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的夏季,你有食慾不振、頭昏腦脹,或是水腫、排泄異味的情況發生嗎?這可能是體內的「濕氣」在搗亂!「體內溼氣重」是中醫裡的一種觀念;又有句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描述了濕氣有多麼難去除。濕氣究竟是什麼呢?又該如何解決?儂編來為各位提供 4 種能從生活面著手的簡單方法,將沉甸甸的濕與壞心情給消滅。
24小時最熱
- 迎聖誕 7-ELEVEN台版超商栗子提拉米蘇杯開賣!超萌七彩指針水晶球7大卡通肖像限量預購
- 7-ELEVEN「漫遊歐洲」指定品項任選買2送1 全台首創推出友善外籍人士隨取卡「must-buy gift card」
- 7-ELEVEN全新42款聖誕禮物開箱!人品爆發搶保時捷、黃金、百萬點數總價破千萬大獎
- 70%人相信「台灣會奪冠軍」 運彩估慘賠1.6億!運彩公會兌現承諾發雞排
- 台灣超短裙女球僮爆紅到日本 「擾亂軍心正妹」IG神到了
- 7-ELEVEN開出5張千萬特別獎!超級幸運兒只花35元買CITY CAFE就中千萬
- Jo Malone London大稻埕店全新店裝開幕9亮點!圖書館系列復刻獨賣、買香水送金秀賢簽名小卡
- 耶誕老公公、麋鹿化身甜甜圈!Mister Donut推8款耶誕限定商品 還有買1送1限時優惠伴粉絲熱鬧過節
延伸閱讀:「夏季養生」5大重點要注意!運動不宜過度激烈,切勿「貪涼」,吃紅、苦食物能「養心」!
什麼叫做「溼氣重」?
source:averie woodard@unsplash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會隨著四季更迭而變化,夏季天氣熱、溼氣重,水分容易累積在身體裡代謝不出去。水腫、疲勞、頭腦昏沉、皮膚及頭髮油膩、口氣不好、排泄黏膩不好聞都有可能是「溼氣重」的影響;這對女性來說影響更大,黴菌感染、白帶增多泛黃是生殖系統可能發生的症狀。
延伸閱讀:養生之道在「減法」!跟著醫師做這7件事,掌握時間等於掌握健康,早晨先從一杯溫水開始
1. 少吃冰,冷氣別太涼
source:Priscilla Du Preez@unsplash
夏天很愛喝冷飲、吃冰嗎?吃了只是一時爽快,多吃恐影響腸胃系統的運作,使水分無法順利排出體外。這些冰品也大多是甜的,甜食傷脾胃,有句話叫做「甜膩化濕」,意思是甜膩食物容易化為濕氣,滯留在體內,也要忌口。「冰涼」除了吃,冷氣的溫度也要控制,上班族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辦公,汗水積累在體內,濕氣也就排不出去了,請適時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並利用風扇、除濕機維持乾爽。
延伸閱讀:英國女王健康掌握5大養生秘笈!控制飲食、低限度運動,偶爾來點小放縱也是OK的!
2. 運動、泡湯,出汗!
source:Efe Kurnaz@unsplash
適時地運動「發汗」很重要,可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代謝廢物,慢跑、游泳都是不錯的有氧運動,身體條件允許的話也可以進行短時間的爆發力運動──總之要持之以恆。若身體不方便進行運動,洗熱水澡、泡溫泉、蒸汽浴也都是一個發汗的方式,能促進水分代謝。
延伸閱讀:疫情升溫居家運動正夯!「哈達瑜伽」必學5招,紓壓放鬆還能找回內心平靜
3. 飲食調理,「四神湯」是好物
source:daisuke1230@flickr
中醫有所謂的「食療」。在中醫的理論中,「脾胃」主導了身體的水分代謝──也就是蠕動、消化與吸收等功能──要照顧胃腸排濕氣,最簡單且普遍的藥膳就是「四神湯」,最好是由淮山藥、茯苓、芡實、蓮子四種中藥所材組成的正宗四神湯。薏仁、紅豆、綠豆、冬瓜、芹菜等也是利濕排水的好食物。至於酒、油膩、重口味的食物就建議少吃,避免增加胃腸負擔,且不宜吃得過飽。
4. 「排濕」反倒要多喝水
source:Manki Kim@unsplash
並不是怕濕氣滯留體內,就都不喝水了。事實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喝水,讓水分代謝體內的廢物及多餘水分,增強循環代謝。要是不喝水,身體就無法順利運作,那麼不好的東西就會留在體內。雖然很像老人家的叨念,但中醫建議「溫開水」才是補充水分最好的方式,冰水無法立刻將水化為水蒸氣,身體濕氣容易不減反增。
延伸閱讀:你以為一天喝2000cc就健康?關於水分攝取5大迷思,剛起床不是只有喝水這選項!
參考資料:台中慈濟醫院「全身無力?「濕」氣上身 中醫師教你除濕找回元氣」與「人醫心傳第173期:體內除濕找回元氣」、苗栗縣夢圓關懷協會「濕氣」、雲品中醫診所「如何去除『體內濕氣』?」、華晟中醫診所「你的身體濕氣太重了嗎?濕氣的症狀有哪些?」、天下雜誌「你身體「濕氣重」嗎?如何改善?飲食怎麼吃?中醫師的10個小提點」(摘自《飲食決定去濕力:去濕中藥茶湯,補脾不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