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雷射該怎麼選? 眼科醫師從近視雷射演進完整解析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10-01 06:55:28

【NOW健康 林郁敏/桃園報導】白天看電腦、晚上滑手機是你嗎?隨著3C產品逐漸成為大家生活的日常,近視已是現代人的「文明病」。眼科醫師表示,想擺脫眼鏡、隱眼的困擾,目前的近視雷射手術之中,全準分子屈光雷射手術(Trans-PRK)是安全且快速的方法,術後不易形成乾眼症,對角膜厚度的依賴少,1,300度近視都能雷射,是熱門療程之一。關於近視雷射手術的演進,眼科醫師朱智盟特別整理分析如下:

24小時最熱


【PRK】最早的近視雷射手術:PRK雷射屈光角膜切割術


朱智盟表示,近視雷射手術最早是由1994年引進台灣,稱為「雷射屈光角膜切削術(PRK)」,其原理是用刷子和20%的酒精將角膜前面的表皮層和鮑曼氏層刷掉。但其缺點是雷射速度慢,且有摩擦傷害和酒精的化學傷害,術後傷口深、恢復慢,僅適用600度以下的中低度數。


【LASIK】改良PRK缺點:LASIK雷射角膜層狀重塑術取代PRK


朱智盟說明,後來PRK逐漸被改良過後的雷射角膜層狀重塑術(LASlK)取代。而LASlK手術時須先將角膜瓣掀開來,以板層刀將下面的角質基層雷射削掉,再把角膜瓣蓋回去。


其優點是沒有影響到上皮層且效果穩定,能矯正高達1,000度近視;缺點則是需掀開角膜瓣,因此需有一定的角膜厚度,且術後易有乾眼症。


【Femtosecond wave-front guide LASIK】飛秒前導波導引近視雷射手術:患者可施術的資格門檻變低


2012年出現飛秒前導波導引雷射手術(Femtosecond wave-front guide LASIK),是利用飛秒雷射通過極速紅外雷射產生氣泡爆破的方式,將角膜瓣進行切割,修正度數後,再將角膜瓣蓋回去。優點是恢復速度快,適用眼睛太小而無法做LASIK的患者;缺點是仍需要掀開角膜瓣,仍有加壓眼球以及乾眼症的風險。


【Trans-PRK & SMILE】Trans-PRK全準分子屈光 & SMILE全飛秒:不掀開角膜瓣


然而,朱智盟強調,需要掀開角膜瓣的雷射手術往往會造成患者日後形成乾眼症。2017年和2018年又分別發展出較新的全準分子屈光雷射手術(Trans-PRK)、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手術。


其中,SMILE雖然也不需掀開角膜瓣,卻和大多數雷射手術一樣需要使用加壓環將眼球壓力加到60至70毫米汞柱(比正常高3倍)才能做角膜切割,加上還需要仰賴醫師將把角膜透鏡夾出來,過程中有人為的手術風險。且若沒有夾乾淨,度數就會和預期中不同。再加上機器費用昂貴,價格也反映在消費者身上。此外,SMILE手術只能做1次,無法再修正度數;術中若雷射操作失敗,必需轉換成LASIK角膜瓣,改作LASIK手術。


Trans-PRK全準分子雷射精準定位 1,300度的高度近視也可矯正


而Trans-PRK全準分子,手術時會先以雷射消除上皮層再修正度數,由於上皮層細胞可癒合再生,且沒有掀開角膜瓣的風險,產生乾眼症的機率大幅降低,也無需使用加壓環。


此外,手術過程中,無人為操作風險,由電腦精準定位,雷射能量固定、時間短,過程僅需30至40秒完成1隻眼睛。最高可矯正1,300度的近視度數,只要角膜不會過薄,還能無限次的做近視修正,但需要3到5天的復原時間。


