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夜之後1/只進不出的爆量犬貓 主管機關也束手無策

享生活
By NOWnews
發布時間:2020-08-17 09:40:00

電影《十二夜》在2013年上映,收容所的安樂死問題受到正視,更促成2017年「零撲殺」政策上路,但倉促修法、缺乏配套措施的後果,卻導致全台收容所紛紛「爆籠」,少了安樂死作為減輕收容數量的出口,都使得流浪動物的苦難才正要開始,《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團隊前進第一線,帶您一窺收容所真實狀況。

24小時最熱

根據農委會統計,從2012年至2019年每年的流浪動物收容隻數不斷減少,但這並不代表台灣的流浪貓狗總數正在下降,而是已經爆量的收容所早已無法負擔,目前全台5成的縣市都瀕臨滿員或已經超收,台北目前已經超收152%的流浪貓狗,澎湖更是接近200%,雲林也來到119%,擁擠的空間讓流浪貓狗難以喘息,更讓遲遲未擴編的第一線人力疲於奔命。

▲每年的流浪動物收容隻數不斷減少,不代表流浪貓狗數正在下降,而是收容早已無法負擔。(製表/NOWnews製圖中心,資料來源:農委會)

▲目前全台5成的縣市都瀕臨滿員或已經超收,擁擠的空間讓流浪貓狗難以喘息。(製表/NOWnews製圖中心,資料來源:農委會)

面對「爆籠」的收容所,流浪動物的生活環境堪憂,以國內的公立收容所來看,平均一位獸醫師每年要照料約305隻流浪動物,而每位管理人員每年則平均要照顧約151隻流浪犬貓。

事實上,各個地方縣市處理動保相關工作的單位,還要處理所有畜牧經濟類、保育類等動植物,資源層層瓜分之下,即使各個公立收容所在零撲殺後政策後使出渾身解數,面對幾乎「只進不出」的狀況,依舊無能為力。

地方政府和民間單位都認為,若不能有效管理流浪動物的源頭問題,新的收容所就算啟用,爆滿也只是時間問題。況且,流浪動物的成因並非只是棄養那麼單純,民眾任意餵食的行為、民間收容所與中途之家無法可管,加上放養犬隻結紮不確實等問題,都導致流浪動物源源不絕,且從2017年開始,台灣的公立收容所領養率已經開始下降,更加重了收容所持續爆滿的狀況。

▲2017年開始,台灣的公立收容所領養率已經開始下降,更加重了收容所持續爆滿的狀況。(圖/記者陳明安攝)

到底該如何從源頭進行管理?公私立單位目前在國內的積極作為都是TNvR,但「春風吹又生」,除非半年內在單一地區進行高強度絕育,也就是至少要有7成的犬貓要被結紮,否則絕育速度永遠也無法趕上流浪動物的生育速度,TNvR最後只會成為錢坑。

政府急就章的修法、零撲殺政策倉促上路,都使得流浪貓狗問題碰上新難題,以國外為例,歐美、日本等國家依然保有安樂死作法,例如美國動保團體就是訴求要把人道處理率減少到10%,而英國則是降到6%左右,並非台灣直接將安樂死率降至0%、1%,犬貓爆量的問題已經失控。

然而,中央政府無法有效管理的一大原因,也是因為主管流浪動物的動保科層級過低。

▲中央政府無法有效管理的一大原因,也是因為主管流浪動物的動保科層級過低。(圖/記者陳明安攝)

在過去的政府編制上,並沒有負責動保業務的機關,在動保的觀念出現後,才由農委會畜牧處底下的動保科來管理,但動保科人員也是從原本的編制下調派,行政層級過低的結果,就是無法有效控管地方動保業務,除了制定法令、爭取預算之外,很難有更積極的作為,只能無奈感嘆希望縣市首長能對當地動保業務給予更多關注。

台灣廢除收容所安樂死制度在全球是少見的措施,但是政府在面對「後零撲殺時期」所出現的各種難題時,更應該拉高主管機關動保科的層級、擴編人力和預算,並有效教育民眾,就算僅以有限資源來管理,也要謹慎思考如何善用,在零撲殺制策之後,動保困境才有轉機。

消息來源:NOWnews今日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消息

十二夜之後4/零安樂死倉促上路 「後遺症」如何解決?

