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落枕疼痛2週未改善!原來頸椎病作怪 這1型最常見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4-04-23 19:30:00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長時間久坐工作及使用3C產品是現代人生活的常態,容易忽略維持良好姿勢,進而引發頸椎問題。對此,佑德中醫診所院長張賜興表示,姿勢不良、生活習慣不佳和作息不規律,都有可能引發頸椎問題,最常見的就是落枕、脖子痠痛、肩頸僵硬等問題,較嚴重時可能導致椎間盤突出、骨刺增生,甚至被西醫師診斷需要接受開刀治療。

24小時最熱


頸椎問題以頸型頸椎病最常見 醫揭不同類型與症狀


張賜興醫師進一步解釋,頸椎病問題大致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及混合型頸椎病等類型。其中,頸型頸椎病最為常見,主要由頸椎椎間關節、關節囊、韌帶、肌肉、肌腱及肌筋膜等受到過度刺激導致發炎症狀。常表現為脖子痠痛、肩背疼痛和肩頸僵硬,甚至牽延到後腦部及上背部等不適症狀。


而頸型頸椎病又可細分為肌肉型和關節型,前者如落枕,休息幾天或打肌肉鬆弛劑就會好;後者是頸椎間關節小錯位所造成,則需要經過中醫傷科治療後逐漸好轉。其次,也屬於較為常見的是神經根型,會產生椎間盤退化、骨刺增生等問題,常導致頭、頸、肩、背、手臂、手指麻木或疼痛。


而椎動脈型則常與頸椎基底動脈供血異常有關,椎基底動脈負責大腦後5分之2的血液供應,因此椎動脈在頸椎病變時造成的血流循環障礙,會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容易造成頭痛、眩暈、猝倒、視力障礙、耳鳴等症狀。


另外,交感神經型則是頸椎壓迫交感神經節,頸部交感神經節發出的節後纖維分布廣,故症狀表現會繁雜多樣,包括上半部軀幹、頭部、上肢及臉部五官和內臟,頸部交感神經所分布的區域均受影響,最常見引發胸悶和心悸症狀。


至於,脊椎型則是與椎管狹窄有關,脊椎受到壓迫而有下半身麻木和無力現象,常伴有大小便障礙等,最容易被誤診。此外,還有混和兩種以上類型的混和型頸椎問題,可能因為多種因素而引發,例如,長期保持相同姿勢、久坐、熬夜及作息不良,老化與外力造成等。


中醫治療方法包含內服外用 針對不同類型對症下藥


張賜興醫師指出,中醫治療方法包括內服中藥、針灸、傷科推拿、拔罐、小針刀和外貼膏藥等,另外還有特別以中藥材製成的藥洗,對於頸椎病型跟神經根型皆適用,能有效放鬆頸部肌肉緊繃和神經壓迫,減輕疼痛感。


張賜興醫師說明,對於輕症者,會先採用內服中藥,視情況搭配針灸、推拿、拔罐或是藥洗,藉此改善氣血循環、疏經活血,緩和緊繃不適感,通常可在1、2個月內治癒;症狀較嚴重者,譬如被西醫師必須開刀治療的患者,則可用小針刀和外貼膏藥來治療,但須耐心治療3個月到半年,便會逐漸痊癒而無需開刀。不同類型的頸椎問題可配合不同的治療方式。


以為落枕打肌肉鬆弛劑疼痛未改善 經診斷為頸椎病


張賜興醫師分享,有名31歲患者因為長期夜間工作、久坐、使用3C產品頻繁,自覺落枕後幾天沒有好,打了肌肉鬆弛劑1、2周仍持續疼痛,經診斷發現,患者有肩頸痠痛、身體發熱、面紅等症狀,中醫觀點認為是肝腎不足,加上患者又有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和鼻子過敏,即氣血瘀滯。


此外,患者的睡眠時間不規律、熬夜則是引起頸椎病的最大成因,且肌肉緊繃、關節有錯位、骨刺增生造成神經根壓迫。治療當下先用藥洗減輕肌肉和神經疼痛感,再經過1、2個月治療即痊癒。


