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蟹季節到! 過敏族不忌口小心全身發癢成「加菲貓」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9-11 17:35:00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美味的秋蟹季來臨!許多饕客早已做足準備享用螃蟹大餐,但甲殼類海鮮尤其是螃蟹,對於易敏體質的族群來說,若不忌口容易引發過敏反應,造成皮膚出現紅疹凸起,嚴重更可能導致休克!這是因為螃蟹富含易導致過敏的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或是海鮮裡的組胺酸(Histidine)因為存放條件不理想,被孳生的細菌代謝成組織胺(Histamine),就會引發蕁麻疹。

24小時最熱


皮膚科陳冠宇醫師表示,過往只要到了秋蟹季,診間前來就診的病患數明顯增加,一問之下多半是因為受不了美食誘惑大啖秋蟹,使得皮膚敏感的患者如蕁麻疹等症狀加劇。因此特別提醒,若有過敏病史或為蕁麻疹患者,在大啖秋蟹前,建議可參考過敏原檢測。如對於螃蟹類呈現高度過敏時,則不建議食用。若為低度過敏時,食用秋蟹建議料理方式以清蒸代替燒烤或辣炒,或是在食用前可預先服用抗組織胺藥物避免症狀發作。


▲蕁麻疹發作症狀。(圖/照護線上提供)


蕁麻疹症狀腫如「加菲貓」 急性發作嚴重恐導致休克


陳冠宇醫師提及蕁麻疹發作部位可遍布於全身,患者會感覺癢、體溫升高,最為困擾的是當病症出現在臉上,嚴重時患者眼睛會腫起來如「加菲貓」,而嘴唇就像「香腸嘴」,影響平時的社交及工作。如果蕁麻疹未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也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症狀如喘、腹痛、關節痛等,甚至會導致無法呼吸。


曾經有1位住在梨山的中年女性患者,因慢性蕁麻疹突然急性發作,使氣管腫脹,呼吸困難,所幸在救護車火速將患者送到醫院後,經過醫師治療才控制病情。陳醫師回想這位案例時仍餘悸猶存,因為當時情況危急,若是耽誤太久可能就一命嗚呼。因此,提醒蕁麻疹患者,平時務必配合醫囑穩定治療,在急性發作時切莫輕忽,應立即就醫,以免有生命危險。


新一代抗組織胺不嗜睡,1小時發揮藥效且可持續24小時


陳冠宇醫師提及蕁麻疹的治療方式一般為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通常在急性蕁麻疹病灶較嚴重時,會選擇使用第一或二代抗組織胺藥物合併類固醇治療。而慢性蕁麻疹的病患,需花費較長的時間治療,故需避免副作用的產生,使用「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進行治療,可在1小時內便發揮藥效緩解症狀,且藥效可維持24小時,不僅不會影響病患的肝腎功能,也不會造成嗜睡,提高服藥順從性;另外,多數老年患者會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而1天只服用1顆的「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須擔心會和其他藥物產生相互作用而影響藥效的發揮。


▲緩解蕁麻疹的方法。(圖/照護線上提供)


網路偏方不『蕁』常!醫叮囑:長期且持續治療方為永久之計


除了秋蟹季節需格外留意,針對網路上流傳的治療蕁麻疹偏方:如米酒及薑汁擦拭患部、或用保鮮膜將患部包裹起來等,陳冠宇醫師也一一解釋並破除迷思,包含使用米酒及涼感藥物擦拭患部,雖會短暫感到舒緩,但米酒會造成刺激性皮膚炎; 而保鮮膜與薑汁塗抹也會導致症狀更加嚴重。建議若病患無法立即就醫,又想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地緩解,可冰敷或是沖冷水澡降低體溫、減緩不適。雖然慢性蕁麻疹無法立即根治,但只要長期、持續治療,就可以減緩發作及嚴重程度。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大啖秋蟹 過敏族小心腫如加菲貓、香腸嘴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酷夏來杯氣泡水消暑超COOL 喝氣泡水對健康有益嗎?

NOW健康 秋蟹

最新消息

偏頭痛影響生活只能吃止痛藥? 小心因此傷肝腎還成癮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9-11 18:35:00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痛到想撞牆、剖開腦袋」依流行病學推估,全台高達200萬人偏頭痛,以20至50歲女性居多,誘發因素包含壓力、遺傳、飲食、睡眠、環境等,甚至有人痛到在地上打滾,至醫院掛急診,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

24小時最熱


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暨部立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表示,疫情期間,長期緊盯螢幕加上睡不好,活動空間與運動量不足等,偏頭痛更易發作,不少人擔心就醫時增加感染風險,因此直接服用止痛藥,可能讓病情更惡化。


台灣頭痛學會公布最新國人偏頭痛認知調查,結果顯示,近7成民眾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6成2受訪者不定時頭痛,4成5民眾不清楚過度使用止痛藥,反而讓頭痛惡化。5成5不知可採取預防性治療,來降低偏頭痛發作頻率。


台灣頭痛學會理事暨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劉子洋表示,民眾容易取得止痛藥,不少人一旦偏頭痛發作,即自行購買止痛藥,疫情期間正是如此,如過度服用,除了傷肝傷腎,更可能導致成癮,使頭痛惡化


1名偏頭痛病史超過30年的女性患者,嚴重時,幾乎每天發作,處於極度痛苦深淵,想吐卻吐不出來,只能乾嘔、怕光怕吵,連眼窩都在抽痛,憂鬱纏身。為此,無法工作,還因長期服用止痛藥,擔心影響下一代而不敢生育。為了提高國人對於偏頭痛的認知,學會發布「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


▸每周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
▸止痛藥每週吃超過「2」天恐讓頭痛惡化
▸預防偏頭痛靠這「3」招: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


劉子洋表示,近2年來,健保將許多預防偏頭痛藥物納入健保給付,例如,療效可持續1個月的CGRP單株抗體,及療效長達3個月的肉毒桿菌素,只要依照醫師指示用藥,就可減少回診頻率,有效降低發作頻率。


偏頭痛是可以積極預防與治療的,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暨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嚴鋒以該名性患者為例,經透過肉毒桿菌素,有效預防發作,發作頻率降至1周1次,大幅舒緩疼痛感,終於可以遠離疼痛人生。


9月5日至11日是全球偏頭痛衛教周,台灣頭痛學會除了舉辦「第1屆全國繪畫比賽」,並邀請藝人佩甄擔任衛教大使,與知名圖文插畫家H.H先生合作,打造「我的偏頭痛美學」網路串聯運動。陳韋達表示,插畫家手繪可愛LINE貼圖,配合網路社群的創意圖文及大頭貼框,以及Instagram濾鏡框,增加民眾對偏頭痛的正確認識。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耳鳴與糖尿病有關? 每10名耳鳴患者就有1人是糖尿病

NOWnews今日新聞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