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級警戒引發壓力與恐懼 除保持距離心理防疫也不可少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6-18 10:34:11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自從全國進入3級防疫警戒,一夕之間人們為疫情快速進入社區感染感到措手不及,隨著每日病例數增加,股市經濟生活全面受到影響,來路不明的傳染鏈,醫療系統負荷超載,超過以往SARS的死亡病例等等。身處在如此大規模的創傷情境中,人們被引發出種種的不確性,同時伴隨著深深的無助感。

24小時最熱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唐守志說,不確定感和無助感,容易引起人們的壓力、擔心和恐懼,當這些負面情緒得不到調節,並且持續地累積,最終可能將會侵害我們的心理健康。根據統計,在疫情困難期間,壓力反應、焦慮症、憂鬱症和失眠的情況會增加,尤其對於先前有精神疾病史的人來說,將可能會加重疾病惡化。防疫不只是防止病毒的傳播,也是關於我們的心智要如何去面對它的問題。過去研究中,在疫情期間,能保持精神健康的人將比較不容易染病。因此,不只是身體防疫,心理也要防疫。心理防疫有3大功能,唐守志分別介紹如下:


心理防疫第1大功能:增加抗壓性


我們強調心理防疫,並不是要增加心理的負擔,而是要去覺察和辨識。在疫情困難時壓力反應並不一定是病態的。適當的壓力將提供警覺,並且要求我們作出應對。重點在辨識壓力是否適當,是否會造成我們思想、情緒、行為和身體的影響。例如,在思考上難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在情緒上難以放鬆、覺得焦慮或低落;在身體上覺得緊繃、疲勞,坐不住;在行為上變得孤僻,容易爭吵,難以完成工作。當我們發現這些壓力正在影響我們時,便可以採取相應的步驟去應對。如果這些抗壓的措施無法帶來改善,可能就需要尋求專業上的評估和治療的介入。


此外,安全和冷靜也是增加抗壓性的好方法。例如確實做好隔離措施,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外出,接觸物品後用酒精消毒,減少群聚的風險。在資訊安全上,了解訊息的正確性,適當掌握必要資訊,衡量新聞訊息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拒絕接收謠言和傳聞避免壓力鍋效應,學會辨別來自於政治宣傳目的的新聞而不受影響。


在保持冷靜上,可以使用呼吸訓練、肌肉放鬆訓練,思想中斷法,來減少干擾和增加放鬆度。也可以從事獲得正向情緒的活動,例如做瑜珈、閱讀、聽音樂,看電影,或者學習問題解決的策略,模擬問題產生的應對策略。如果,情緒的激動性仍無法減低,則可以使用醫療方式來提供協助,例如適當的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等。


心理防疫第2大功能:加強韌性


在不確定和無助感下,就容易改變對日常的態度,產生災難性的想法,而覺得沒有希望。保持正向態度,對未來有好的預期,將有助於重新灌注希望。例如,雖然台灣本土的病例快速增加,但是我們之前爭取到的時間也並非無用。這些國內外累積的,如何應對疫情的知識和經驗,能幫助我們更好更快做出反應。更何況,疫苗也被開發出來,只要我們持續做好隔離,減少感染,隨著社區感染被控制,我們也能逐漸接受疫苗而得到保護。希望的感受,不只來自於內在對行動的信念,也自於對政府和醫療的信任,相信這些措施能夠帶來改善。


同時,透過自身想法、情緒和行為的調節,能夠增加自我效能,對於掌握正向結果更有把握。例如我們可以健康飲食,良好睡眠,適當的運動,來提升身體的免疫力。多充實防疫的相關知識,了解病毒對人體的影響,包括症狀、風險因子,以及到甚麼情況下需要接受評估和治療等等。此外,保持和家人與朋友連結,可以彼此支持和分享感受,資訊的交流,甚至共同督促應對和改善的生活計畫,從而加強面對疫情的韌性。


心理防疫第3大功能:減少危害


新冠病毒對人的影響不只在肺部的永久性損傷,也可能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傷害。在急性發作期,除了局部味嗅覺神經的受損,確診個案也被報告過出現,頭暈、無力、抽蓄等局部神經症狀,年長者可能會出現意識混亂的譫妄表現。這些也可能被誤會成精神病症狀的發生,因此需要更進一步的鑑別診斷。此外,在國外研究指出,即便無症狀的確診患者,也可能在一段時間後,出現精神病症狀,目前還不清楚是否病毒直接造成中樞神經變病所造成,然而確實需要後續的追蹤觀察。


對於在隔離措施過程中,被隔離和家人分隔,無法自由行動,甚至身體出現症狀,需要在醫院接受治療,種種的創傷經驗,也可能來造成各種急慢性的壓力反應,如果個人能夠覺得這些壓力對自身的影響,並且及早尋求幫助,就可以避免之後的傷害。


