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在家防疫也要防癌 戒除嚼檳榔定期檢查遠離口腔癌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6-29 08:52:26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嚴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為強化COVID-19第3級疫情警戒相關措施,民眾外出時應全程佩戴口罩,一經查獲有違反情事,不再勸導,逕予開罰,罰則為《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第1項規定,處新台幣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

24小時最熱


吃檳榔常要脫下口罩,對於防疫會造成破口,另外檳榔的製程不清楚,所以國民健康署呼籲嚼檳榔的民眾,把握防疫機會「戒除檳榔」,除了可以遠離口腔癌,也減少染疫的風險,保護自己的健康,同時也保護大家的健康。


嚼檳榔壞處多 害「口」又「傷身」


嚼檳榔壞處多,不僅是導致口腔癌發生的主要原因,嚼食檳榔者牙周炎的罹患率也較高。大部分嚼檳榔的人都有牙齦出血、口臭、張口和吞嚥困難,以及口腔潰瘍、口腔黏膜細胞病變等病徵,常見表現有口腔燒灼感、怕吃酸或辣的食物、口內黏膜逐漸變硬、緊,逐漸張口困難或出現紅斑、白斑等癌前病變,最終形成口腔癌。


除此外,國內研究指出,嚼食檳榔與肥胖、代謝症侯群、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有關。嚼食檳榔者,罹患阻塞性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風險比沒有嚼食檳榔者高3.5倍。另有研究發現,嚼食檳榔可能影響子女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相較沒有嚼食檳榔者,嚼檳榔者的子女發生代謝症候群風險高達2倍以上。


戒檳榔好處多 防疫也防癌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為因應3級警戒,民眾全力配合政府各項防疫政策,防疫期間外出時全程配戴口罩、勤洗手,並停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之聚會,此時戒檳榔的好處,可以減少嚼檳榔的支出及減少使用檳榔當作交際物品,不僅省下荷包,少了血盆大口及口臭,賺到自身形象,最重要的是守住健康的無價﹗國民健康署呼籲檳友們,把握此時,一起戒檳榔,防疫也防癌!


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請做好防疫措施,前往牙科或耳鼻喉科接受檢查。另外,為讓民眾預防及早期發現口腔癌,政府免費提供30歲(含)以上嚼檳榔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及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提醒符合資格的民眾,記得於疫情趨緩後,接受口腔黏膜檢查。


更多NOW健康報導
▸遠距上班上課宅在家吹冷氣 吃多動少皮膚癢溼疹來報到
▸疫情來襲企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何修榕提出5大關鍵

防癌 口腔癌

最新消息

全球暖化每年溫度持續攀升 中暑恐致死這類人更需防範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6-29 09:20:32

【NOW健康 王澍清/台南報導】是否覺得每年夏天有愈來愈熱的跡象?根據中央氣象局氣候年報顯示,2020年全台整體而言持續高溫,全年均溫攝氏24.6度,打破歷年紀錄。不只台灣,全球都面臨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在未來平均溫度將持續上升,因此和「熱」有關的疾病發生率也會增加。過去1年多以來全球壟罩在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之下,大家口罩都戴著緊緊的,我們的生活習慣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跟改變,但氣候的悶熱是不變的,在悶熱的口罩之下,依然會發生嚴重中暑的個案。

24小時最熱


高溫工作環境與室內悶熱 皆可能出現中暑危機


33歲阿榮(化名),從事地下工程的工作,環境悶熱無風,8月份某日艷陽高照下,阿榮身體感覺不適,不久後被同事發現失去意識倒在地上,緊急送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室。阿榮於急診室時,體溫高達41.6度C,昏迷指數3分,給予急救(包含:插管、輸液補充、積極降溫),並維持生命徵象穩定。而後阿榮轉入加護病房,但因中暑造成肺部、心臟、腎臟、肝臟、肌肉以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多重器官衰竭,於10天後死亡。


65歲阿芬(化名),有高血壓和中風病史,行動不便。7月某日氣候炎熱,阿芬於家中無開冷氣,室內悶熱,之後被家屬後發現阿芬意識不清、體溫高,且有抽搐的情形,因此緊急送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室。於急診室時,體溫高達43度C且意識不清,給予急救(包含:插管、積極降溫和靜脈注射補充體液),之後因呼吸衰竭、急性腎損傷和橫紋肌溶解症轉入加護病房。經過醫療團隊治療後,阿芬順利移除氣管內管,腎功能也恢復正常,於9天後順利出院。


出現這些症狀可能就是中暑了! 嚴重恐致多重器官衰竭


中暑(HeatStroke)是熱疾病中最嚴重的一種,若未能早辨識和治療,死亡率可達5成以上。中暑比熱衰竭嚴重,中暑會有中心體溫大於攝氏40度C,合併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的症狀,像是意識不清、躁動、行為異常、抽搐或昏迷。所以民眾常常口中說的中暑,多半不是醫學上定義的中暑,因為會自己說「我中暑了」的大多指一般熱疾病,還無中樞神經異常的症狀。


中暑除了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異常外,也可能造成身體多處器官受損,包含:肺部、心臟、腎臟、肝臟、肌肉、血液等,因此可能造成多重器官衰竭。中暑的危險因子包含:嬰幼兒、老人、戶外工作者、運動員、軍人、有慢性病者,以及服用某些藥物(例如:利尿劑者),因此有上述危險因子者,暴露在環境高溫時要特別提高警覺。


因中暑至急診就醫住院分析 這類人在這段期間更需注意


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郭婉吟統計,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因中暑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室就醫且住院的個案,共計20人,平均年齡為63歲。其中男性占6成,有慢性病者占8成。主要發生的季節在夏季(6到8月),大部分發生在戶外場所,有4成是發生在工作的時候。經由急診救治後,有70%的個案收治加護病房治療,治療後個案大多康復出院,平均住院天數為11天。


郭婉吟醫師指出,當發現有疑似中暑的個案時,除了打119儘速送醫外,現場先將個案移至陰涼處,遠離高溫的暴露,並可利用在個案全身灑水加上風扇吹或是使用浸過冷水或冰水的毛巾放置頸部、腋下和鼠蹊部的方式來降溫。就醫後於急診室的治療包括:急救處置、靜脈注射體液補充、積極降溫和維持器官功能。中暑屬最嚴重熱傷害,個案須持續觀察體溫和意識狀態,因此大多須住院,多數也需要加護病房治療。


中暑嚴重恐致命 仍可藉由預防來避免中暑


郭婉吟醫師表示,中暑雖會致命,但卻是可以預防的。除了提高警覺外,若工作會暴露高溫的環境,要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隨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並增加休息的時間和次數。在高溫的季節,若家中有慢性病的老人,需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因悶熱潮濕造成中暑。疫情期間也呼籲,高齡長者對高溫的感受能力較差,且排汗和散熱功能也退化,所以更需要做好措施來預防熱中暑的發生。


更多NOW健康報導
▸遠距上班上課宅在家吹冷氣 吃多動少皮膚癢溼疹來報到
▸疫情來襲企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何修榕提出5大關鍵

全球暖化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