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新平台、新規格助攻,伺服器、DT是嘉澤 (3533)2022年成長雙引擎

財經事
By CMoney
發布時間:2021-12-18 10:49:11

【研究報告】新平台、新規格助攻,伺服器、DT是嘉澤 (3533)2022年成長雙引擎

圖片來源:嘉澤

24小時最熱

【公司簡介與重點】

結論:

2021年嘉澤受惠WFH商機,AMD與Intel均有新品推出,在新平台升級、伺服器產品比重提升下,推升營收,然獲利因原物料上漲而稍受壓縮,預期2021年營收208.85億元(原預估201.22億元),YoY+20.79%,稅後EPS 31.57元(原預估34.31元)。

2022年伺服器新平台與DT新品滲透率持續提高,且產品規格全面升級將帶動嘉澤營收成長,加上子公司嘉基獲利也回復成長。預估嘉澤2022年營收將達243.52億元(原預估224.99億元),YoY+16.6%,預估稅後EPS 40.14元(原預估41.78元)。

嘉澤股本為10.60億元。2020年現金股利為13.30元,已連續15年發放現金股利。21Q3每股淨值148.07元,股價淨值比(PBR)相較於歷史處於高。預估2022年EPS為40.14元,目前本益比(PER)位於近3年本益比區間中上緣。

股價面來看,伺服器需求回升,加上21Q3獲利優於市場預期,嘉澤股價於10月下旬起漲,在內外資同買的情況下,迅速來到721元的歷史新高價。目前嘉澤股價創高後略有拉回,並在短中期均線附近震盪,即使中長期均線呈現多頭排列,中長多格局得以延續,但短線股價動能已有明顯減緩,恐延長換手整理期間。2022年新平台與新產品推出,規格全面更新,有利單價與獲利提升,預期嘉澤業績在伺服器與DT兩大產品線助攻下,2022年EPS可達40.14元,給予逢低買進評等,預期在基本面的支持下,後續股價應有向2022年PER 20倍附近挑戰的機會。

嘉澤為全球前三大CPU Socket製造商:

嘉澤為國內連接線/器製造商,也是Intel與AMD的CPU Socket(CPU插座)供應商,主要產品包括CPU Socket、DDR插槽、I/O連接器、PCIe slot及Battery holder等,終端應用包括桌上型電腦(Desktop,DT)、筆記型電腦(Notebook、NB)及伺服器(Server),也跨足汽車、工控與醫療等。目前主要生產基地在中國,越南廠1月成立,預期2023年底至2024年初啟用。

嘉澤2020年營收172.91億元,YoY+14.60%,稅後EPS 26.34元。

2021年前三季產品組合:SERVER(伺服器)佔26-27%、NB佔14-15%、DT(桌上型電腦)佔25-26%、策略性客戶佔13-14%、汽車佔約1-2%,Industrial佔7-8%、嘉基約佔11-12%。前年度內銷比重6.68%,外銷比重93.32%。其中子公司嘉基(6715)的產品分為消費性及通訊兩大類,消費性產品以Thunderbolt及Type-C規格的電傳輸為主,通訊產品則為高速光纖傳輸線。

嘉澤產品線

資料來源:嘉澤

CPU Socket需與CPU廠協同開發,上下游彼此關係密切,且產品製程難度高,種種條件築起該產業的高度進入障礙,並成為僅有少數廠商有能力參與的寡占市場。

嘉澤CPU Socket市佔率達33%,依Bishop統計,在電腦暨週邊連接器廠商中全球排名第4,不分行業別排名全球排名第19。公司在全球擁有超過3200件連接器/連接線專利,具有高度製程整合能力,包含產品設計、模治具及自動化設備開發、射出成型、金屬沖壓、電鍍與組裝等,能更有彈性的服務客戶。而嘉澤自有實驗室,可縮短產品驗證時間,並降低驗證的費用。

子公司嘉基是全球3家Intel認證的Thunderbolt設計夥伴之一,具備高速連接器設計、高速線纜、高精度光學鏡片設計、高精密固晶打線製程、電子/光纖線量產能力等核心競爭力。

