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球菌腦膜炎初期症狀像感冒 醫:出現神經異常速就醫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4-09-28 14:30:00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1位72歲的男性本身職業為清潔人員,平常會在公園打掃,過去曾因慢性乾癬長期服用口服類固醇,但自去年年底,陸續有右前額頭部鈍痛,伴隨頭暈及走路不穩現象,就醫後靠止痛藥緩解,但始終沒斷根。男子在今年1月頭痛突然加劇、雙眼出現複視、說話口齒不清等現象,幾日後在家發生2次意識不清、全身無力,從椅子上滑下因此被緊急送醫,原本懷疑是腦中風,但醫師細查病因後才發現是隱球菌腦膜炎。

24小時最熱


民眾常接觸鳥類要注意! 恐有隱球菌感染風險


據悉,該名男子在送醫後經腦部斷層,疑似左側基底核有低訊號陰影,因此起初被懷疑中風而安排住院檢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珮昀描述,透過神經學檢查則發現病人步態不穩,左眼球往外側看有局部受限,肌腱反射減弱,肢體協調性差;然而腦部核磁共振並無發現急性腦梗塞,電氣生理檢查排除了重症肌無力,但腰椎穿刺發現腦壓非常高(>60公分水柱高),腦脊髓液墨染法(Indian ink stain)呈現陽性,腦脊髓液和血液的黴菌培養長出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


陳珮昀表示,當下立即給予男子抗黴菌藥物,並置放暫時性的腰椎引流管降低腦壓,病人意識才逐漸恢復清醒。患者在移除引流管後,持續定期做腰椎穿刺釋放腦脊髓液,來控制腦壓過高的情形,經過數周治療,男子的頭痛、頭暈、複視和體力也逐漸改善,目前病人持續服用口服抗黴菌藥物,預計要服用至少半年,且出院返家後還得定期回到神經內科門診追蹤。


隱球菌是種廣泛存在的伺機性感染病原體,常存在於鴿子或鳥類的糞便中,陳珮昀說明,主要感染途徑為經由呼吸道吸入帶有菌體的塵埃,或經由皮膚傷口接觸或食入病原體,再經由血行性感染其他器官(例如:肺、中樞神經、骨骼、泌尿系統、眼睛……等)。


陳珮昀提到,正常情況下,腦和脊髓受到外層顱骨、脊柱以及其下三層腦膜(硬腦膜、蜘蛛網膜、軟腦膜)的保護,病原體不易入侵,但如果因為外傷或手術植入物、周邊組織(鼻竇炎、中耳炎、骨髓炎等)的感染,或是病原體直接血行性入侵,就有可能引起中樞神經的感染。至於腦炎或腦膜炎在臨床上可能會表現出頭痛、頸部僵硬、意識改變甚至發燒現象,但也有一部分的病人並不會出現以上特徵,導致早期診斷有所困難。


隱球菌腦膜炎好發族群注意 起初症狀易與感冒混淆


隱球菌腦膜炎好發於免疫力低下者,如愛滋病、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器官移植後的患者等族群,陳珮昀指出,臨床上表現出亞急性或慢性的病程,起初症狀並不典型,容易被以為是感冒而輕忽,可能症狀有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發燒……等,嚴重甚至會意識不清、癲癇、黴菌血症且有生命危險。


陳珮昀強調,預防方法為注意環境衛生,定期清理並消毒鴿舍,妥善處理鴿糞,注意傷口清潔,避免食入不潔食物,本身若為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則要盡量避免接觸禽鳥類及受鳥糞汙染的土壤、植物或腐爛的有機物、食物等環境。


頭痛和頭暈為神經內科常見症狀,但若症狀反覆或持續未癒,甚至出現複視、肢體無力、平衡感失調、意識改變、口齒不清等神經功能異常,陳珮昀提醒,民眾一定要立刻就醫,並告知過去病史及職業、接觸、旅遊、群聚史,由醫師進一步鑑別可能的病因並盡早對症治療。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秋燥」成減重大敵?中醫破除飲食5迷思 不復胖有3招
▸國人10大癌症死因肺癌居首 中醫合併常規治療拚存活期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健康安妞 Podcast

NOW健康 健康

最新消息

「秋燥」成減重大敵?中醫破除飲食5迷思 不復胖有3招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4-09-28 19:30:00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秋天想要瘦身,可別讓「秋燥」壞了你的減重大計!中醫師提醒,秋天氣候乾燥,容易耗傷人體津液,容易引發「秋燥」,導致呼吸道不適、皮膚乾燥及便秘等問題。減重過程中,體內水分流失較快,需注意「滋陰潤燥」,以「養陰」為主。飲食上可多攝取潤肺生津的食材,不僅能幫助身體燃燒脂肪,還能保持內外平衡。