唐守志指出,卡謬在其小說《鼠疫》中曾提到,疫情不只是和疾病的戰鬥,也是「每個人的幸福和抽象觀念之間的拼鬥」。這些抽象觀念,教導我們要如何防疫才是正確的,減少以個人幸福為藉口下的盲目和非理性行為,那間無助於疫情的控制,因為真正的防疫工作,是需要從心中的觀念開始的。


更多NOW健康報導
▸定期肝癌檢查仍罹患晚期肝癌 醫呼籲雙管齊下才正確!
▸耳鳴會聽見心跳正常嗎? 專業醫師分析有幾種可能性

NOW健康 三級警戒 心理防疫

最新消息

揮別漏尿、陰道鬆弛 雷射搭配PLT凍晶找回私密處緊緻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6-18 21:15:21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女性從懷孕到產後,身體由內到外都會產生巨大變化,包括臉部肌膚變差、胸部下垂、肚皮鬆垮、私密處問題,甚至臀部、大腿的肌膚鬆垮等,而其中多數女性最羞於啟齒的莫過於陰道鬆弛及尿失禁等問題。

24小時最熱


禾馨整形外科醫師陳志軒表示,產後女性常見的尿失禁困擾,嚴重程度不一,有人跑步、提重物才感覺微漏尿,但有些人只是稍微彎腰、咳嗽或大笑,尿液就會憋不住的流出來,造成許多媽咪生活上很大的不方便。無論自然產或剖腹產都會對骨盆底肌肉產生影響甚至造成傷害,而產後因為陰道與尿道的結締組織鬆弛、造成具支撐兩者組織的結構角度改變,一樣有可能發生漏尿或尿失禁和陰道鬆弛的現象,兩者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一般而言,孕婦生理性的水腫加上寶寶、胎盤等重量約占8公斤,所以在台灣通常孕期會胖10至12公斤是合理範圍,產後約1個月,身體多餘的水分會排出,此時期身材能恢復到原始狀態的可塑性較大,有人會借助穿塑身衣、綁骨盆帶來加速恢復,就是希望讓身體器官趕緊回復到正常位置,否則若是症狀嚴重時,可能必須手術方式才能改善。


陳志軒醫師指出,陰道及會陰部類似臉部肌膚構造,有表層的黏膜、深層的肌肉及筋膜,現今醫學發達,有許多非侵入性或微侵入性療程是有助於改善陰道鬆弛及尿失禁等問題。例如G緊雷射、蒙娜麗莎雷射能讓陰道黏膜改善,刺激膠原蛋白增生而讓組織有比較好的支撐性;而薇薇電波則對於私密處的結締組織有緊實拉提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陰道鬆弛與漏尿的情形。除此之外,可搭配輔助的療程如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目前也有高純化的生長因子凍晶(PLT),都能協助膠原蛋白增生,幫助組織恢復健康進而使得支撐度變佳。


陳志軒醫師曾收治1名50多歲的職場女強人,就診時提及已有2、30年漏尿問題,平常不敢隨意的笑,一直隱忍至今,直到前陣子聽到朋友分享後才發現原來是有療程可以改善這些症狀,加上老公在房事上也抱怨「感覺太鬆、無法高潮」,於是藉由雷射電波搭配PLT療程進行約4次治療,不僅讓原本員工眼中不苟言笑的她,因為重新充滿笑容而變得親切和善,夫妻房事也變得更融洽。另外還有成功案例是1名60多歲的女性,因為陰道乾澀,在享受魚水之歡時,使用潤滑劑感到不舒服,後來單純接受PLT凍晶療程,回診時笑稱很像回到18、20歲的美妙感覺。


陳志軒醫師強調,現代醫學不再只著重狹義的疾病治療,尤其近5至10年,更廣泛的治療目的是為了提升生活品質,不論是漏尿、性交疼痛、乾澀等問題,只要大家感覺會影響到生活品質,都可以求助專科醫師找尋改善方法。


陳志軒醫師也提醒,若陰道正處於感染分泌物偏多時,最好先治療回復到健康狀態,再進行其他的療程。並建議女性朋友,每天可攝取至少1,000毫克以上的維他命C,有助於膠原蛋白生成,另外,可多做凱格爾運動訓練骨盆底肌肉的緊實度,若於孕前就開始練習,更有利於產後的恢復。


更多NOW健康報導
▸定期肝癌檢查仍罹患晚期肝癌 醫呼籲雙管齊下才正確!
▸耳鳴會聽見心跳正常嗎? 專業醫師分析有幾種可能性

PLT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