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卵巢癌年輕化 預先「凍卵」留好孕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7-31 09:25:08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指出,109年10大癌症死亡率排名中,女性的乳癌和卵巢癌雙雙上榜,這些癌症患者經過相關治療後,可能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的卵巢功能損傷,甚至影響到生育能力,其中不乏30歲左右正值生育年齡的女性,而有越來越多癌友透過「凍卵」來確保日後生育力。

24小時最熱


罹癌後不斷失去 生育力卻可自己掌握


1名36歲吳小姐,在前年發現乳癌,醫師建議馬上進行切除手術,並在術後進行化療,好心的護理師私下提醒她先凍卵。吳小姐覺得自從罹癌後,自己一直在失去,手術失去乳房,化療會失去頭髮,不知道後面會再失去什麼,但凍卵可以留下現在健康的卵子,之後用不用得到是另外一回事,至少以後不會後悔,也是自己唯一可以把握住的事!


於是她上網搜尋找到新竹送子鳥生殖中心,醫師替她規劃隨機開始卵巢刺激療程(Random-start Ovarian Stimulation),才知道凍卵原來可以不必配合月經週期就開始,整個過程只有開始時打了1針長效型排卵針,後續再追加2至3針短效型排卵針,且每天服用治療乳癌的口服藥物,讓她不用擔心針劑對病情的影響。最後總共取到47顆卵子,取卵後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吳小姐說:「取完卵後,後續化療治療好像更安心了,因為我不用再擔心失去卵子及生育力!」


▲乳癌患者最佳凍卵時機圖。(圖/送子鳥11生殖中心提供


凍卵技術 為癌友日後生育做準備


送子鳥11生殖中心李日升醫師指出,由於化療使用的部分藥物會導致荷爾蒙失調,造成短暫或永久性的停經,或是無法排卵,而某些癌症如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淋巴癌等,會造成卵巢功能受損而影響生育能力。所幸,現在的凍卵技術發達,癌友在放化療之前先凍卵,不僅不會影響癌症治療的進度,更能讓癌友為日後生育計劃預做準備。


化療前先凍卵 12天順利完成


李日升醫師曾收治1名33歲的女性上班族,接受乳癌手術後,因為後續可能需要再做化療。於是術後她很快地到台北送子鳥11生殖中心諮詢凍卵,初診到院時是月經第三天,抽血檢測AMH數值為9.22,便決定直接開始療程。


李日升醫師選用「無超」療程(不須照超音波),搭配長效排卵針免除天天打針的辛苦;中間一次回診追蹤雌激素,再安排4針短效排卵針,月經第14天時取卵,最後順利冷凍30顆卵子,術後也沒有卵巢過度刺激的副作用。


卵巢功能不可逆 女性應定期追蹤AMH


李日升醫師強調,凍卵療程都是個人化設計,取卵順利與否和病患的卵子庫存量有相當大的關係,因此建議即使沒有罹患癌症的女性,仍應定期至專業的生殖中心抽血檢查AMH,將其列為每年健康檢查的項目。因為AMH的高低會影響日後停經的時間,且卵巢功能衰退不可逆,只能靠正常作息、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減緩卵子庫存量下滑的速度,若檢查發現AMH值偏低,也能及早為自己未來的生育計劃預先做好準備。


更多NOW健康報導
▸年輕甲狀腺癌電療前 四少療程順利凍卵16顆
▸33歲乳癌化療前一個月 四少療程順利凍卵30顆

NOW健康 乳癌 卵巢癌

最新消息

疫情爆發緊張到快無法呼吸 改善預期性焦慮別不敢就醫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7-31 20:50:00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因擔心染疫,40歲高血壓王姓患者日前至某大型醫院回診時,穿戴全套防護措施,持健保卡,正排隊等候入院時,突然嚴重心悸、腳抖、胸悶,自覺快要無法呼吸,家人擬就近陪同至急診,他卻大喊「那裡風險更高」,只好搭計程車,儘速返家。

24小時最熱


經家人勸說後,王先生至精神科門診就醫,經評估為「預期性焦慮症狀」,經過3個月藥物及心理治療後,大幅改善症狀,不再畏懼至大醫院就醫,規律回診,服用高血壓藥物。


預期性焦慮症與公共安全有關 有這些症狀要注意


精神科開業醫師楊聰財表示,預期性焦慮症狀屬於廣泛性焦慮症的一種,患者因為擔心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幸事件,而心生畏懼,胡思亂想,無法控制悲觀意念,進而出現坐立不安、呼吸急促、肌肉緊繃、心悸、四肢顫抖等預期性焦慮症狀。


楊聰財醫師表示,今年5月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不少醫院淪陷,發生院內感染,有些人寧願繞遠路,也不願經過醫院。即使罹病也強忍著不敢就醫,部分民眾過度擔心感染而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精神科門診相關就醫患者比平常多上2成。預期性焦慮症常與重大時事、公安事件連結在一起,例如,太魯閣號出軌,死傷慘重,或是之前華航空難,部分民眾因此不敢搭車、搭機,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而就醫。


失眠民眾為典型預期性焦慮症患者,越擔心睡不著,就越難以入眠,進而產生焦慮,有人一看到床,就聯想到失眠,出現預期性焦慮症狀,當然又整晚失眠,形成惡性循環。


3身3式維持身心平衡 改善預期性焦慮症狀


如何改善預期性焦慮症狀?楊聰財醫師提出「3身3式」技巧,3身為起身、淨身、養身。「起身」就是迅速離開焦慮環境,透過洗手、沖臉或是冥想3個動作,將焦慮的情緒轉移到身體,達到緩和情緒效果;「淨身」為透過腹式呼吸、寫心情日記,或是打掃雜亂環境,讓心理獲得平靜效果;而「養身」則是掌握能吃、能睡、能動原則,讓身心維持平衡和健康。


如果預期性焦慮症狀持續惡化,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專業精神科醫師協助,透過受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來減輕不適症狀。另建議患者家屬親友應有同理心,給予支持,陪同患者參與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東奧舉重金牌郭婞淳貼藍色肌貼 肌內效貼布好用在這裡
▸居家3C用眼超過10小時是你嗎? 小心成白內障受災戶

COVID-19 NOW健康 疫情 預期性焦慮症狀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