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心運動!首重三高控制 醫師提醒:有徵兆及早就醫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2-10-08 19:00:00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有三高困擾的民眾容易引起一身病痛,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會透過血液漸漸影響到人體的心臟、腎臟甚至是腦部等各個器官,日前健康傳媒與東生華製藥聯合主辦的衛教公益講座,特別邀請臺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醫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范珮宜、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魏丞駿,分別以「心絞痛怎麼辦、高血脂預防與治療、高血壓治療趨勢」3大主題來與民眾分享相關的知識,希望當身體出現警訊時,大家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24小時最熱


▲林謂文醫師談到,治療心絞痛除了傳統藥物以外,還有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可以做選擇,臨床證實新機轉藥物不論是單用或是併用治療皆可減少心絞痛發作頻率、提高生活品質且不影響心跳和血壓、改善胸痛、比較不會頭痛等副作用。(攝影/李家宇)


心絞痛吃藥改善效果有限 新藥推出成患者希望


台灣心絞痛盛行率有3.5%約55萬人,且女性罹患機率比男性高1.6至1.8倍,三高、腎病、心衰竭等皆為心絞痛的高風險族群,林謂文醫師說明,心絞痛病發時,患者在胸骨後方或心前區會有壓迫感、緊縮感;胸部疼痛延伸至左肩、手臂等,還會伴隨呼吸困難、心悸、盜汗、頭暈、噁心等症狀。


心絞痛主要是冠狀動脈狹窄導致血流不足引起,一般疼痛持續約2至5分鐘,時間最久不超過20分鐘,而疼痛時可服用舌下含片硝化肝油(NTG)或休息後得到緩解。林謂文醫師透露,心絞痛可能是心肌梗塞、心律不整的早期症狀,後續恐併發休克或心衰竭,死亡率約10%。


目前心絞痛治療大致分為心導管檢查、心導管治療、藥物治療,但有些民眾在服用藥物後,仍會持續疼痛,或是有合併其他疾病所以治療相對困難。對此,林謂文醫師談到,藥物分為傳統藥物與新機轉抗心絞痛藥物,最大的差異在於,共病患者透過新機轉藥物治療,不影響心跳和血壓,能提升生活品質。而且新機轉藥物在歐美已經上市10幾年,在一些大型臨床試驗上也證實可以改善心律不整、心房顫動、HbA1c血糖數值等,對心絞痛合併有其他共病症的患者有多重臨床效益,自然就能改善生活品質。


▲范珮宜醫師強調,一般人血脂異常很難被發現!高危險族群如要檢測血脂指標,或有高血脂的相關問題,可以詢問腎臟科、心臟內科、新陳代謝科門診的專業醫師。(攝影/李家宇)


心腎關係不可忽視!控制高血脂 防止腎病惡化


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初期病徵,許多病人可能不了解心臟還會與腎臟相互影響,臨床上心臟血管疾病患者常同時患有腎臟病,而腎臟病人中,心血管疾病一直是致死原因,范珮宜醫師指出,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因素正是這2種疾病共同的危險因子。從2020年台灣腎病年報可以看到,2016年至2018年透析患者住院因素,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心房顫抖、中風等皆榜上有名。


范珮宜醫師強調,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除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以外,更應積極治療來控制混合型高血脂的問題,避免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後,三酸甘油脂TG爬升,兩者的關係像翹翹板一樣。


范珮宜醫師呼籲,一般人血脂異常很難被發現!因此,若民眾懷疑自己有高血脂風險時,可以詢問腎臟科、心臟內科、新陳代謝科門診的專業醫師。透過藥物治療外,更要戒菸、少喝酒、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減少總脂肪及飽和脂肪的攝取量。


▲高血壓也是不能輕忽的疾病,魏丞駿醫師強調,高血壓會對心臟及全身的血管造成傷害,控制血壓才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攝影/李家宇)


腦中風是高血壓常見的併發症? 醫師揭高血壓併發症


民眾除高血脂要注意外,高血壓也是不能輕忽的疾病,魏丞駿醫師強調,高血壓會對心臟及全身的血管造成傷害,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甚至產生像腎臟病變、眼部病變、腦部病變中…等可怕的併發症,因此控制血壓才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


為了降低中風併發肺炎感染的風險,中風患者建議可以使用ACEi這類藥物來控制血壓,經日本有研究證實ACEi有助於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能夠改善中風患者的問題。


治療高血壓常用藥物包含血管張力素轉換酶抑制劑、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利尿劑等,魏丞駿醫師坦言,比較嚴重的高血壓有時會需要2至3種以上藥物控制。針對有些民眾認為吃高血壓藥會傷腎,他澄清,其實沒有好好控制疾病及隨便吃來源不明的中草藥,才是發生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民眾平時如何控制血壓呢?魏丞駿醫師建議,定期量血壓,注意血壓變化;減少鹽分攝取,每日攝取低於7公克、戒除菸酒跟咖啡因、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飲食上可採地中海飲食,三餐定時定量、養成良好作息,擁有充足睡眠、保持心情愉悅、減少壓力,最後一定要遵照醫囑按時吃藥。


當天健康公益講座還設有超好玩的「電流急急樂體驗區」,拿起電流急急棒,能夠順利通過像心臟形狀的彎曲路線,且過程中都沒有碰到壁面,順利抵達終點時會亮綠燈,表示挑戰成功。這也提醒大家,應主動留意自己的心血管健康,心臟血液都要能穩定流動,健康才不會亮紅燈。


