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胖子」是什麼?改善體態4種方法,降低生活壓力最有幫助,記得向精緻澱粉說不!

愛健康
By Bella儂儂
發布時間:2021-08-03 10:25:09

鏡子前你,是否覺得自己看起來好像胖胖的,但低頭一看體重卻又在正常標準內?撇除掉你的心理因素作祟,這很可能是「瘦胖子」(Skinny Fat)──也有人會說是「泡芙人」,或是「蘋果型」、「梨形身材」──不僅跟你的理想身形有差距,有瘦胖體態的人也暗藏健康隱憂!究竟怎麼樣才算是瘦胖呢?又該怎麼樣解決這般困擾?從飲食、運動、生活方式都有技巧,以下 4 點建議提供給你!

24小時最熱

延伸閱讀:梨型身材該怎麼穿才顯瘦?上窄下寬、腿粗、寬屁股掌握4大穿衣技巧,打造完美曲線不是夢

怎麼樣才算「瘦胖子」?

source:Womanizer WOW Tech@unsplash

「瘦胖」是指那些 BIM 正常,但身體肌肉量低、體脂含量高的人,也可以叫做「正常體重肥胖」(Normal weight obesity),在此的「肥胖」定義是體脂超出標準,而非體重。根據衛服部定義,男性體脂肪率正常值約為 15-25%,女生約為 20-30%──超過了,表示你的「內臟脂肪」可能也較高,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比正常人要來得高。你會發現自己的 size 看起來或許正常,脫光衣服後,腹部或四肢這些地方都有明顯的皮下脂肪。

延伸閱讀:泡芙女變健身網紅!體脂從30%降到17%先轉念:「從前過度追求瘦,現在才是健康美」

1. 先向精緻澱粉說不

source:Abbie Whiddett@unsplash

飲食是主要的調整方式之一,例如白米飯、白麵包這些精緻澱粉會使血糖快速升高,胰島素就會將血糖轉化為脂肪囤積在你的腹部上。要減少「內臟脂肪」,建議多從糙米、馬鈴薯、地瓜這類食物中攝取「好澱粉」,並多從蔬果中得到身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含糖飲料、點心零食等加工食品都一定要少吃。對平常有在健身的人來說,蛋白質吃不夠也可能是原因──會使身體無法製造足夠肌肉。

延伸閱讀:「增肌減脂」怎麼吃?5關鍵要知道,蛋白質攝取量、乳清蛋白迷思一次搞懂,澱粉不再是拒絕往來戶

2. 提升肌肉量,增強「基礎代謝率」

source:Li Sun@pexels

肌肉量減少,脂肪量就有可能增加;如果只專注於減少脂肪卻忘記提升肌肉量,效率不僅低,也不是個長久之計。因為肌肉含量高,身體的「基礎代謝率」才會提高──意思是你每日處於靜態狀態時,身體自動消耗的熱量會增加。重量訓練則對肌肉含量增高有正向幫助。尤其在年紀漸增後,身體肌肉量會逐漸減少,此時「瘦胖」的情形會越來越嚴重,更不可只看體重來判斷健康狀況。

延伸閱讀:想練馬甲線、翹臀卻失敗?健身必知的這17個小建議快學起來!

3. 避免錯誤的減肥方式

source:Diana Polekhina@unsplash

你可能沒想到,錯誤的減肥方式也是瘦胖兇手之一。檯面上許多速成飲食法(節食)都是容易很復胖的方式,會導致肌肉快速流失,對於提升基礎代謝率沒什麼幫助;更別說有人求好求快,在身體熱量不足的情況下進行運動,反倒讓肌肉隨著運動被消耗掉。另外,要避免只依賴有氧運動來減肥,這對增肌沒有幫助,最好的方式應是有氧、重量訓練相輔相成,提升心肺功能與肌肉功能,達成真正的「減脂增肌」。

