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醫:別輕忽肺部纖維化共病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4-10-16 15:30:00

【NOW健康 李道奇/台北報導】一名50多歲的男性,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2年,近期出現呼吸喘、咳嗽、疲累等症狀,起初以為這些不適是因為關節炎所引起,儘管使用了類固醇和抗生素治療,但症狀仍未見改善。經過電腦斷層檢查,才發現出現間質性肺炎、肺部嚴重浸潤的情況,所幸發現得早,在透過抗肺纖維化藥物及搭配免疫製劑治療6個月後,症狀已大幅改善,原本出門得帶著製氧機,甚至坐輪椅,現在已經能夠自由活動,也順利重返工作崗位。

24小時最熱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傷關節! 尤以心肺共病最常見


台北榮總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發炎且進行關節破壞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會錯誤攻擊自己的身體組織,尤其在關節的滑膜處,因而造成關節腫痛、僵硬,如果沒有好好治療,還可能導致關節變形、無法生活自理;除了關節受損之外,全身器官包括眼睛、神經、心臟、腎臟、肺臟等,都有可能遭受攻擊。


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中約有20%至30%的會出現間質性肺炎,其中有10%至20%的病友甚至肺部比關節更早出現症狀,而間質性肺炎也是肺部病變最常見的形式。肺臟一旦受損,進一步降低肺活量、妨礙肺部的正常功能,並造成呼吸困難甚至危害到生命安全;許多研究也發現,間質性肺炎若未及早發現並適當治療,其死亡率會是一般類風濕性關節炎的3.3倍,5年存活率比許多癌症更低。


僅7%現「喘、咳、累」3大警訊 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安排肺功能檢測


陳明翰主任提醒,「喘、咳、累」是肺纖維化的3大警訊,所謂喘是連坐著或是走去廁所的距離都會喘,且會有持續的乾咳,加上肺部逐漸纖維化後,氣體交換能力變差,導致慢性低血氧,整個人會顯得非常疲累,甚至有手指發鉗(顏色變成黑黑紫紫的)的現象。當喘、咳、累這3大症狀同時出現,可能已經是間質性肺炎晚期的表現,絕對不可輕忽。


「但卻僅有7.7%至8%的人在早期出現症狀」陳明翰主任建議,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應每3至6個月定期做肺功能檢測,透過吹氣能力、氣體交換能力等評估肺部功能的變化,若有任何異常,可再進一步透過胸部X光及電腦斷層影像,來診斷肺部狀況。陳明翰主任也分析,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以女性病友居多,但產生間質性肺炎的情況卻較常出現在50至60歲的男性病友身上,而且隨著年紀與病齡時間增加,嚴重度亦隨之增加。因此,他特別提醒一些高風險族群,例如年紀大、男性、以前抽過菸,或是長期疾病控制不佳者,若尚未做過肺功能檢測,應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並盡快安排第1次肺功能檢測。


▲陳明翰主任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高風險族群,若尚未做過肺功能檢測,應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盡快安排第1次肺功能檢測。(圖/NOW健康攝影組)


間質性肺炎治療 抗纖維化、抗發炎藥物助延緩肺部惡化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是一場長期抗戰,病友應找到信任的醫師,遵照醫囑治療並定期追蹤,才能及時調整治療計畫。目前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肺纖維化治療有兩大方向,首先是延緩肺纖維化,現已有健保給付的抗肺纖維化藥物,能趨緩肺部惡化狀況,越早開始治療、預後越好;其次,則是抗發炎,透過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等藥物,來控制發炎反應,降低免疫系統對肺部的破壞。


最後,陳明翰主任強調,若是早期發現,屬於發炎浸潤的狀況,尚有機會恢復原先的肺部功能,但若已進展到肺纖維化,肺功能進步便有限。因此呼籲病友一定要留意「喘、咳、累」3大症狀,高風險族群更應提高病識感及自覺,建立定期檢測肺功能的觀念,方有機會防守肺纖維化的發生,肺纖維化雖然不可逆,但可以透過藥物、生活形態的調整來延緩病程,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治療,以阻止肺功能持續惡化,提升生活品質。


# 首圖攝影/NOW健康攝影組


更多NOW健康報導
▸「秋燥」成減重大敵?中醫破除飲食5迷思 不復胖有3招
▸國人10大癌症死因肺癌居首 中醫合併常規治療拚存活期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健康安妞 Podcast

NOW健康 健康 類風濕性關節炎

最新消息

下背痛影響全球逾6億人口 世界脊椎日籲重視脊椎健康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4-10-16 19:30:00

【NOW健康 翁靖祐/宜蘭報導】脊椎手術一不小心會全身癱瘓?儘管現今醫療資訊、技術發達已普及,坊間還是有不少對脊椎手術的誤解。10 月 16 日是世界脊椎日,旨在提高全民對脊椎疾病的認識,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外科許詠鈞醫師鼓勵病人透過求診諮詢,克服恐懼、正視脊椎病痛,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24小時最熱


醫師導正傳統錯誤迷思 脊椎手術並不會導致癱瘓


據統計,2020 年下背痛已影響了全球 6.19 億人,預計至2050 年,因全球人口老化,病例數將增至 8.43 億。因脊椎而引起的下背痛影響勞動力與經濟發展甚鉅,由世界脊骨神經醫學聯盟( World Federation of Chiropractic, WFC)倡議的世界脊椎日,今年以Support Your Spine(支持你的脊椎)為口號,鼓勵全球所有年齡層的人民能夠採取據實證的作法維持脊椎健康、預防脊椎疾病。


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外科許詠鈞醫師則分享,診間曾有一名52歲女性病人左腿無力、坐骨神經痛症狀持續超過半年,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病人的腰椎第四節、第五節和薦椎第一節都有椎間盤突出。


個案的症狀其實透過椎間盤減壓微創手術就能改善,但病人卻對手術非常害怕且排斥,並表示鄰里間都說「脊椎手術會導致終身坐輪椅和全身癱瘓。」許詠鈞醫師解釋,隨醫療技術進展,脊椎手術也能以微創方式進行。利用微小的切口和專業的器械,搭配電腦導航系統,精準定位脊椎病灶,以最小的傷害達到治療效果,術後即可下床活動,甚至隔天便能出院。


病人應補足充分醫療資訊 信任醫療團隊擁抱健康


羅東博愛醫院也為脊椎手術病人導入術中神經監測技術,醫師可即時了解手術過程中是否造成病人神經損傷。意即若系統監測到神經傳導異常,會即時發出警示提醒手術醫師,醫師便能即時調整植入骨材的位置,以避免永久性神經受損的遺憾,大幅提昇手術的安全性。


許詠鈞醫師表示,第1線面對診間病人,在完成診斷後,真正的挑戰常在於如何幫助病人克服內心的恐懼,此時有賴醫療團隊耐心的引導病人,化解對醫療的不確定性和恐懼。他建議病人放下偏見,親身了解正確醫療新知,在診間透過雙向溝通化解自己擔憂;他也鼓勵病人透過病友會等社群,互相支持,彼此一同建立信心,克服對脊椎手術的恐懼,如此醫療團隊也才得以為病人提供適切的治療,以及身心靈的全面醫療照護。


核稿編輯:陳如頤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職棒球員邱辰愛用! 金星射頻電波緩解運動後肌肉疲勞
▸講座報名/眼睛霧花花? 專家解析銀髮族眼睛常見疾病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健康安妞 Podcast

NOW健康 健康 世界脊椎日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