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交距離APP」怎麼用? QA整理包幫你1次上手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2-04-15 13:00:00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日前指揮官陳時中拋出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取代實聯制的構思,讓這個曾於2021年掀起安裝熱潮的APP,再次受到討論。同時很多網友抱怨現有的防疫政策「實聯制」很麻煩,效果不彰,甚至因近期本土疫情險峻,擴大匡列,導致更多人開始避掃實聯制,以免受到影響。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近期頻在記者會上推廣社交距離APP,14日更請觀眾,看到朋友除了問他「疫苗打了沒」以外,要多問一句「台灣社交距離APP裝了沒?」強調愈多人安裝,愈有效。究竟這是什麼?該怎麼用?以下由《NOW健康》為您解答。

24小時最熱


Q1:什麼是台灣社交距離APP?


A:「台灣社交距離 APP」是由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開發,為行政院及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合作的防疫APP,以保護隱私且尊重使用者意願為最高原則,無須註冊,也不會上傳任何個人資料,其建置目的是為了讓使用者即時掌握與確診者接觸情形,降低疫情傳播。


Q2:這APP是怎麼運作的?


A:APP主要透過藍牙比對你與身邊的人之距離,並記錄最近 14 天內的接觸史。大家於外出活動時可能會接觸不特定風險人群,而這些接觸到的風險人群,如果有人後來確診 COVID-19,APP可輔助於第一時間通知曾與確診者有接觸之人員,發掘可能的風險個案。 如果你符合告警條件(曾與確診者於2公尺內接觸2分鐘以上)的用戶手持裝置會出現APP告警畫面,並由用戶自主向衛生單位通報。


Q3:這樣是否代表我去了哪裡,這個APP全知道?


A:該APP使用藍牙比對與他人的距離,並記錄14天內的比對紀錄,不會記錄足跡。


Q4:如何啟動通知?


A:只要開啟畫面後確認下面的按鍵顯示已開啟即可(預設為開啟)。


▲下載時預設「接觸通知功能」,打開藍牙就能偵測距離。(圖/截取自「台灣社交距離 APP」


Q5:所有的功能有哪些?


A:包含「首頁動態畫面」及「確診者上傳接觸資料」等部分,「首頁動態畫面」為方便用戶確認APP是否正常運作;「確診者上傳接觸資料」則由衛生單位通知確診民眾操作APP以取得驗證碼後,由系統上傳其隨機ID及活動區間資料。用戶之APP每15分鐘會產生1個隨機ID,並利用藍牙訊號記錄曾接觸的隨機ID,APP每日比對確診者上傳的隨機ID,一般民眾僅需開啟藍芽功能,如經配對出曾與確診者有接觸紀錄,APP便會發出警告通知以提醒用戶,達到實聯通知之效果。


Q6:為什麼畫面只會顯示「比對無接觸」?


A:代表你近期沒有曾經與確診者相處過。


Q7:如果接到通知怎麼辦?


A:收到通知,表示您曾經和確診者在近距離範圍內,不代表確診。當事人應注意個人身體健康狀況,若出現疑似症狀時亦請主動回報,打1922尋求協助,並戴上口罩並依指示儘速就醫,另請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等,以提供及時診斷通報。 在未解除示警訊息之前,每隔4小時會告警一次;若須提前解除告警,可於每日上午9點至下午8點撥打02-23922094協助辦理。


Q8:裝了社交距離APP為什麼可以放心呢?


A:實際上,社交距離APP才能幫助自己更了解與確診者的距離!以阿妹演唱會為例,如果1位搖滾區的歌迷是確診者,那麼針對該歌迷周圍2公尺內且共處2分鐘以上的人,其社交距離APP便會提出警示;相反的離他好幾公尺遠的看台區聽眾,因感染風險低,就不會收到通知。衛生單位也能夠做到精準匡列較為密切之接觸者。若僅看足跡,即便足跡重疊,也很難了解自己與確診者的距離。


Q9:安裝之後,會不會特別耗電?


A:該APP需要開啟藍牙才可使用,耗電量就是開藍牙的耗電量。


Q10:如何讓APP發揮最大效用?


A:雖不少人覺得這APP永遠沒出現與比對無接觸不同的訊息,以為沒有用。事實上,要多數人都有使用,才能發揮最大效果!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下載量大約為600萬人,需要達到1200萬人下載,才有較明顯的效果。


更多NOW健康報導
▸全台每4名眼疾患者就有1人乾眼症 專家提解方改善不適
▸帕金森病友別擔心斷電、異動症 緩釋型藥物納健保給付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

NOW健康 懶人包 怎麼用 台灣社交距離APP

最新消息

兒童首例重症「病情罕見急變」 4危險徵兆快送醫!家中這款藥先備好

愛健康
Ettoday
發布時間:2022-04-17 19:30:00

記者張乃文/整理報導

24小時最熱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1名2歲幼童確診出現重症。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提醒,孩童有4大症狀要特別留意,包含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咳嗽、發燒,而相關警示徵兆包含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抽搐、皮膚/嘴唇/指甲床發青。

羅一鈞說明,該名國內首例重症幼童,年齡未滿5歲,4/14早上採檢、傍晚出現較嚴重症狀、晚上確診,住進加護病房,出現急性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使用呼吸器治療;藥物則用上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無慢性病史。對於國內12歲以下孩童還未有新冠疫苗可接種,加上疫情升溫,不少家長擔憂兒童暴露在染疫風險下,更擔心確診後重症。

藉此羅一鈞提醒,孩童染疫同樣有前兆要注意,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咳嗽、發燒,而4大警示徵兆,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抽搐、皮膚/嘴唇/指甲床發青,可能是有肺炎或心肺功能受影響,甚至是休克、缺氧等情況發生,要立刻通報119尋求緊急送醫。不過,首例的兒童重症個案病情發生急劇變化,新北衛生局也認為「這是非常罕見的病況」。

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日前則拍攝一段有關兒童染疫的注意事項影片。他指出,相較成人染疫,兒童以腸胃道症狀更為明顯,包括腹痛、嘔吐、腹瀉等;雖然不是每個個案都會發燒,但燒起來可能就會迅速飆高至39度,嚴重甚至有熱痙攣的可能,建議兒童染疫時,家長先準備好退燒藥,並多補充水分,若後續皆無緩解,再由衛生局安排視訊看診。

【你可能也想看】

►2歲童重症昏迷「家屬控送醫太慢」 陳時中:時間沒有特別延誤

►2歲童「重症昏迷」沒人救 陳時中曝救治時序:大家都全力做事

►染疫還是可餵母奶?孕婦確診QA 名醫一次解答:中重症風險確實高

點我加ETtoday好友,接收更多新聞大小事。

兒童疫情重症 危險徵兆 警示症狀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