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重症+1!7個月大男嬰併腦炎 重症前兆不可不慎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4-05-16 19:30:00

【NOW健康 連慧婷/台北報導】疾管署今(16)日表示,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北部7個月大男嬰,於今年4月底因出現發燒、頭部、軀幹搖晃及肢體不協調症狀,就醫發現有喉嚨潰瘍及紅疹,懷疑有泡疹性咽峽炎及中樞神經併發症,遂轉診並收治住院,經診斷為腸病毒感染,檢查有腦幹腦炎徵象,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A2型併發重症,經治療後症狀改善,目前個案已出院。

24小時最熱


累計2例腸病毒重症 這年齡以下孩童屬高危險族群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累計2例重症病例,分別感染克沙奇A2型及A10型,皆為未滿1歲幼童,與去(2023)年同期病例數(3例)相當。目前處腸病毒流行期,且近期疫情呈持續上升趨勢,研判國內疫情傳播風險上升;另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其中易引起嚴重症狀之腸病毒A71型及D68型,為零星檢出且感染個案均為輕症,呼籲民眾及教托育機構人員持續注意預防措施及警覺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疾管署提醒,目前除腸病毒A71型外,其他腸病毒型別尚無疫苗可供預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以掌握黃金治療時間。


腸病毒傳播力強 疾管署籲家長應更注重個人衛生


疾管署再次呼籲,國內正處腸病毒流行期,腸病毒傳染力強,易於家庭手足間傳播,籲請家有5歲以下嬰幼兒之家庭,應更加注意個人衛生、養成正確勤洗手的習慣,並時常消毒、清洗兒童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當兒童生病時,應在家休息,並與其他嬰幼兒適度區隔,避免至公共場所,以降低病毒傳播機會。


此外,疾管署也製作了腸病毒防治相關影片、海報及單張等衛教資料,歡迎民眾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下載運用及查詢相關資訊,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癌症基因庫加速精準醫療! NGS納健保適用19種癌別
▸4旬男疝氣困擾多年開了3次刀 達文西微創手術終結復發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健康安妞 Podcast

NOW健康 健康 腸病毒

最新消息

【好糞煉良藥1】9成疾病恐源自腸道微菌叢 帕金森、癌症、糖尿病治療見曙光

愛健康
鏡週刊
發布時間:2024-05-16 22:00:00

台灣微菌聯盟理事長吳俊穎告訴本刊,糞菌叢植入(FMT)並非橫空出世,加上基因定序技術的進步,近年來,腸道微菌叢已被找到多達300萬個基因,「人體基因才2.5萬,腸道裡的微菌叢就多了100多倍,顯示人類9成疾病的發生或許跟腸內微生菌高度關聯。

24小時最熱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FMT療法被廣泛使用,「包括肥胖、糖尿病、自閉症、癌症、肺阻塞等FMT臨床試驗,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展開。」他指出。

「糞菌叢植入不只讓微生物療法受到關注,這10年來,陸續有以微生物藥開發的新創相繼投入,並且獲得國際大藥廠如輝瑞、嬌生入資合作。」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分析師申忠哲向本刊指出,這些藥企的選題同樣五花八門,除了困難梭菌或潰瘍性腸炎,還有帕金森、癌症(大腸癌/腦癌/肝癌)、糖尿病等。

(註:獲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投資。資料來源:本刊整理)
(註:獲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投資。資料來源:本刊整理)

不過,「安全性與一致性,是微生物新藥開發最大挑戰。」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指出,糞便內微菌叢多且複雜,有好菌也有壞菌,2019年美國就曾發生過癌症病患使用FMT治療,因菌叢含有大腸桿菌導致敗血症,緊接著遇到Covid-19疫情,因新冠病毒恐透過糞便傳染,再讓微生物新藥市場由熱轉冷。

「直到疫情解封後的去年4月,食品巨頭雀巢與Seres針對困難梭菌所開發的口服藥Vowst獲得FDA通過上市,讓微生物藥重新掀起熱潮。」申忠哲說, Vowst這款藥在業界最大的突破,就是透過基因定序,從一批好壞菌的糞菌叢更精準篩出對抗困難梭菌的後壁門菌,通過FDA審查,更代表此藥經人體臨床實驗,在純化、定量、安全性符合新藥(CMC)規範,尤其體內的活菌效果不會因人而異,就有量產商化潛力,未來,困難梭菌患者未來不需在醫院植入治療,只要醫師開立處方簽,就可以在家服藥。

「相較於小分子藥物有抗藥性或副作用,微生物藥的活菌來源從人體自產,真的是非常環保。」邱政洵對微生物藥下了這樣註解。「活菌為主的微生物療法跟細胞治療類似,但細胞治療發展了2、30年,還沒有FDA通過的藥品,微生物療法在10年內就有新藥上市!」吳俊穎認為微生物新藥潛力可期。

根據市調,全球微生物藥在2023年僅2.7億美元,預計2029年達13.7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CAGR)率超過3成,但吳俊穎認為「明顯低估了」。 他大膽預測未來30年內,全球至少有1/3的現有藥物可由微生物藥取代。


【好糞煉良藥2】微生物藥全球掀熱潮 葡萄王等台廠布局策略首次公開

鏡週刊 健康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