嘉澤主要客戶包括Intel及AMD,以及如華碩(2357)、映泰(2399)、技嘉(2376)、仁寶(2324)、英業達(2356)、微星(2377)、廣達(2382)等主機板、NB與伺服器廠商。而在連接器產業的主要競爭同業則有:廣宇(2328)、正崴(2392)、泰碩(3338)、矽瑪(3511)、凡甲(3526)、宏致(3605)、湧德(3689)、宣德(5457)、信音(6126)、詮欣(6205)、恩得利(1333)、瀚荃(8103)等。

延伸閱讀:

2021/09/16【研究報告】宣德 (5457)有大靠山立訊,2021年靠Type-C、伺服器連接器,2022年AirPods接棒

2021/11/15【研究報告】Facebook主力供應商廣達(2382)搭元宇宙題材,2022年Server出貨旺上加旺!

2021/11/22【研究報告】加密貨幣市場降溫?技嘉(2376)還能走多遠?

2021/11/26【研究報告】仁寶(2324) 2023年Server、車用營收持續擴大,轉型效益可望顯現

DT、伺服器動能拉動嘉澤21Q3業績:

受惠於DT與伺服器動能強勁,嘉澤21Q3營收57.33億元,QoQ+18.00%, YoY+23.85%,但因銅價、塑膠等成本上漲,毛利率略降2.4%至38.16%,營業淨利10.83億元,OPM 18.89%,但由於中國政府疫情補貼收入約6,238萬元,加上中國廠因退稅降低稅率,來自業外的收益5,909.80萬,稅後淨利9.25億元,稅後EPS為8.91元,獲利仍優於市場預期。

累計前3季營收153.36億元,本期淨利24億8527萬元,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淨利24.68億元,EPS 23.82元。

新品貢獻有利轉嫁成本,嘉澤21Q4可望回升:

伺服器需求於9月開始轉強,21Q4需求續穩,嘉澤11月合併營收為20.53億元,MoM+18.53%,YoY+24.9%,為單月歷史次高,累計前11月合併營收為191.32億元,YoY+23.53%。由於進入淡季,農曆年前備貨是11月第4週,且長短料風險降低了訂單能見度,預期21Q4業績將略低於上季。

獲利方面,21Q4起新產品貢獻營收比重增加,可將成本上漲狀況反映給客戶,加上銅價成本已趨於穩定,預期毛利率將較21Q3上升,預估21Q4營收55.49億元,QoQ-3.21%,YoY+15.86%,EPS 7.75元。預期嘉澤2021年營收208.85億元(原預估201.22億元),YoY+20.79%,稅後EPS 31.57元(原預估34.31元)。

新平台、新規格助攻,伺服器、DT是嘉澤2022年成長雙引擎:

進入2022年,除NB持平外,嘉澤對各產品線的市場趨勢與銷售展望均樂觀看待,預期成長性最高的將落在伺服器與DT。

2021年伺服器產業飽受缺料之苦,目前缺料已逐漸獲得改善,預計先前因缺料受到影響的訂單將遞延至22Q1發酵。展望後續,2022年Intel將推伺服器新平台Eagle Stream、AMD也有Zen 4架構平台Geona,由於運算效能提高,相關規格與元件如CPU、DDR5、PCIe Gen5等亦全面升級,預計將提升ASP(平均售價)。

嘉澤是Eagle Stream平台Socket的第一順位認證,可望在初期享有較高的利,公司預期市占率將有30%以上,預估Eagle Stream平台對嘉澤貢獻將更加顯著,初估每單位伺服器插槽數量與單價將有3成以上的成長幅度。預估嘉澤Socket市占率可隨Eagle Stream滲透率提升,將從2021年的10%,增加到2022年的18%。而AMD Server Socket單價貢獻優於Intel,預期將有利於伺服器業績表現。受惠伺服器ASP提升,加以市佔可望增加,預期2022年嘉澤伺服器營收可成長三成。

DT方面,Alder Lake滲透率持續提高,Socket V PIN 腳數提高到1700pin,預期產品ASP將大幅提升30%以上,預計22H2滲透率將超過50%。由於DT新產品ASP高出既有產品雙位數以上,且2021年該產品線的基期低,預估2022年嘉澤DT營收將有2成左右的成長幅度。