延伸閱讀:坊間傳說「局部瘦身」是騙你的!哪裡會瘦其實靠「這個」決定

4. 生活壓力導致「壓力胖」

source:Elizeu Dias@unsplash

在做到以上三點之前,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型態或許才是最首要。一種肥胖叫做「壓力型肥胖」:面對壓力時我們大腦的「皮質醇」上升,間接導致血糖提高、儲存脂肪在體內,變成小腹。壓力也會導致暴飲暴食,亂吃一通就別還指望能透過規律運動增肌減脂了。建議在生活中,尋找一個適當紓壓的方法,或針對壓力來源作解決;維持正常的睡眠時間、睡眠周期,包括正常均衡的飲食,這都對降低生活壓力很有幫助。

延伸閱讀:壓力大怎麼辦?專家建議「4A法則」恢復生活平衡,首先是學會說「不」!

Bella儂儂 體態 壓力

最新消息

疫情降級復健科門診不減反增 居家久坐引發腰椎痛惹禍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8-03 18:30:53

【NOW健康 林郁敏/新北報導】居家防疫2個月以來,民眾的戶外活動減少,復健科門診的傷患卻不減反增,方舟復健科診所醫師顏子訓指出,疫情爆發至今,多數上班族居家辦公,幾乎整天坐在電腦桌前,辦公結束又接著追劇或看運動賽事,長期久坐導致許多人腰痛、下背痛接踵而來因此前來診所治療,青壯年以椎間盤突出症狀居多,中老年人則多為腰椎小面關節炎。

24小時最熱


顏子訓醫師表示,脊椎的結構中,前端椎體之間有避震作用的「椎間盤」,後方有上下關節凸,兩兩銜接構成的「小面關節」,兩者都是支撐身體活動的重要部分。若長時間久站、久坐、姿勢不良都很容易導致磨損,造成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或者小面關節退化發炎等狀況發生,兩者常見的症狀都是腰部和下背疼痛,若神經受到壓迫,還可能導致走路無力。


顏子訓醫師說明,針對椎間盤突出的患者,保守性治療有牽引治療、徒手治療和運動治療。牽引治療較適合椎間盤內層的髓核突出患者,常見於年輕人,疼痛感是逐漸增加而非急性;徒手治療適合椎間盤外層的纖維環突出患者,常見於年紀稍長或因搬重物閃到腰的人,治療時會以整脊術(manipulation)讓突出的椎間盤復位;運動治療是由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指導運動,幫助患者的椎間盤復位。


而小面關節位在脊椎後方,左右各一,像是兩扇門可以開闔,當身體前彎時,小面關節打開,後仰時則閉闔。至於腰椎小面關節炎是屬於較深層的關節退化、發炎,通常會先給予這類患者深層熱療,如微波或短波治療。


通常小面關節退化的病患多合併單側關節錯位(多數為某一邊的門關不上),所以需用關節鬆動術與快扳法使錯位的小面關節對位,讓小面關節逐漸恢復正常狀態。若採用保守治療,病情仍沒有緩解,則考慮以注射治療如類固醇、PRP、PLT治療或手術方式改善。


近期「居家防疫傷害」多為久站或久坐造成的,通常屬於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患者。顏子訓醫師補充提到,血小板內富含生長因子,能幫助修復受損組織,PLT相較PRP為濃度更高且穩定的增生療法,取自患者本身血液250c.c.可製成10到20瓶PLT的血小板凍晶,保存期達3年,適合需要長期或多次治療的患者。至於PRP則可在抽血後立即注射,但濃度較不穩定,較適合急性症狀的患者當下治療。


為避免關節損傷退化,顏子訓醫師建議,目前疫情警戒已降至2級,民眾可以保持基本外出活動,在遵守防疫規範的情況下,1個星期至少保持2到3次運動,散步、騎腳踏車等,都能大幅降低疼痛發生的情況,若是正在治療的患者,則須配合復健科醫師指導,做專屬的運動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疫情爆發緊張到快無法呼吸 改善預期性焦慮別不敢就醫
▸育兒津貼及托育補助新制加碼多少? 簡單1張圖報你知

NOW健康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