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腸胃疾病已成為文明病,尤其是在步調快的繁忙都市人更是屢見不鮮,不過春節期間與親友各種聚餐的暴飲暴食,加上被親友連番提問的壓力下,有人甚至產生「春節症候群」,恐會讓腸胃疾病更嚴峻!營養師薛曉晶就針對消化性潰瘍說明6種護腸胃的小撇步。
24小時最熱
薛曉晶於臉書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指出,台灣約有1至2成人罹患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於繁忙都市人的疾病,其是指食道、胃及十二指腸黏膜因胃液侵蝕造成消化道壁破損。消化性潰瘍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環境因素如酒精和尼古丁會增加胃酸分泌;遺傳也會造成影響,若父母患有十二指腸潰瘍,孩子患潰瘍機率可能是普通人的3倍。
薛曉晶說明如何護腸胃。(翻攝自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臉書)
薛曉晶祭出6種方式護腸胃,直指「消化性潰瘍應依程度而攝取不同食物」。首先是針對急性期應以溫和無刺激為主,並以止血後的2至3天為分界,止血後的2至3天內建議不要吃東西,待完全止血、經醫師許可再開始吃,且應優先選擇流質、易消化飲食,如牛奶或將食物製成流質狀食用;止血後2至3天到恢復期,可食用軟質飲食或溫和飲食,如:無刺激性、低纖維質、易於消化且具有足夠營養的飲食,如:鮮奶、豆漿、白飯、各類蔬菜的嫩葉等。
恢復期則可選用高蛋白並增加鋅與硒,薛曉晶說明,鋅對維持免疫系統功能和促進傷口癒合非常重要,鋅含量高的食物,如生蠔、瘦牛肉、南瓜籽;硒則可以減少感染和促進癒合,硒含量高的則是巴西堅果、鮪魚、沙丁魚等都是良好的來源。至於高纖飲食可減緩疼痛與不適,薛曉晶指出,纖維在人體內會產生不同的生理效應,並可分為水溶性纖維及非水溶性纖維。
薛曉晶進一步說明,水溶性纖維會增加腸道內容物的粘度,諸如在蘋果、燕麥片和酪梨中發現的纖維。(pixabay/pasja1000 )
薛曉晶進一步說明,水溶性纖維會增加腸道內容物的粘度,諸如在蘋果、燕麥片和酪梨中發現的纖維;非水溶性纖維可增加糞便體積,縮短在大腸中的留存時間,使糞便排出更容易與快速,減少不適與疼痛感,諸如全穀物、格蘭諾拉麥片和亞麻籽。薛曉晶補充,纖維可有效調節腸道功能,建議患有消化性潰瘍者食用富含纖維的飲食,且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每天應攝入20至30克纖維。
此外,因纖維能起到緩衝作用,減少胃中膽汁酸的濃度和腸道運轉時間,從而減少腹脹、減輕胃腸道不適和疼痛。薛曉晶也指出,益生菌有助於降低腸胃道細菌,臨床數據顯示,益生菌在許多胃腸道疾病中有效,可減少細菌數量和感染,而在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時,益生菌可減少抗生素的副作用,並略微提高治療效果;研究也證實,乳酸菌可減少細菌量並改善消化不良症狀。
薛曉晶說明如何護腸胃。(翻攝自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臉書)
薛曉晶指出,潰瘍造成的損害通常可通過改變飲食和生活方式來恢復,其中飲酒會損害消化道,並可能導致潰瘍和其他酒精相關疾病症狀,如食管炎、慢性胰腺炎、胃炎等;吸菸會減少粘液和碳酸氫鹽的分泌,增加十二指腸和胃的流量,增加潰瘍形成的風險,且菸草成分中,尼古丁是消化性潰瘍發展的主因;即使是不含咖啡因的咖啡,也可能會增加胃酸的產生,導致粘膜刺激。軟性碳酸飲料抑是如此,除了會增加酸的產生外,氣體會導致胃擴張,並造成消化不良。
薛曉晶表示,長期使用抗酸劑可能導致維生素B12和葉酸的缺乏,使鐵的吸收降低,導致缺鐵性貧血,因此每天應攝取維生素B12,如牛奶、肉類和雞蛋,而若是葉酸缺乏者,可通過豆類食物,如扁豆,以及肉類來補充。最後,薛曉晶提醒,胃十二指腸潰瘍和幽門螺桿菌感染除了可能導致胃腸道出血,也會使體內鐵穩態失衡。為預防、治療缺鐵性貧血,建議攝取動物性血鐵質含量高的豬肝、蚵和蛤蜊等,同時若增加維生素C的水果,如芭樂、櫻桃、奇異果等,也可增強飲食中非血紅素鐵的吸收。
小檔案──消化性潰瘍
-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或十二指腸的黏膜受到胃液的侵蝕,造成組織的潰瘍。發生在十二指腸稱為十二指腸潰瘍,若發生在胃部則稱為胃潰瘍,兩者都是上腹部疼痛;針對進食對疼痛的影響,十二指腸潰瘍是飢餓時加重症狀,而胃潰瘍則是進食偶爾加重疼痛。
- 形成原因:暴飲暴食、咀嚼不夠、進食太快等飲食不良習慣,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濃肉湯、咖啡、汽水等)及不易消化食物等不適當的食物,藥物刺激、情緒及心理壓力、嚴重創傷或重大疾病、抽菸與過度飲酒、遺傳因素等。
- 資料來源:國泰綜合醫院
★《鏡週刊》關心您:抽菸有害身心健康。
★《鏡週刊》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