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輕型乳癌40年增4倍 雌激素竟成女性殺手的元兇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3-12-11 19:30:00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國內醫界研究發現,台灣從1979年以來的這40年,50歲以下婦女罹患乳癌,快速增加4倍。除了因為生活環境充滿雌激素,攝取過多油脂食物,體脂肪上升,雌激素代謝變差,基因變異造成乳房脂肪過度堆積也是原因。

24小時最熱


雌激素影響 年輕型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都在增加


台大癌醫中心腫瘤內科部主任林季宏對年輕型乳癌進行多年研究,他提醒女性停經之前,少吃油炸、高油脂食物,停經之後,飲食不能過量,多吃蔬菜、多做運動,避免肥胖,BMI不要超過23,就能遠離乳癌威脅。


乳癌防治基金會在12月3日舉辦病友會活動,獲得「乳癌傑出研究獎」的林季宏在演講中分析,東西方乳癌型態並不一樣,過去醫界認同的西方治療理論,並不能套用在台灣女性。


▲台大癌醫中心林季宏主任(右2)獲頒「乳癌傑出研究獎」。(圖/乳癌防治基金會提供)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大的癌症,1年超過1萬5000人得到。相較歐美國家,台灣好發年齡約50歲,比西方提早10歲,雌激素受體陽性乳癌的比率也比他們高。


巧的是,與雌激素有關的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也在台灣的年輕婦女當中逐漸增加,顯然雌激素異常成了女性的健康殺手。


林季宏說,環境充斥雌激素,女性容易曝露接觸。50歲以下病人的血液中可以發現全氟烷基物質,這種環境汙染物會干擾人體內的荷爾蒙,也是台灣年輕型乳癌發生的一項風險因子。


▲乳癌專家在台上與病人面對面,回答問題。(圖/乳癌防治基金會提供)


塑化劑增加環境雌激素 引發年輕型乳癌


幾年前的塑化劑事件仍讓人記憶猶新,台灣多年前發展塑化業,全氟烷基物質用來作為表面塗料,包括衣物、紙張護膜、食品包裝材料、炊具等都有其蹤跡,不沾鍋過去使用鐵氟龍塗層,當鐵氟龍結構破壞,也可能釋放全氟烷基物質。


除了外在環境有雌激素,林季宏說,這40年來,病人體內的雌激素也在增加。研究顯示,以往亞洲人的血中雌激素濃度是西方的70%,現在則沒有差別,推測與飲食習慣有關。


他表示,綜觀全球,脂肪攝取量與乳癌發生率成正比。開發程度愈高的國家,肉類消費量都會持續增加,台灣就是如此,2022年每人平均吃下88公斤的肉,創歷史新高,首次超越穀類消費量。


▲乳癌防治基金會由台大教授張金堅和太太蔡愛真創辦,服務許多乳癌病人。(圖/乳癌防治基金會提供)


食肉量創新高 體內雌激素增加


「脂肪攝取過量,會增加體內雌激素濃度,脂肪組織發炎的機率也會變高,」林季宏提醒。


他認為,包括台灣在內的東亞人長期居住在地少人稠的地方,與西方相比,長期都是吃不飽,直到最近5、60年才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


東亞人種在演化過程中,對脂肪或是雌激素的代謝能力比較差,一旦脂肪攝取太多,便容易生病。


過去30年來,女性體內雌激素濃度急速上升,又發生代謝不良,產生致突變性代謝物,就會結合DNA,產生突變,而年輕病人的血液就有這種高濃度的「雌激素、DNA結合物」。


基因變異 乳房脂肪過度堆積


此外,基因變異,造成乳房脂肪過度堆積也是另一項致病原因。林季宏發現,台灣有許多乳癌病人出現乳房脂肪發炎,推測是脂肪代謝異常引起,可能引發乳癌。


由於年輕型乳癌病人正值生育年齡,要照顧家庭,還得顧及事業,一旦倒下,若要支付自費藥物,為家人帶來沈重經濟負擔。林季宏建議,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他也提醒停經後女性飲食不宜過量,避免肥胖。


乳癌防治基金會成立迄今27年,今年是第21次舉辦年度大型病友會活動,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是國內乳癌權威,他呼籲女性早生、多生子女、多運動,有助降低乳癌風險。(文章授權/Dr.131醫生醫)(點看下方了解更多)


文字編輯:連慧婷
核稿編輯:陳珍妮


# 首圖來源/ingimage


更多NOW健康報導
▸植牙能用多久?牙醫師揭真相 口腔環境沒顧好恐白花錢
▸攝護腺肥大手術怕陽痿、射不出? 泌尿科醫師提新選擇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

NOW健康 健康 癌症 乳癌

最新消息

氣溫驟降威脅心血管健康 末梢血循不良慎防腦中風上身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3-12-12 19:30:00

【NOW健康 陳木森/台中報導】時序入冬,早晚溫差變化大不僅病毒容易入侵,氣溫驟降也會造成血管快速收縮,導致血壓上升;輕則增加末梢肢體血液灌流不足、出現手腳發麻;嚴重恐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腦中風急性發作。