張賜興醫師提醒,若出現頸椎問題的不適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避免出現更嚴重的退化或變形,日常生活中須保持正確的坐姿、適度活動,避免過度使用3C產品,盡量不要熬夜或作息不規律,應多休息,飲食方面避免油炸類食物,多攝取滋潤型食物如黑色、紅色和紫色的新鮮蔬果,以維護頸椎健康。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下班聊健康】妹妹癢怎麼辦?女人該懂的私密處保養
▸不動刀醫美對抗歲月痕跡 時空E電波運用AI可精準到位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健康安妞 Podcast

NOW健康 健康 落枕

最新消息

「地震症候群」症狀一次看!醫曝緩解方法

愛健康
NOWnews
發布時間:2024-04-24 17:00:00

[NOWnews今日新聞] 今年4月3日花蓮發生規模7.2大地震後,大小餘震一直延續不斷,22日傍晚更頻繁地震,深夜更發生規模6.0、6.3強震,花蓮再度出現災情,也讓不少民眾出現「時時刻刻都在頭暈」的情況而徹夜難眠。對此,黃軒醫師提醒,這代表出現了「地震症候群」,同時分享緩解方法。

24小時最熱

醫師黃軒在粉專上發文提到,「地震症候群」被稱為假性地震症候群或地震後頭暈症候群,是一種人體在經歷頻繁地震後,可能出現的心理和生理反應。曾有研究指出,在強震發生後的4個月內,居住在持續餘震區域,許多人會或多或少都會有頭暈症狀,尤其好發於「女性」、「高齡者」、「高樓層居民」

▲昨(22)日開始大小地震警報不停響,許多民眾徹夜難眠 。(圖/記者周淑萍攝)
▲昨(22)日開始大小地震警報不停響,許多民眾徹夜難眠 。(圖/記者周淑萍攝)

此外,「地震症候群」(Earthquake Syndrome)有以下10種常見症狀:

1. 頭暈:感覺自己或周遭環境在移動或旋轉。
2. 平衡困難:走路或站立時感到不穩。
3. 耳鳴:耳內持續發出高頻嗡嗡聲或其他聲音。
4. 焦慮:感到緊張或不安。
5. 失眠:難以入睡或睡眠質量差。
6. 恐慌發作:突然感到極度的恐慌和不安。
7. 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專注於任務或活動。
8. 逃避行為:避免與地震相關的事物或情境。
9. 過度警覺:對周圍環境過度敏感。
10. 易受驚嚇:對突然的聲音或動作反應過度。

黃軒醫師提醒,上述症狀不一定全部都會出現,但偶有一些小症頭,可能會在地震後的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並且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

黃軒補充,面對地震症候群,出現一直頭暈的情況,可先「看向遠方,並集中注意力於一點」,通常能幫助內耳掌管平衡的「前庭」系統恢復正常

▲「地震症候群」(Earthquake Syndrome)常會出現頭暈、平衡困難等症狀。(圖/取自photoAC)
▲「地震症候群」(Earthquake Syndrome)常會出現頭暈、平衡困難等症狀。(圖/取自photoAC)

但若是「地震症候群」的情況一直沒有改善,並出現以下症狀時,則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1. 持續的不安感:如果地震後您無法進行日常活動,持續感到暈眩和不安,這可能是尋求幫助的信號
2. 食慾和睡眠問題:當您因為焦慮而吃不下飯、睡不著,並且這些症狀嚴重影響您的生活時
3. 情緒波動:如果您經歷了劇烈的情緒波動,如憤怒、悲傷或絕望,並且這些情緒難以自我管理
4. 社交隔離:如果您開始避免與他人互動,或者感到與周圍環境脫節
5.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徵兆:如持續的恐慌、夜間惡夢、回避與創傷相關的事物或地點


 

消息來源:NOWnews今日新聞

延伸閱讀:

NOWnews今日新聞 健康 地震 地震症候群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