嘉澤的子公司嘉基是Intel Thunderbolt主動線束獲得認證唯一台廠,長線受益高速傳輸線材USB4、Intel Thunderbolt連接埠的整合商機。受缺料緩解且進入旺季,22H1伺服器動能增強將推升公司營運,且22Q2起前三大NB品牌客戶將出現Thunderbolt 3轉至Thunderbolt 4的轉換潮,將推動嘉基2022年營收成長,預期ASP將因規格而提升,且獲利將大幅優於營收成長,市場預估2021、2022年EPS可望達到6、9.6元。

此外,目前車用佔比仍低,但嘉澤陸續打入全球知名汽車一階大廠供應鏈,取得各式車用連接器/連接線的詢單,預期車用市場將在未來數年內有更顯著的貢獻,營收佔比將逐年提升。

資料來源:嘉澤

整體而言,2022年伺服器新平台與DT新品滲透率持續提高,且產品規格全面升級將帶動嘉澤營收成長,加上子公司嘉基獲利也回復成長。預估嘉澤2022年營收將達243.52億元(原預估224.99億元),YoY+16.6%,預估稅後EPS 40.14元(原預估41.78元)。

評價與結論:

嘉澤股本為10.60億元。2020年現金股利為13.30元,已連續15年發放現金股利。21Q3每股淨值148.07元,股價淨值比(PBR)相較於歷史處於高。預估2022年EPS為40.14元,目前本益比(PER)位於近3年本益比區間中上緣。

CMoney信用評等(CMoney Credit Rating, CMCR)就各面向評比,若以滿分為5分來看,公司在財務面分數0.61分,成長面0.73分,獲利面0.93分,技術面0.76分,籌碼面0.93分,綜合評比為3.97分,屬於中上水準。

股價面來看,伺服器需求回升,加上21Q3獲利優於市場預期,嘉澤股價於10月下旬起漲,在內外資同買的情況下,迅速來到721元的歷史新高價。目前嘉澤股價創高後略有拉回,並在短中期均線附近震盪,即使中長期均線呈現多頭排列,中長多格局得以延續,但短線股價動能已有明顯減緩,恐延長換手整理期間。2022年新平台與新產品推出,規格全面更新,有利單價與獲利提升,預期嘉澤業績在伺服器與DT兩大產品線助攻下,2022年EPS可達40.14元,給予逢低買進評等,預期在基本面的支持下,後續股價應有向2022年PER 20倍附近挑戰的機會。

*本文章之版權屬筆者與 CMoney 全曜財經,未經許可嚴禁轉載,否則不排除訴諸法律徒徑。

*本文章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仍須謹慎評估,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點開加入CMoney理財寶LINE官方帳號,一天一篇理財好文,投資自己的腦袋
CMoney 伺服器 研究報告 新平台 新規格 DT 嘉澤

最新消息

【全文】零碳排大勢當道 台廠卡位儲能系統有成

財經事
鏡週刊
發布時間:2021-12-19 08:30:59

24小時最熱

全球遭逢極端氣候肆虐,氣候變遷儼然成為國家安全議題,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爭相承諾,要追求淨零碳排來拯救地球。面對全球零碳排大勢,台灣官方也喊出2050年淨零碳排的政策目標。除大幅提升綠色能源比重外,隨著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占比增加,為確保供電系統穩定,如何藉由儲能系統穩定電網已成為顯學,也讓台灣儲能系統供應鏈順勢崛起。看準龐大商機,傳產大咖台泥、台塑、東元等相繼搶進,而電子業台達電、正崴、大同更籌組儲能聯盟,分進合擊赴海外打天下。

11月10日,美中兩大排碳國出乎外界意料,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結束前夕,達成聯合宣言,承諾各自將在未來十年減緩氣候暖化問題,歐盟、日本、韓國等先進國家也爭相承諾,意味著減碳,甚至零碳將成大勢所趨。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結束前夕,中、美2大排碳國達成聯合宣言。(翻攝UN Climate Change臉書)

政策加持 儲能前景看俏

台灣今年也遭逢56年來最大缺水危機,又遇上多次全台大跳電,為了跟上全球零碳排風潮,同時解決極端氣候及缺電問題,政府日前喊出2050年淨零碳排的政策目標,其中,再生能源比重將在2025年達到20%;然而,再生能源屬「間歇性能源」,發電出力不穩定,必須搭配數秒內就能供電的儲能系統,方能打造完美的供電體系。因此,國內外儲能商機前景十分樂觀。