24小時最熱


氣溫驟降血管易收縮 醫曝誘發心血管疾病常見因子


台中市瑞比診所蔡永隆醫師表示,秋冬季節天氣心血管患者明顯增多,當氣溫下降血管收縮,血管管徑變小,容易導致血壓上升,倘若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狀態,血管壁就會變得比較脆弱、失去彈性,甚至容易阻塞或破裂造成中風。


常見心臟病與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例如因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三高以及代謝症候群、肥胖或過重、缺乏運動及吸菸等,而生活作息不良也會影響到自律神經和血壓,經年累月便會對血管健康造成潛在性的傷害。


蔡永隆醫師進一步說明,血管變化最常見高血壓的傷害,長期高血壓可能對血管壁造成傷害、產生修補因子,進而出現粥狀硬化,其他如攝取過多糖分、脂肪等,就容易造成血管壁斑塊堆積,導致血管壁愈來愈小。


另外,現代人時常熬夜、飲食高油、糖、鹽,也使得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年齡下降;如果過於肥胖,會因為眾多內分泌系統的混亂,影響血壓的調控機制而造成高血壓,同時肥胖也會讓胰島素的感受力較差,誘發成糖尿病,進而增加心血管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與血循不良有關 銀杏葉萃取物助改善


蔡永隆醫師指出,心血管疾病發作,主要與血液循環不良有關,當血管開始產生慢性變化、血管壁增厚或血管脆化,血管壁管徑就會變狹窄,血液因而無法順暢流通。一旦加上氣溫驟降、溫差變化大的因素,末梢循環就會變差,出現手麻腳麻症狀,其他大條血管也會連帶受到影響。


為避免末梢血液循環變差,民眾常會購買打通血路的產品加以補充,但市面上相類似的產品琳瑯滿目,該如何挑選?台中市艾立藥局藥師黃凱暄表示,若想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發生率,可補充魚油、納豆紅麴、銀杏葉萃取物等。


黃凱暄藥師說明,魚油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能避免血管發炎、調節血脂;納豆紅麴則因紅麴具Monacolin K成分,可降低膽固醇;銀杏葉被國際認證是最具醫療價值的部位,具有抗發炎、抗氧化,能夠清除身體有害的自由基,改善末梢循環,民眾購買時,應看清楚成分標示,選擇天然銀杏葉製品如循利寧,其成分安全性、萃取技術較有保障。


▲黃凱暄藥師說明,銀杏葉被國際認證是最具醫療價值的部位,具有抗發炎、抗氧化,能夠清除身體有害的自由基,改善末梢循環。(圖/黃凱暄藥師提供)


6旬糖尿病友服用銀杏葉萃取物 改善末梢血循不良


黃凱暄藥師分享曾遇1名60歲患者,本身有三高,且長期領糖尿病慢性處方箋,近來發現足部側邊靠近腳底位置潰瘍,由於糖尿病患者傷口較不易癒合,因此潰瘍情況持續2個月。為改善傷口情況,於是建議患者可以服用銀杏葉萃取物,改善末梢血液循環,讓細胞組織接收到養分;並補充左旋麩醯胺酸以促進傷口修復,約1個多月後,潰瘍漸漸癒合,長出新的肉芽。傷口康復後,患者則聽從藥師建議,停用左旋麩醯胺酸,持續攝取銀杏葉萃取物,改善血液循環問題。


黃凱暄藥師解釋,銀杏葉萃取物含有類黃酮配醣體及銀杏內酯,類黃酮配醣體可清除自由基,達到抗氧化作用,降低神經細胞的受損;銀杏內酯則具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改善末梢血液循環外,能提供組織細胞充足的血氧與能量,幫助其正常的運作。除了改善傷口癒合,對於該患者慢性病控制上,也能達到保健效果。


一旦發生胸悶、胸痛症狀 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治療


「一旦發生胸悶、胸痛的症狀,就表示傷害正在進行中。」蔡永隆醫師強調,應盡速就醫檢查。心血管部分會運用心電圖,抽血檢驗以及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或是較侵入式的心導管詳細檢查;手腳四肢的血管可利用都卜勒超音波檢測血液流速,或是較侵入性的動脈血管攝影檢查,以確認病因、及時治療。臨床上也會遇到有些人心血管已大部分阻塞,血液有時要通不通,胸悶胸痛後休息一會兒又恢復,都需特別提高警覺。


不少人長期高血壓,但因沒有頭痛、頭暈症狀,就自認為不需吃藥控制血壓,等到症狀發生往往措手不及。蔡永隆醫師建議,日常應定期量測血壓,若發生異常血壓,多測量幾次,並開始記錄數值2週並與醫師討論。若血壓有偏高現象,先透過調整飲食(遠離高油脂、高糖和高鹽等食物)、作息、運動或減重來嘗試改善,如果效果不佳,應該及早考慮藥物介入,以期穩定血壓狀態進而保護好全身大大小小的血管。


最後,黃凱暄藥師提醒三高風險的民眾,平常除了保持規律運動、飲食均衡營養,更重要的是切勿任意停藥,如有個別需求,也可以適當補充保健品,強健身體,避免疾病上門。


# 首圖來源/蔡永隆醫師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冬季皮膚乾癢老年人首當其衝 中醫指導正確養護及食療
▸次世代基因定序健保給付1人1次怎麼用? 專家齊聚解析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

NOW健康 健康 腦中風 心血管健康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