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高雄地院家事庭法官朱政坤的1封信,在網路上流傳。這封溫暖的信,是寫給1位父母離婚中的小孩:「…叔叔開庭跟寫判決的對象形式上是你的父母,但我知道,其實真正影響最大,受傷最深的,絕對是你。」
24小時最熱
我國離婚率高居亞洲之冠,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搶小孩。而現實中,有不少取得親權的一方會離間另一方與孩子的關係,不斷說壞話、阻止碰面。這些父母也許不知道,比起離婚,離間的行為,對孩子造成的童年陰影,可能更加巨大。
理科太太陳映彤:不勾肩搭背 可一起出現
理科太太(本名陳映彤)去年底結束5年婚姻,過程中發現,與前伴侶維持好關係,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很重要。協調離婚時,理科太太到家事法院上親職課程,「裡面畫了4個象限:爸媽離婚但關係好,爸媽離婚關係不好,爸媽婚姻中關係好,爸媽婚姻中關係不好。」結果顯示,只要父母關係好,統計學上看孩子的發展,爸媽是否離婚沒有分別。「既然知道這件事,再怎麼樣,還是要想辦法跟(離婚的)對方維持和平關係,例如為了小孩共同出現在某個地方。」
回想1年前,她坦言當時既害怕又無助,不斷對諮商師說:「我真的不確定要不要離婚?」「因為不敢。小孩那麼小,我要離婚了,他怎麼辦?」離婚是人生重大事件中壓力排名第二大,焦慮時,她靠暴食填補,曾經一口氣吃掉30支雞翅,「我無意識地吃,吃完之後覺得…哇!我還真的吃完了。」她去抽血檢測壓力荷爾蒙。「檢查可體松(cortisol),那個數值爆高,原來我壓力已經這麼大了。」
諮商學習處理情緒
外界眼光是壓力來源之一,但她很快過關,「離婚的確是一種失敗,但我不會用這個表示我這個人怎麼樣,只表示我的第一段婚姻失敗。句點。」幸好身邊親友都支持她,尤其是父母。「我父母也是離婚,他們一起飛去參加我大學畢業典禮,再飛回台灣離婚。」她當時已成年,沒有感到拉扯或壓力,「我媽說這是他們大人之間的事情,『妳爸爸很愛妳。』我也感受得到爸爸很愛我,沒有什麼不一樣。怕的是有一方跟小孩說對方怎樣,小孩就會面臨忠誠議題。」
諮商時,她首度聽到「友善父母」「合作父母」的概念,學習到離婚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小孩。「合作父母是非常好的觀念,但前面還有一個步驟,是把自己的情緒處理好,200%的不滿情緒處理到40%的時候,才有空間、能量去做友善父母。」去年底,先生來台商談離婚協議,2人共同出席兒子的英文話劇表演,「我們各自出現,我不可能跟他勾肩搭背,畢竟離婚了,但還是可以很友善地為了小孩一起做點什麼,我也心懷感謝。」
「要當合作父母真的超級無敵難,但只要想到小孩,就壓著自己的情緒去做。」許多離婚夫妻會因為怨懟而試圖掌控小孩,「但我放棄那些東西,因為我就是要小孩好。你問我怎麼放下怨?就是把對方當成一個人,誰會做自己覺得不合理的事情?他這麼做是因為這符合他的價值觀。當你把自己拉很遠,可以同理他,這關就過去了。」
擔心小孩成為弱勢
她原本擔心小孩會成為班上弱勢的一方,「後來發現雙北幼稚園有三分之一的小孩爸媽都離婚了,他們會分別跟爸媽出去,世代不同,觀念也不一樣了。」她主動告知離婚,陪伴孩子度過,「我買繪本《好事成雙》《雙倍的祝福》給他看,我說故事裡的人是這樣,我們有類似的地方。」兒子Miles如今4歲,他如何反應?「他當然有一點煩惱,他擔心爸爸會不會不要他?我說:『不會啊!我們可以視訊、錄音、看照片,只要疫情結束,爸爸比較容易回台灣,就可以見面,上次不就這樣嗎?』」
「他這個年紀只需要知道爸媽離婚了,沒有住在一起,但爸媽都很愛你。主要照顧者是我,我會盡我所能幫助你看到爸爸。」她給兒子專用的手機,每週固定視訊2次,外婆會陪伴他。「我(跟媽媽說)說:『妳要注意自己用詞喔!不可以在小孩面前(講爸爸)任何負面語言喔!要講我們私下講。』」
她最近專注發展自己的公司、凍卵,想要再生小孩,但未必想要伴侶,「我才剛跑出來,想要享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