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還沒來卻下腹痛?可能是「排卵痛」!4方法緩解,把握黃金24小時助懷孕!

愛健康
By Marie Claire美麗佳人
發布時間:2021-07-21 20:30:00

明明月經還沒來,卻感受到下腹有股疼痛感,小心可能是「排卵痛」在作怪!女生在每個月的那幾天,除了面臨惱人的生理痛,其實有部分女生在月經來潮之前,還可能出現排卵痛的情況。為什麼排卵也會痛?又有哪些方法可以緩解?聽聽醫師怎麼說。

24小時最熱


諮詢專家: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沈煌彬

什麼是排卵痛?

排卵痛,顧名思義就是排卵時引起的疼痛。排卵期的算法,是將月經預計來的那一天往前推14天,例如月經週期是35天的話,排卵期就是第21天。一般來說,排卵期造成的下腹痛大多會持續數小時到1天,嚴重者也有持續3~7天的。

為什麼排卵也會痛?

主要是因為卵巢擠壓成熟的濾泡,卵子彈出所引發的疼痛。

如果將卵巢比喻成一顆雞蛋,卵子就是蛋黃,卵泡液是蛋清,卵泡被膜則是蛋殼。

當月經來臨第一天,新的卵子與卵泡開始蘊釀成長。隨著卵子(蛋黃)與卵泡(蛋清)愈長愈大,到了排卵日時,卵泡與卵泡液壓力會來到最大,此時卵子也準備成熟排出。

但卵泡被膜(蛋殼)十分堅硬,這時腦下垂體便會分泌黃體刺激素,來幫忙軟化卵泡被膜,而卵泡液便藉著壓力的增大將卵子送出,這噴發的衝擊力足以刺激腹膜造成疼痛、腹脹等不適,也就是所謂的排卵痛。

另外,卵巢組織也可能因為排卵而有些損傷,造成少量的出血,刺激腹膜,這樣的情況也可能造成排卵痛。

排卵痛的症狀與位置

排卵痛症狀因人而異,除了下腹部有悶悶的脹痛感,也可能伴隨頭痛、噁心、肩膀僵硬或陰道分泌物異常等症狀。

因正值排卵期,也可能會出現半透明如蛋清的排卵性分泌物,此時容易合併陰道感染,造成感染性的白帶增多。

至於排卵痛的位置,大致可分為下腹中央、恥骨上及腹部兩側,其中又以腹部兩側最為常見,但左右兩側皆有可能,也可能每月輪流不同邊,症狀因人而異。

緩和排卵痛的4個方法

排卵痛基本上不算一種疾病,而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想要緩解排卵痛,醫師建議,可以從生活習慣及飲食著手。

1.多吃暖性、含鐵食物:

想預防排卵痛,可多吃暖性食物如堅果、紅豆、波菜、牛蒡、蔥、薑、大蒜等;也可以多吃富含鐵質的食物,如牛肉、木耳、牡蠣、紅莧菜、蜜棗乾、葡萄乾等。

2.保暖身體:

如泡澡、適度運動、熱敷等,維持身體保暖不受涼。

3. 平時減少鹽分、咖啡因攝取,可降低排卵痛發生的機率。

4.放鬆心情、按摩三陰交穴

放鬆心情多休息,或是適度按壓三陰交穴,三陰交位於內側腳踝往上約4根手指寬的位置,適度按摩不僅能緩和排卵痛,也可改善生理痛及更年期不適。

想懷孕,排卵痛是好現象!

過去有研究發現,排卵痛大多發生在腦下垂體的黃體刺激素突然升高的那一剎那,而不是在卵泡破裂的那一刻。

且排卵痛發生後,約有9成以上的女性24小時後會排卵,因此對於想懷孕的人來說,建議可以好好把握排卵痛之後的24小時受孕黃金時間。

延伸閱讀:

排卵痛 助孕

最新消息

防疫期間戴口罩、勤洗手 這些皮膚問題成疫情另類煩惱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7-22 16:45:42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2020年至今,COVID-19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台灣於今年5月本土疫情爆發,全國進入3級警戒,人民配合中央防疫政策減少移動及外出,期望疫情能盡快獲得控制。在各種防疫措施中,最根本也是最普遍執行的,就是「戴口罩、勤洗手、勿摸眼口鼻」,然而,國泰綜合醫院、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指出,這些防疫基本功也伴隨了一些皮膚疾病的發生或惡化。

24小時最熱


戴口罩常見的皮膚問題 酒糟、痤瘡、溼疹


首先來談配戴口罩相關的皮膚問題,臨床上常遇到的有酒糟(或稱酒渣、玫瑰斑)、痤瘡(即俗稱痘痘)、毛囊炎、溼疹及接觸性皮膚炎等。


酒糟:是1個常見且成因複雜的皮膚疾病,症狀包含泛紅、刺癢、丘疹及膿皰等,且有多種可能的惡化因素(急遽溫溼度變化、悶熱、高溫、陽光曝曬、辛辣食物、作息、壓力、焦慮等),長時間配戴口罩可能造成酒糟因悶熱潮溼而發作或惡化。