享生活
NOWnews
發布時間:2020-08-17 09:40:00

「零撲殺」政策自2017年正式上路以來,雖其立意原本為善,但卻由於倉促上路,毫無政策配套,導致基層有諸多怨言。就有第一線工作人員直言,「爆籠」情況會在近2年來更加嚴重,可以說是一個零撲殺之後的「後遺症」;更有業者認為,零撲殺政策的確是個錯誤,讓地方公職人力的處境更加無奈。

24小時最熱

「海龜仁醫」竟也是「屠狗之王」?澎湖收容所前所長爭議多

談到零撲殺政策,曾擔任澎湖縣家畜疾病防治所所長一職長達26年的郭仁政,有滿腹的苦水。由於他反對TNvR、零撲殺政策立場鮮明,更因為其任內公立收容所的所內死亡率高居不下,被動保團體批為「屠狗之王」;但是,在廣受抨擊的背後,郭仁政長期推動野生動物保育,曾因為救護超過300隻海龜並回歸野放,甚至獲頒「推動野生動物生命教育楷模獎」,被媒體譽為。

他堅持的立場在於,「流浪犬族群如果在野外生活夠久,就應該被視為野生動物!」牠們在野外食物、空間無虞的情況下,就會不斷繁衍,投訴的案件、陳情的案件也因此越來越多,但是在不能撲殺、安樂死的情況下,就會產生惡性循環,「這可以說是零撲殺之後的『後遺症』。」

▲談到零撲殺政策,曾擔任澎湖縣家畜疾病防治所所長一職長達26年的郭仁政,有滿腹的苦水。(圖/記者陳明安攝)

對於澎湖公立收容所去(2019)年所內死亡率高居全國第一,郭仁政替自己喊冤,「由於所內狗貓數量『爆籠』,加上傳染性疾病盛傳,導致死亡率大增。」但他也不諱言,傳染病也是「生態控制」的一部分,只要動物群聚過多了,就會出現疾病,把族群數量給「壓下來」,這如果是用「很正面、很健康」的想法去看,把生病的動物安樂死「也沒什麼很嚴重到需要被人指責」,可是台灣的現況讓基層人員總是害怕輿論壓力,所以不敢去執行。

地方收容所眾人嫌 抓不完狗還得受民意壓力

地方收容所除了面對抓不完的流量狗之外,還得面臨民意壓力。

雲林縣是目前全國唯一沒有公立收容所的縣市,雲林縣動植物防疫所課長胡秋蘭坦言,其實中央已經撥下經費,而防疫所也尋地多年,但一直都遭到居民反對,因為收容所就是一個鄰避設施,「就跟垃圾場一樣,雖然重要但沒人想要蓋在自家隔壁!」

除了建置收容的地方難找之外,還有一大壓力來源就是各種陳情。胡秋蘭說:「防疫所為了降低收容所的收容壓力,已經不太抓狗,在求助無門的情況下,就會有不少民眾找民意代表陳情。」

雖然經過溝通,不少議員也都能了解第一線人員的困境,但反而是部分民眾難以接受,「我們也很無奈,零撲殺政策其實不是地方的自治條例,但中央規定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做其他事情也不是這麼容易。」

▲雲林縣是目前全國唯一沒有公立收容所的縣市,目前該縣流浪動物的後續收容都委託民間代養場處理。(圖/記者陳明安攝)

零撲殺失敗與否仍待討論 做好配套措施才是正解

「(零撲殺)這的確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對於公務人員來說,他們也無可奈何。」中華民國寵物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靖霖舉例,零撲殺政策使得收容所「爆籠」後,就有地方政府為了減輕收容壓力,把流浪動物偷偷移轉到私人狗場,其中轉移的過程還有6000多隻流浪動物下落不明,事後被發現後還遭到彈劾。

零撲殺政策雖讓地方基層有諸多疑慮,但這個政策就是全然失敗的嗎?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執行長郭璇認為,「如果說零撲殺政策是失敗的,那反面來說,撲殺是否就對流浪動物福祉有益?好像也不盡如此。」畢竟台灣過去5、60年來一直都在執行撲殺,流浪動物族群的福祉也沒有因此受益,「所以有沒有撲殺,從來就不是流浪動物問題被解決的關鍵。」

至於零撲殺政策上路後,到底需要哪些配套?或有哪些替代方案?仍留待各界討論。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執行長劉晉佑就提到,「台灣這幾年的動保政策其實一直在搖擺。」經由不同團體間的討論後不斷地修正,但這些「吵吵鬧鬧」是有益的,就是要經過討論才能發展出最屬於台灣的動保政策,當面對各種爭議、人力不足等挑戰,「我們就是去面對、去解決,這樣而已。」

▲台灣究竟適合怎樣的動保政策,仍有待社會共同參與討論。(示意圖/記者陳明安攝)

消息來源:NOWnews今日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