搶先眾人一步,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創辦人,同時也是世界首富的馬斯克(Elon Musk),著眼於汽車全面電動化後,全球耗電量將呈現倍數成長,早在五、六年前就涉足儲能市場。「有朝一日,特斯拉能源業務的規模會相當、甚至超越汽車業務。」馬斯克曾斬釘截鐵地說。

不僅全球首富看好儲能商機,根據彭博能源財經(BNEF)預測,2030年全球儲能市場產值將從2020年的180億美元翻升為1600億美元,成長驚人。另外,到2030年,全球定置型儲能設備投資額至少超過2620億美元,又以美國和中國為最重要的二大市場,將占全球儲能設備商機的一半以上。

" src=

全台商機 逾1500億

在這場商機驚人的全球建設儲能裝置大戰中,台灣也沒缺席。2020年,台電首度以招標方式,向民間業者採購15MW(百萬瓦)的儲能自動頻率控制(AFC)調頻備轉輔助服務,吸引超過30家業者前來投標,最後由翰可國際、台普威、台泥綠能、聚恆及大同五家得標,競爭激烈。

「去年台電招標15MW只算是熱身,隨著台電電力交易平台開幕,今年勢必是電網級儲能系統起飛的元年!」近年來積極投入綠能建設,身為台灣儲能聯盟主席,同時也是正崴集團旗下森崴能源總經理的胡惠森對本刊說道。

配合再生能源政策,台電規劃建置大量儲能系統,業者預估國內儲能商機至少有1,596億元。(翻攝台達電官網)

胡惠森表示,目前台電規劃要在國內建置1000MW的儲能裝置,其中160MW由台電自建,其餘將釋出給民間業者;若加上被列在「用電大戶條款」內的大型製造業,紛紛自建再生能源裝置的需求,還有台積電、鴻海等電子大廠因應國際RE100(使用百分之百再生能源電力)要求所需建置的儲能系統,更別說未來電動車帶動的儲能,以及建置台灣離島智慧電網等需求,光是台灣的儲能商機至少有1596億元規模,足供台廠練兵。

「2025年全台儲能系統需求只會多不會少,若按1MW建置成本2000萬至4000萬元來看,業者只要加入台電AFC(儲能自動頻率控制)儲能服務陣營,一年最高收入可達680萬元,投報率相當不錯。」台電調度處吳進忠處長向本刊透露。

多路並進 台泥全球四強

當全球儲能商機戰役號角響起,傳產大咖、電子業紛紛摩拳擦掌,相繼卡位國內外儲能市場,其中,布局最完整的當屬順利拿下台電標案的台泥綠能背後的台泥集團。

張安平接掌台泥董事長大位後,帶領集團逐步轉型為綠能企業。

2017年,張安平接掌台泥董事長大位後,帶領集團逐步轉型為綠能企業。為加速台泥在綠能事業的發展及全球布局,張安平今年7月大手筆砸下近50億元收購歐洲儲能公司NHΩA,取得過半股權成為最大股東,躍升全球儲能系統建置容量第四大公司,得以與西門子與愛依斯電力公司(AES)合資的Fluence、日本NEC和特斯拉等全球頂尖企業一爭長短。

收購之外,張安平更循著馬斯克的腳步,強化儲能裝置的關鍵零組件「電池」的布局。台泥旗下、深耕鋰電池領域多年的能元科技,日前宣布投資120億元在高雄設立台灣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據本刊調查,這座高雄廠將是台泥在電池領域的練兵基地,一旦成功,未來可複製到美國、歐盟等地開疆闢土。「目前已有超過十家國際級客戶,有意與台泥合資設立電池工廠。」知情人士透露。

台泥為掌握儲能系統關鍵零件鋰電池,在高雄投資興建鋰電池廠。

鋰電池應用廣泛,舉凡電動車、3C產品以及未來的儲能系統,都有大量需求,「未來經濟體系是建立在移動式的、可儲存的能源,而電池是核心。」張安平曾表達他對儲能及電池事業的想法。根據他的想法,能元科技新廠的電池除了供應儲能所需,還能協助台泥綠能搶攻全球儲能市場,未來也將鎖定電動超跑、垂直升降電動飛機等高端產品,拓展商機。

