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缺少「鎂」可能導致肥胖?補充天然鎂離子多吃全穀類、堅果種子類、綠色蔬菜

愛健康
By 妞新聞
發布時間:2021-09-27 13:00:00

肥胖是現代人最普遍的文明病之一,且通常伴隨著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的發生。不過,令人驚訝的是,除了熱量控制不當會造成這些疾病之外,鎂元素補充不足,竟也可能間接導致肥胖,甚至有糖尿病風險!近期有一項來自義大利的研究發現,日常中補充足夠的鎂離子,好處多不勝數,不僅可以減緩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症狀,並能改善代謝症候群,同時也可以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24小時最熱

研究:日常攝取足量鎂離子能促進維生素代謝

改善三高、代謝症候群

根據一項來自義大利米蘭大學生物醫學和臨床科學系(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and Clinical Sciences “L. Sacco”, Università di Milano)的Gabriele Piuri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所進行,並發表在《營養學》(Nutrients)期刊的研究顯示,透過在日常飲食中攝取足量的鎂離子,不僅可以幫助減緩三高的症狀,幫助改善代謝症候群,還可以透過調節基因的表達,改善腸道菌相的組成,也能促進人體對維生素B1和維生素D的代謝。

鎂離子缺乏釀身體發炎

引起胰島素阻抗、改變腸道菌相惹肥胖

研究人員集結2009-2019年間的13項關於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與鎂離子補充量的研究,並發現這3種疾病之間有密切關連,且患者體內普遍都缺乏鎂離子。究竟鎂離子在人體扮演什麼角色?為何3種疾病之間息息相關呢?

原來,三者的起因,都是體內的慢性發炎所致。當體內鎂離子缺乏,會造成體內氧化壓力及細胞激素(cytokine)上升,造成身體低度發炎,同時,也會影響細胞對胰島素濃度的敏感度,造成細胞內的鎂離子濃度下降,形成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甚至導致第二型糖尿病。

此外,鎂離子是人體內第二豐富的細胞內陽離子,也是參與人體內數百種酵素反應的輔因子(cofactor),而長期處於體內低度發炎的狀況,也會改變腸道菌相的結構組成,而導致身體肥胖。

全穀類、堅果種子類、豆類及綠色蔬菜等食物

是良好的天然鎂離子來源

日常中有許多原因會造成低鎂血症(Hypomagnaesemia),指血液中的鎂離子含量低於正常值,人體內的血鎂約介於1.7-2.2mg/dL之間,若血鎂低於1.7mg.dL,就稱為低鎂血症。研究人員表示,低鎂血症最常見的原因為從飲食中攝取的鎂不足,而日常飲食中,包括全穀類食物、堅果種子類、豆類以及綠色蔬菜等食物,都是獲取良好的鎂離子來源。

鎂助維生素D合成、活化,缺乏維生素D恐增胰島素阻抗風險

許多肥胖的人及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體內也普遍缺乏維生素D,而鎂是維生素D合成跟活化所必須的離子,維生素D的缺乏,被視為胰島素阻抗、代謝症候群,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潛在風險因子。因此,體內缺乏鎂離子,也會連帶影響到體內具有活性維生素D的濃度,進而影響維生素D在人體發揮的功能。

補充鎂離子助減緩慢性發炎,降低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發生率

最後,研究人員表示,由於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代謝症候群越來越盛行,且許多都是由於鎂離子攝取不足,而造成體內慢性發炎所引起,體內低鎂的狀態,主要都是不健康的飲食所造成。低鎂的體內環境會容易導致身體發炎,且會造成代謝失調。因此,日常中不妨從飲食中補充足夠的鎂離子,能夠有效緩解發炎的狀況,同時減少肥胖、第二型糖尿病,以及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

龍劭華驟逝,糖尿病友「共病」多 篩檢遠離併發冠心病風險!

柚見中秋!柚子助改善便祕、血壓!營養師:糖尿病、腎臟病患小心陷阱

使用胰島素代表症狀加重?注意:5成糖尿病友死於心血管疾病!

