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猝不及防! 醫曝:出現心絞痛徵兆應高度警覺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2-12-18 18:00:00

【NOW健康 楊芷晴/台中、台南報導】近年,不少名人因突發心肌梗塞而驟逝,例如台語歌王郭金發在舞台上演唱到一半時猝死、演員高以翔錄製大陸綜藝節目時倒地不起、知名導演明金成當爸爸1個多月後猝逝,以及上個月才離世的「鳳梨哥哥」簡義隆、柯賜海死因也都是心因性休克,實在令人不勝唏噓。其實心血管疾病是累積而來的,一旦發生往往猝不及防,不過專家指出,平時若能多加留意血管保健,讓血液循環通暢,是有助於降低心肌梗塞的機率。

24小時最熱


冠狀動脈心臟病 又可分心絞痛和心肌梗塞


心臟有3條冠狀動脈,負責供應心臟的血流、氧氣跟養分,如果冠狀動脈堵塞,就會造成心臟缺血、缺氧而導致胸悶胸痛。台中呂振升內科診所院長呂振升醫師指出,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主要為心窩處劇痛,且可傳至手臂、頸部、下巴或背部,痛的時間比心絞痛久,往往超過20至30分鐘,而疼痛的程度又比心絞痛嚴重,常伴隨倦怠、無力感、盜汗、噁心、嘔吐、不安,有部分病人(如糖尿病人或老年人)發作時不會胸悶胸痛,但會有突發性呼吸困難、血壓降低或心律不整。


心絞痛為心肌梗塞前兆,可分為穩定型和非穩定型。穩定型心絞痛的誘發因素包含情緒變化、大餐過後、寒冷、或勞動性(如走路、上下樓梯、提重物等),一旦發作需即刻休息或舌下含1粒硝化甘油片約5至10分鐘內症狀會消失;至於非穩定型心絞痛,是指人們處於休息靜止狀態下亦會發生胸悶、胸痛、盜汗等症狀。一般來說,如果突然間出現上述症狀,建議即刻前往醫院急診進行心臟相關檢查,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血管硬化出現年輕化 建議養成測量血壓習慣


血管硬化主要來自於長期高血壓未加以控制、抽菸、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佳、不運動、肥胖,膽固醇偏高或酒精攝取過量;年紀老化也是因素之一,但近年來也有年輕化趨勢。呂振升醫師將血管比喻為吸管,如果從小生活行為、飲食習慣不良,導致血管壁逐漸變厚,其中一段就會出現狹窄,血管逐漸硬化,慢慢形成血塊剝落,一旦完全堵塞血管,就會造成突發性的心肌梗塞。


高血壓有「看不見的殺手」之稱,要想控制好血壓,除了飲食少鹽,養成定時測量也很重要,生病期間、腹痛、吵架等都可能使血壓升高,較好的做法是將血壓計放在床頭邊,早上睡醒量1次、晚上睡前休息5至10分鐘再量1次。


呂振升醫師補充提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將高血壓標準值定在130/80mmHg,如果連續測量2週都在140/90mmHg以上,建議與醫師討論,找出原因改善或是用藥控制。


▲陳育心藥師說明,微血管的血液循環出現狀況的人通常會有手麻腳麻、耳鳴、眩暈、視力模糊等症狀,這類的人就比較適合吃銀杏葉萃取物。(圖/陳育心藥師提供)


銀杏葉萃取物 可促進微血管的血液循環


常見大眾相傳,吃銀杏萃取物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台南永康順順藥局陳育心藥師指出,微血管的血液循環出現狀況的人通常會有手麻腳麻、耳鳴、眩暈、視力模糊等症狀,這類的人就比較適合吃銀杏葉萃取物,像是循利寧,其內含成分可提供血氧,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可改善手麻腳麻、耳鳴、眩暈、視力模糊等症狀。


陳育心藥師提醒,曾接受手術放置心臟支架的民眾,建議若要補充銀杏葉萃取物,都應先詢問過醫師或藥師再服用。


天氣温差變化大 慎防心肌梗塞無預警發作


如果心肌梗塞不慎發作且患者意識清醒,應盡可能休息、靜止不動,由旁人盡速送往大醫院急診救治,等待救護車的時間,如果身上有阿斯匹靈可先服用,另外也可先於舌下含硝酸甘油片。若病患已昏倒,旁人可於周邊尋找是否有自動體外電擊器(AED),按照機器指示操作,搶救生命。


呂振升醫師提醒,近日天氣溫差變化大,容易引起血壓升高、血管收縮,出外應注意保暖,定期量測血壓並做記錄,飲食少油、少鹽和少糖,作息保持規律、養成運動習慣。平時可補充銀杏等保健食品,促進末梢血液循環,有助帶動整體的循環作用。40歲以後應定期健檢,若有家族史,可做心電圖檢查,提早發現問題並治療,做好預防措施。


更多NOW健康報導
▸攝護腺肥大若嚴重恐因此長期插尿管 醫曝1治療解危機
▸季節交替皮膚病大爆發! 中醫:體內排濕代謝異常惹禍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

NOW健康 心肌梗塞 溫差

最新消息

只關注BMI指數還不夠!從腰圍看內臟脂肪 別成泡芙人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2-12-18 22:00:00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身高157公分、56公斤,從外表看來,32歲陳小姐屬於中等體態,日前拿到健診報告,卻是紅通通,腰圍85公分,超過女性標準值80公分,而體脂肪竟高達45.6%,等於身體組成中,脂肪快占一半,成為名符其實的「泡芙人」。

24小時最熱


常運動卻消不了小腹? 恐是內臟脂肪多


許多民眾體型不算胖,四肢瘦瘦,但腰圍過粗,有顆沉重小腹,即使經常走路、運動,無法擺脫腹部的肉團,仍是個大肚男、小腹婆,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醒,此時要特別注意,可能非單純外表肥胖問題,而是要當心內臟脂肪過多!


潘富子指出,民眾對於健康體態大多會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作為評估方式,卻輕忽了腰圍管理。現代人飲食西化、養成不良生活習慣,腰圍超標是常見的健康問題。但要注意的是,靠BMI指數是無法完全反應內臟脂肪堆積的程度,儘管BMI指數看起來還好,但也可能脂肪纏身。


內臟脂肪超標 慢性病風險將增


潘富子透露,內臟脂肪最容易觀察的症狀就是腰圍大小,內臟脂肪過多會導致腹部肥胖,腰圍也會跟著增加,當內臟脂肪活性大,會釋出游離脂肪酸,導致胰島素阻抗,就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和其他各種代謝性疾病的機會。衛福部曾指出根據已有研究調查,當內臟脂肪過多,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第2型糖尿病之風險分別是一般民眾的1.44及1.56倍。


潘富子提到,若民眾腰圍超過標準尺寸(男性標準腰圍應<90cm,約35吋、女性標準腰圍應<80cm,約31吋),同時可能有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


如何減少內臟脂肪?民眾應該養成均衡飲食習慣,盡量少吃油炸食物、高糖份食物,也不要喝酒,另潘富子叮嚀大家,如果飲食習慣不變,運動量再大,內臟脂肪還是可能降不了。


更多NOW健康報導
▸兒童愛喝1飲料、營養不均、不運動 釀成肥胖還連累腎
▸健保快易通APP新增功能可查個人就醫明細 費用更透明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

NOW健康 BMI 泡芙人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