24小時最熱


減肥飲食迷思大破解! 少量多餐、生酮飲食恐讓你越減越肥


秋燥傷肺易便秘,中醫認為白色入肺,包括皮膚、毛髮、鼻子、咽喉、氣管都要顧到。麗馨中醫診所院長沈瑞斌醫師表示,秋天常見白色養生食材包括水梨、白木耳、百合、山藥和白蘿蔔等,水梨又稱為「百果之宗」,有助生津潤肺止咳,能入菜;白木耳潤肺止咳;山藥能補肺益腎、潤滑滋養;百合則養陰潤肺,也具清心安神之效;白蘿蔔清熱富高纖。利用桑葉、杏仁、梨皮、蜂蜜等泡茶,也能滋陰養肺。


另外,肺與大腸互為表裡,秋燥傷肺恐引起大便燥結,產生便秘,秋天應避免飲食過於辛辣,肥甘厚腻的食物過量也容易囤積體內。尤其秋天要當心節日帶來的聚餐和應景活動,例如月餅、烤肉,恐一不小心就熱量超標,應有所節制。沈瑞斌醫師歸納分析出,民眾減重時常見有5大飲食迷思:


▸迷思1:少量多餐,往往控制不當就變成多量多餐。


▸迷思2:很多人減重過程只關心數字的變化,常忽略其他引起體重或脂肪量上升的原因,像是近日飲食過鹹、熬夜晚睡,可能導致短時間內體重增加。


▸迷思3:近期吃了過多油膩或含糖食物,也會反應在體脂肪上,必須要多花幾天才能燃燒完這些脂肪。


▸迷思4:錯誤的生酮飲食可能導致食入過多肉類。


▸迷思5:完全不碰全穀類等澱粉食物,可能導致血糖不穩定、膳食纖維含量不足,以上皆不利成功減重。


沈瑞斌醫師強調,即便減重仍應飲食均衡,包括全穀類食物、蔬菜、優質蛋白質和膳食纖維,且要「定時定量」,每天2到3餐,原則上帶有飢餓感再進食較好,建議進餐時用1個碗盛裝固定的分量,確實作好飲食記錄,並設定適當目標,藉由中醫藥物或針灸療法幫助提升內臟器官功能,增加血液循環,促進代謝作用,達到減重效果。通常1週能減去半公斤至1公斤,是合理的減重範圍,1個月就能減去3至5公斤,不要一開始就想快速減肥,只要方法正確,其實減肥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減重速度因人而異 中醫減重善用針灸、埋線與中藥調理


中醫減重方式包括:中藥調理、穴位埋線減重及傳統針灸減重,由於每個人肥胖體質並不相同,因此在減重速度上,也存在個別的差異,但能維持不復胖才是重點。門診中常看到長期反覆減重失敗的案例,沈瑞斌醫師提到,有1名60多歲婦人,身高158公分、體重64公斤,自訴反覆減重失敗,身體會呈現溜溜球效應,近幾年自己嘗試各式減肥法更是連1公斤都沒減,這次終於透過調整飲食習慣,輔以中醫藥物和穴位埋線多管齊下,在半年內成功減了10公斤。像這類減肥難度高的患者,只要稍微調整一下觀念,都還是很有機會把體重減下來。


沈瑞斌醫師進一步說明,常見肥胖體質為氣虛、血虛、陰虛和痰濕,有些人合併有氣血虛、濕熱或陰虛化火、肝鬱化火合併痰濕體質,體內濕與熱不易消退,必須透過中藥對症調理,通常氣虛族群如熬夜工作,代謝能力較差,需先補氣,並朝滋陰、矯正生活習慣改善。


沈瑞斌醫師指出,埋線減重屬於長效的穴道刺激,蛋白質揉成的羊腸線約7到10天就會被身體吸收,埋入後必須按揉穴位,或是散步走路活動,有助埋線發揮瘦身功效,千萬別在埋線後成天當沙發馬鈴薯,那就沒效了。至於針灸減重則希望每次施針後留針時間要夠長,對於時間緊湊的上班族來說,建議埋線減重。


沈瑞斌醫師提醒,減重應建立正確心態,吃大餐前後仍應正常進食,選擇挨餓反而會吃進更多熱量,適當運動有助增加血液循環、提高基礎代謝率,晚上11點到半夜3點必須入睡,以免代謝力下降。減重是場長期抗戰,應先設定3個月到半年的減肥計畫表,養成良好習慣,減重後也不易復胖。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每3秒就有1人失智 研究:嚴重聽力受損增5倍失智風險
▸男睡眠呼吸中止每小時300秒 二階段呼吸道重建獲新生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健康安妞 Podcast

瘦身 減肥 NOW健康 中醫 健康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