妞新聞 肥胖 營養素 糖尿病

最新消息

耳鳴眩暈齊發威恐梅尼爾氏症作祟 內耳淋巴水腫是元凶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9-27 20:00:20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曾感受過頭暈的經驗,而多數症狀為悶悶重重、頭重腳輕的感覺;若暈的程度嚴重到像是眼前事物在旋轉,甚至無法站穩,就稱為「眩暈」。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眩暈來自內耳功能前庭及三半規管異常,較常發作的高風險族群,又以中老年人內耳功能逐漸退化、小孩內耳功能尚未發育完成居多。

24小時最熱


眩暈是一種平衡系統的疾病,多半來自於耳朵、腦部,或因腦部導致的自律神經失調,其中約7成的眩暈是由耳朵引起。耳朵構造可分為外耳、中耳、內耳3部分,其中內耳是由主司聽覺的蝸牛體及掌管平衡的三半規管所構成,內含淋巴液。當頭部轉動時,內耳的淋巴液會隨著不同方向流動,而產生轉動速度及方向的感覺,3個負責平衡的半規管各成90度垂直位置,在身體動作時,恰好可調節平衡所有的動作。


李宏信醫師進一步說明,耳鳴、眩暈之所以會產生,主要是因為內耳淋巴液水腫所造成,若2種症狀同時發作,又稱為「梅尼爾氏症」,這是由19世紀梅尼爾醫師首次解剖切片而發現這個疾病與內耳淋巴水腫有關,後來為紀念梅尼爾醫師的貢獻,而以他名字來命名,其中,知名畫家梵谷也被高度懷疑為梅尼爾氏症患者。然而為什麼會導致眩暈呢?這是因為當內耳淋巴液過多時,只要頭部稍微轉動或晃動,內耳管內的淋巴液與管壁神經產生碰撞,導致淋巴液晃動太快,造成方向感失衡及平衡感覺異常而產生眩暈現象。


至於內耳淋巴為何會水腫?目前醫學上沒有明確答案。如同身體裡累積多餘水分排不出去就會容易產生水腫,推究到鹽分攝取過多導致的結果。李宏信醫師將內耳淋巴水腫比喻為「內耳青光眼」,由於青光眼是因為眼球內壓過高,壓迫眼底神經破壞而失明,嚴重者則需藉由手術讓房水流出,同理,內耳淋巴液分泌過多,也必須將液體排出或預防水腫,才能有效改善眩暈。另一種情況是「耳石脫落症」,發生原因多為頭部遭受撞擊或內耳功能老化導致耳石容易脫落而產生眩暈症,透過確認耳石脫落的方位後再做耳石復位術後可好轉,但須專業的耳石復位術的醫師或耳鼻喉科醫師操作才有保障,故若方向不正確,則可引發更嚴重眩暈症,不可不慎。


通常眩暈發作病程可分為3個時期,若處於急診期,躺在床上無法起身,可以打119掛急診,打止暈針和點滴後即可好轉,但少數返家後可能又再復發。其次為急性期,眼前旋轉、走路搖搖晃晃,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多餘之鹽分和水分,降低內耳壓力。到了最後的慢性期,則症狀發作更為頻繁,有約5成患者在無預警情況的情況突然發生,防不勝防,必須長期服藥3個月或半年,才能達到內耳生理功能的改善,且不易復發的目的。


不少人因為疲倦、忙碌、焦慮、壓力大等因素,眩暈很容易就復發。有些患者本來10年前發作過、5年前發作過,但現在變成時不時就會發作,生活不堪其擾,李宏信醫師指出,這是內耳神經退化造成,和治療耳鳴一樣必須長期服藥治療,治療上會以增加血液循環藥物,促進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暢通,並加強神經滋養與血管擴張,促使內耳神經再生活化,才能降低眩暈復發機率。


眩暈多半來得急、去得也快,多數患者發生當下,躺下休息1、2小時可能就會好轉,但往往日後再復發機率很高。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至少應有耐心服藥3個月,讓內耳功能恢復正常,平時避免頭部轉動太快,搭配心平氣和、控制三高,少碰酒精,生活作息規律化,眩暈自然就會少發作。


更多NOW健康報導
▸腎結石不治療恐走上洗腎人生 內視鏡手術終結深層結石
▸婦人子宮瘜肉與肌瘤阻生育 內視鏡速潔刀除病灶助好孕

NOW健康 眩暈 耳鳴 梅尼爾氏症 內耳 淋巴水腫 健康生活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