雷射手術至今已發展超過20年,Trans-PRK已經相當安全且簡單,且越年輕的族群恢復越快,曾有18歲的學生在去(2020)年11月中手術後1個月,從近視625、725和散光450、500度恢復到正常度數1.0,術後只需閉眼休息2天、不使用3C產品,便能享受良好視力帶來的便利生活。當然,朱智盟也提醒,最重要的仍是培養正確的用眼習慣,避免近視又再度加深。


▲各式近視雷射手術比較。(圖/NOW健康製作)


更多NOW健康報導
▸腎結石不治療恐走上洗腎人生 內視鏡手術終結深層結石
▸耳鳴眩暈齊發威恐梅尼爾氏症作祟 內耳淋巴水腫是元凶

NOW健康 近視雷射 眼科

最新消息

接種疫苗後竟突發性耳聾? 疫苗副作用中醫緩解別恐慌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10-01 07:25:22

【NOW健康 黃育成/台北報導】目前全台接種Covid-19疫苗覆蓋率已超過5成,不過關於接種後的反應熱議不斷,1名36歲男性於今(2021)年6月注射疫苗後,突然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眩暈等症狀而緊急就醫,被醫師判定為「突發性耳聾」,有民眾擔心注射疫苗會出現相同副作用,收治該名患者的中醫師高資承表示,其發生率極低,且並非不治之症,民眾不必過於恐慌。

24小時最熱


耳中風影響聽力功能 中西醫治療方式各不相同


高資承說明,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屬於耳鼻喉科的急症,如患者在3天之內做聽力檢查,有連續3個頻率的聽力下降超過30分貝,即為神經性聽力損失的耳中風耳中風的發生率在台灣約為10萬分之5至20,發病年齡大多介於40到60歲之間,且多發生於單耳聽力下降,鮮少有雙耳同時發生的情況,部分患者還會出現眩暈、耳朵悶塞感等併發症狀。


目前醫界對於耳中風的致病原因仍沒有定論,僅有10%至15%的耳中風能找出原因,像是病毒感染、外傷或心血管病變所造成,西醫通常以抑制內耳發炎的類固醇藥物治療,搭配血管擴張及血漿擴張劑增進內耳循環,臨床上約3成患者可恢復一定程度的聽力;中醫則多半採傳統針灸合併內服中藥,針對耳朵附近的穴道,如耳門、聽宮、聽會、率谷等穴道進行針刺,但效果因人而異。


山元式新頭針療法改善耳中風 把握黃金期增加改善機率


另有結合中西醫治療原理的「山元式新頭針療法」,是由日本宮崎縣山元敏勝醫師所研發,在世界各地已廣泛使用近半世紀,有別於傳統中醫針灸,「山元式新頭針療法」是在與身體各部位相對應的刺激點上施針。高資承進一步表示,「山元式新頭針療法」對於中風後遺症、急性多發性神經炎、帕金森氏症等,皆有良好改善,據臨床統計顯示,患者在耳中風病發後2周內接受山元式新頭針療法治療,改善機率逾7成6。


前述患者在注射疫苗後出現耳中風、耳鳴及眩暈等症狀,初步經西醫以類固醇治療後仍不見好轉,又透過友人的介紹,轉而接受山元式新頭針療法,高資承指出,在經過2個多月,每周2至3次、共12次的療程,該名患者的聽力已改善,眩暈、耳鳴等症狀也消失,並逐步回復以往的生活品質。


高資承提醒,雖然目前導致耳中風的原因不明,且秋冬時節是發病的高峰期,這段期間須特別留意,至於年輕患者罹病原因則常與作息不正常或生活壓力大有關,一旦出現單側耳朵聽力減退,或是完全聽不到的症狀時,應立即就醫診斷,把握發病2周內的黃金治療期。


更多NOW健康報導
▸腎結石不治療恐走上洗腎人生 內視鏡手術終結深層結石
▸耳鳴眩暈齊發威恐梅尼爾氏症作祟 內耳淋巴水腫是元凶

新冠肺炎 疫苗 NOW健康 副作用 耳聾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