,可以幫助孩子早期素養的萌發,其過程從寶寶聽到聲音、眼神專注在圖片、伸手抓書的衝動到記憶的形成,隨著年齡有不同階段的里程碑。要建立閱讀素養,和孩子越早共讀越好。而素養有各個階段的目標,0-3歲是「語言獲得期language acquisition」,腦部在3歲以前完成百分之80的發展,大腦每秒可以產生100萬個神經突觸連結,在語言接收與表達的過程中不斷增生與修剪,予豐富的語言刺激可以建構好腦袋。3-5歲是「識字前技巧期preliteracy skills」,讓孩子多操作童書,熟悉閱讀的步驟,建議讓孩子進入幼兒園學習,與同儕的互動以及幼教課程。5-8歲是「學習如何閱讀期learn to read」,聚焦音素意識的建立,學習注音符號將文字的音與型連結起來。8-18歲是「從閱讀學習知識期read to learn」,大量廣泛閱讀來獲得和理解書本上的知識。18-26歲是「持續教育期on going education 」,閱讀越多,知道的越多,知道的越多,可以去更多地方,當閱讀與接受教育的時間越長,生活經驗更加豐富,活更久更健康。
醫療人員成為翻轉閱讀生力軍
提升素養不僅可以減少貧困以及增加未來生活機會,更可以改善兒童與家庭的健康。如果生而不能平等,醫療與教育一定要平等。在30年前的波士頓市立醫院(現波士頓醫學中心)醫師發現來社會下層的家庭缺乏童書,孩子不僅沒有床邊故事的經驗還有較高的機率發生發展遲緩。這些家庭的孩子並非不愛閱讀,來到醫院的候診間都會主動拿童書要爸媽唸。於是醫師認為為什麼不在門診評估發展的時候,給予弱勢的家庭一本童書呢? 醫療人員意識到在提升孩童早期素養上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因為醫護人員可在孩童發展的關鍵時期有機會反覆接觸到大部分的家庭,童書被當作是與孩童互動中觀察兒童行為的聽診器,同時可以在孩子成長不同階段給予家長指引。醫療介入閱讀的模式研究證實有效提升親子共讀頻率3倍,孩童語言發展進步6個月,成為翻轉弱勢家庭的新契機。有越來越多國家將推廣親子共讀融入兒童照護之中,台灣近年也蓬勃發展,台灣展臂閱讀協會與國健署及臺灣兒科醫學會攜手合作多場專業人員親子共讀的培訓推廣,今年初親子共讀與健康素養促進研討會邀請到波士頓醫學院兒科榮譽教授貝瑞.佐克曼(Barry Zuckerman)醫師,同時也是知名非營利組織Reach Out and Read的共同創辦人來台分享經驗。
運用繪本進行對話式共讀
許多家庭在親子共讀時常面臨到了三個問題:沒時間、不知道親子共讀的重要、3C產品剝奪了共讀的機會。 其實親子共讀只需幾分鐘,甚至不需要整本書看完,而是強調親子互動的樂趣。不是單向的”唸”故事給孩子聽,而是雙向的和孩子一起看圖討論故事。研究指出,和孩子一來一往的對話次數愈多,越能夠活化大腦左下額葉語言運動區(Broca Area),並且影響孩子語言表達分數。對話的過程讓孩子熟悉溝通表達,不僅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更可以穩定人格與增進社交技巧。美國研究指出每週親子共讀3次以上的家庭,孩子在入學準備多項指標皆有顯著提升。今年台師大資料庫研究亦指出親子共讀每週超過10次,幼兒發展指標分數比未親子共讀者高出10倍之多。
帶孩子走出去,兒童閱覽區好好玩!
建議家長多帶孩子探索社區閱讀空間,近年來政府、企業、民間組織都積極地營造友善孩童閱讀的環境,如圖書館兒童區、車站漂書站、行動書車、超商兒童閱覽空間,甚至醫療院所的候診空間都溫馨地佈置了兒童閱讀區,培養幸福閱讀的風氣,一同營造翻轉閱讀的健康搖籃。
附錄:
親子共讀每一天,給家長的閱讀小建議:
共讀永遠不嫌早
寶寶喜歡被抱著,喜歡聽故事的聲音。
短短幾分鐘也OK
小小孩也許只能安靜坐著聽少少幾頁的故事。
讓孩子試著翻書
寶寶喜歡探索書本,需要大人用厚紙板書協助學習翻頁。
3歲的孩子可以獨自操作。
聊聊書上的圖片
看著圖片一起編故事,鼓勵孩子培養創造力。
反覆一次又一次的唸喜愛的故事
孩子常堅持同樣的故事,因為他們喜歡重複之中學習。
讓你的孩子參與
問在哪裡?這是什麼?為什麼這樣?
故事幫助孩子認識這個世界。
讓故事活起來!
用不同音調的聲音,以及加入臉部表情,讓故事變得生動有趣。
閱讀隨時隨地
床邊、車站、超商 ,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當你沒書了怎麼辦:社區圖書站!
社區有許多圖書資源,在那裡有故事時間、新朋友、還有很多好玩的書。
最重要的是「快樂閱讀」
當孩子和愛他們的人一起閱讀,
孩子會學習愛上書本。
作者:台灣展臂閱讀協會理事長 陳宥達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