據本刊調查,該案規劃投入200億元,此次120億元只是第一階段,由此可看出張安平對於電池在集團能源事業轉型布局中的重視。

「鋰電池不僅儲能系統要用,未來電動車普及也會帶動電池需求,包括鈷、鎳等電池原物料都在不斷漲價,電池的價格只會一直漲。」能元科技內部人士私下透露,「現在鬧電池荒,董事長(張安平)更希望低調一點!」

台泥今年7月砸下近50億元收購歐洲儲能公司NHΩA,成為全球儲能系統建置容量第4大公司。(翻攝NHOA官網)

由於儲能設備需要高品質的電池,因此電池很可能成為晶片荒後,下一個最可能爆發缺貨危機的零組件,而台泥集團有了歐洲儲能系統與系統整合(SI)經驗,加上自行生產的鋰電池,等於既掌握儲能系統關鍵核心零組件,又有再生能源蓬勃發展的歐洲市場當靠山,足見張安平綠能布局的巧思。

" src=

產品齊全 台達電攻海外

除了台泥集團外,海外布局有成的還有台達電。台達電創辦人、大股東鄭崇華,向來有「環保傳教士」美譽。其實,台達電致力於環保節能減碳,同時跨入再生能源市場已超過十年之久,不僅自行開發完整的儲能系統與變流器產品,更有自己的鋰電池廠。

放眼台灣,台達電儲能產品線堪稱最齊全,並能提供一條龍建置服務,也難怪航太龍頭漢翔要揮軍國內儲能市場,第一個就找上台達電合作。「台達電可算是台灣儲能系統的先行者,像是2019年在金門建置完成的智慧電網示範案,就曾成功救援61次跳電危機。」台達電能源系統解決方案事業處資深處長艾祖華笑著說。

5年前,台達電在日本興建首座自營大型太陽能發電廠-台達赤穗節能園區,是台達進軍海外的重要里程碑。(翻攝台達電官網)

從全球電源供應器龍頭變身為儲能市場大咖,台達電究竟如何走進儲能領域?「40多年前,台達電從消費性電子的線性電源做起,當時的效率不高,創辦人決定要做好電源效率。」艾祖華透露,就是鄭崇華當年的初衷,讓台達電一路從消費性電源供應器,走進伺服器、工業電源、不斷電系統、太陽能逆變器、風電變流器,最終走到現在的儲能系統。

不僅台灣,台達電更成功跨出海外。「台達電在國內已有超過十個儲能系統併網運行成功,數量為台廠之冠;此外,在全球也有超過20個儲能系統的建置經驗。儲能系統也銷往海外,在歐、美、日都有客戶。」艾祖華透露。

像是五年前,台達電在日本兵庫縣赤穗市山區,興建首座自營大型太陽能發電廠-台達赤穗節能園區,裝置容量4.6MW的太陽能電廠,年發電約490萬度,可供應當地近千住戶一年用電所需。「台達電提供的整體電源與能源管理方案,涵蓋包括再生能源、資料中心、通訊電源、工業自動化等領域,赤穗節能園區就是台達電進軍海外的重要里程碑。」艾祖華透露台達電當年進軍綠能市場最關鍵的一步。

" src=

台廠爭食 分進合擊搶市

從儲能零組件到儲能系統整合建置,台達電還積極布局電動車、自動化、新能源和資通訊基礎設施,深耕已超過十年,難怪董事長海英俊多次在公開場合預告,「未來十年,台達電將進入營運跳躍期!」

台達電跨入再生能源市場已超過10年,放眼台灣,台達電儲能產品線堪稱最齊全。

張安平、鄭崇華分別靠著併購擴張、技術深耕,讓台泥、台達電先後成為台廠揮軍海外儲能市場的領頭羊。全球零碳排風帶起的龐大儲能商機,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集團及電池相關業者加入爭食。

目前台塑、漢翔、正崴等大咖,先後投入國內儲能案場開發案,也成了台廠練兵、建立儲能供應鏈的大好機會,而大同、東元、聯合再生和昇陽電池等業者,各自從電池材料、零件、模組到儲能系統管理等方向切入,甚至組成儲能聯盟,分進合擊在全球儲能戰場中爭取一席之地。

【全文】揮軍平台整合 專訪周永明:元宇宙影響力遠超智慧型手機

【全文】自駕車上路關鍵新顯學 科技大老闆押寶智慧座艙

鏡週刊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