▲健康公益講座會場外設有「電流急急樂體驗區」,當手中電流急急棒能夠順利通過心臟形狀的彎曲路線,抵達終點時會亮綠燈,若碰到壁面就會亮紅燈。(攝影/李家宇)


此外,下一場健康講座活動時間預訂於10月22日(六)舉行,如欲參加的民眾可上活動網頁查詢相關訊息,並撥打報名專線:(02)2391-0360轉分機19洽活動組報名;線上報名連結請點入:https://reurl.cc/V1gbEA,或加入健康公益講座LINE@報名︰https://Line.me/R/ti/p/%40lvx6186r(可傳送欲參加者之姓名、電話、電子信箱、欲參加場次,Line小編線上報名,報名成功會Line回覆您)。講座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


▸活動報名頁面:https://healthmedia.com.tw/event_detail.php?id=52


更多NOW健康報導
▸拆除人生不定時炸彈! 面對「心絞痛」醫師教你這樣做
▸全民「心」運動 打造健康心生活——名醫齊聚 為您守護心臟血管健康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

NOW健康 高血壓 高血脂 高血糖

最新消息

樂觀的人心病風險降35%! 關鍵「2種態度」促進健康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2-10-09 22:00:00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你覺得性格會不會影響健康?比如壽命的長短、罹患心臟病的機率?如果有影響的話,又是為什麼呢?

24小時最熱


樂觀者比較願意「相信」自己會變健康 心臟病風險降35%


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樂觀的人似乎真的比較健康:


2019年時,1項包含22萬人的系統性回顧及統合分析指出,心態較樂觀的人,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降低35%,死亡率降低14%。


2022年7月,另1項統合分析顯示更樂觀的人不只死亡率較低,相較於悲觀者,樂觀者的心血管風險下降近4成。


美國心臟協會2021年提出建議,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時,要納入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態。


▲由於心態上的不同,樂觀者在面對疾病時也更加積極。(圖/潮健康提供)


不過,單純只是擁有「樂觀」或「悲觀」的心理特質,的確未必是帶來身心好處的原因,而是因應逆境如健康出問題時,樂觀者採取的應對方式比較有機會改善疾病。同時,樂觀的人也比較願意「相信」自己會變得健康,進而採取更多積極作為。


「樂觀傾向如何幫助人們度過生命中的危機與挑戰?答案在於樂觀者和悲觀者因應問題的策略不同,樂觀者較可能運用主動策略來處理問題……在1項研究裡,樂觀的癌症患者比悲觀者更常運用主動因應策略。樂觀的患者盡力面對癌症,並與他人談論自己的感受;悲觀的患者避免想到自己的處境,遠離自己的感受……


樂觀患者較可能降低飲食的飽和脂肪酸、減少體脂肪、提高含氧能力。這些樂觀的患者明顯相信自己可以達到復健目標,因此採取有益的策略,其他研究發現,樂觀者比悲觀者更注意健康相關訊息,做更多運動、飲食更健康,而且更少染上有害健康的習慣如濫用藥物。」(見Jerry M. Burger《人格心理學》)


對健康問題採取主動因應策略 表示賦予自己更多的控制感


看出箇中奧妙了嗎?樂觀的人之所以比較健康,並不是天真地認為幸運之神會降臨幫助自己消除一切煩惱,而是他們大多更願意「主動因應」以及「盡力面對」,有些神經科學家認為,光是在腦中想像解決了某問題,就有活化大腦前額葉皮質的作用,而前額葉有助於理性控制,做出更好的決策。


▲4件事促進好心情也加強免疫系統功能。(圖/潮健康提供)


另一方面,對健康問題採取主動因應策略,表示賦予自己更多的控制感,控制感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在1項養老院試驗中,長者們被分為2組,1組可以隨意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對照組則被告知無須操心生活大小事。18個月後,自行安排生活的這組長者,健康狀況、社交活動都有改善,而且死亡率比對照組降低了50%。(見Sebastian Purps-Pardigol:《領導的藝術與科學》頁131-133)


樂觀態度很重要 影響免疫系統功能


「樂觀人們把失敗歸之於外在原因,以及歸之於不穩定或可以調控的事件,這種因應風格對身心健康有重要影響。研究人員已證實,樂觀態度會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


樂觀人們當生病時顯現較少身體症狀、較快從一些疾病中復原過來,以及普遍較健康且活得長久。你對事情的正面看法(樂觀態度)不但有助於減輕你身體承受的長期壓力,也使你較可能採行有益健康的行為。」(見Richard J. Gerrig:《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


該怎麼做可以讓自己變得比較樂觀,或減少悲觀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心理學家Richard J. Gerrig建議,盡量減少對自己的惡意批評,不要把問題怪在自己不能改變的特質上。也可找親近的朋友分享彼此的感受、愉悅、憂慮。適當找時間放鬆,靜坐、按摩或其他你喜愛的活動都可以。


當然,運動仍是最有效的方法之1,而且科學證據等級最強。你問哪種運動?什麼運動都可以,只要你在運動時覺得有趣、好玩,可以持續做下去的運動就是好運動。同時還能幫助預防失智與心臟病,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文章授權提供/潮健康


編輯:游庭語


更多NOW健康報導
▸拆除人生不定時炸彈! 面對「心絞痛」醫師教你這樣做
▸全民「心」運動 打造健康心生活——名醫齊聚 為您守護心臟血管健康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

NOW健康 心臟病 免疫系統 風險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