痤瘡:病患於溫溼度較高時出油量增加,容易造成痤瘡惡化,長時間口罩配戴亦可能造成此情況加劇,位置常見於下巴及下頷。悶溼的皮膚環境本為「毛囊炎」的常見原因,長時間配戴口罩同樣會因悶熱潮溼造成毛囊阻塞發炎,除常見的細菌性毛囊炎,亦可能形成較難治療的黴菌性毛囊炎,發生在臉部之外,亦可能延伸到脖子。


溼疹:是皮膚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除了可能因口罩悶住生成或惡化,摩擦也是1個常見的因素,可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好發於口罩面容易摩擦的臉頰、下頷側緣以及束帶容易摩擦的耳後及側臉頰,患者可能出現刺癢、龜裂、組織滲液等症狀。以上情形民眾會發生,醫護人員發生的機會更高(如需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長時間使用,可能更容易或更嚴重)。


曾奕騰說明,「戴口罩」雖可能伴隨皮膚疾病,但是為了防疫及生命安全,仍然是「必須」的措施,在此提供以下方法減少發生的機率或減輕症狀:


1.環境許可時(如單獨1人1室或是家中,需符合防疫法律規範)將口罩取下讓皮膚透氣休息。
2.配戴口罩時避免化妝及使用非必要的保養品,減輕皮膚負擔。
3.選用適當的口罩(一般民眾日常使用有醫療器材核准認證的外科口罩即可,非必要不需配戴如N95等高密合高阻隔的口罩)。
4.盡量待在通風涼爽的環境(可搭配冷氣空調使用)。
5.於口罩供應量足夠時,1天至少更換1次口罩。
6.於耳後因口罩束帶摩擦造成發炎不適,可搭配市售將雙耳掛帶固定於枕部的扣帶或固定器,或改用綁帶式口罩。
如果這些方法都無法改善皮膚症狀,則需尋求皮膚專科醫師診治。


勤洗手常見的皮膚問題 手部溼疹、汗皰疹、刺激性皮膚炎、慢性甲溝炎


其次談到「勤洗手」可能衍伸的皮膚問題,臨床上常見包含手部溼疹或汗皰疹惡化、刺激性皮膚炎以及慢性甲溝炎等。


手部溼疹、汗皰疹:兩者為常見且容易反覆發作的疾病,部分患者常在季節轉換、作息不規則、工作或課業壓力大時復發或惡化,而經常接觸水、清潔劑、酒精或其他化學物質亦常造成此類病患情況惡化或更容易復發。


刺激性皮膚炎:症狀可發生在所有人(無論本身是否有手部溼疹或汗皰疹病史),只要水、清潔劑、酒精或其他化學物質接觸頻率或濃度夠高,即可於接觸部位產生發紅、刺癢、脫屑或乾裂等症狀,民眾常說的富貴手即為1種慢性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好發在常做家事且未配戴手套的患者,醫療從業人員也很常見,而防疫期間因需勤洗手,使得平時不常做家事的病患亦發生類似的症狀。


慢性甲溝炎:較常見於時常「溼」洗手的病患,因清潔劑未沖洗乾淨、沖洗後未確實擦乾,造成清潔劑和水分堆積於指甲周圍甲溝,刺激甲溝發炎腫脹,且潮溼皮膚環境可能使皮膚表面念珠菌增生,讓慢性甲溝炎更惡化、更難治療,和急性甲溝炎不同,慢性甲溝炎常為多發(多指,急性通常一指)、疼痛感較急性輕微(急性常伴隨強烈疼痛)、較少化膿(急性常見有膿液堆積),也因此患者較晚就醫,使治療期變長,非疫情期間多見於經常碰水且不戴手套的病人(家管、餐飲從業人員、從事園藝者),疫情期間有人數增加的趨勢,且不限於平時常見的病人族群。


曾奕騰再次說明,和戴口罩相同,「勤洗手」可能造成皮膚的問題,但仍是防疫以維護生命安全不可或缺的步驟,以下提供幾點注意事項,幫助減少發生的機會及嚴重度:


1.選用正確的人體皮膚清潔劑(洗手乳、75%酒精等),避免使用次氯酸水、漂白水或其他環境清潔消毒藥劑於皮膚。
2.溼洗手時應將清潔劑確實沖洗乾淨,結束後確實將雙手擦乾或烘乾。
3.於每次乾、溼洗手完成後補擦護手乳、霜或凡士林保護皮膚。
4.減少不必要的皮膚接觸,克制或改掉喜歡用手到處摸的習慣,間接減少必須洗手的時機。
5.若以上方法仍無法改善或緩解皮膚症狀,則應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


曾奕騰最後提醒大眾,全球COVID-19新冠肺炎尚未平息,防疫生活仍需執行,因此提供以上資訊與民眾參考,落實防疫措施同時也照顧皮膚健康,若民眾還是有任何疑問或難解的皮膚問題時,可找皮膚專科醫師診斷及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吃藥除了注意葡萄柚的交換作用 這些食物也不能配藥吃
▸疫情宅在家躺平2個月 想瘦實在太難濫用減肥藥更傷身

NOW健康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