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出生vs.死亡人口「死亡交叉」 不孕症補助促催生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9-12 23:43:41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36歲林媽媽為政府擴大試管嬰兒補助後首波受惠者,成功受孕1個多月,她指出,結婚多年遲遲無法受孕,連續5年接受人工生殖療程,均告失敗,可說是心力交瘁。這次接受補助,減輕經濟壓力,「沒想到好孕來得這麼快!」

24小時最熱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明哲表示,國人普遍晚婚晚育,為挽救生育率,政府於今年7月起祭出「催生利多」,最新人工生殖補助方案並無排富限制,且放寬年齡,讓許多不孕症夫妻都能受惠。


國健署公告,台灣每7對夫妻中就有1對不孕,陳明哲指出,依照WHO不孕症標準,以入生育能力臨界點的35歲為基準,雙方小於35歲,沒有避孕措施,進行規律性生活1年以上,仍無法懷孕,即算不孕;如為35歲以上的男女,進行規律且沒有避孕措施的性生活半年,仍沒有懷孕,就是不孕。


一般來說,女性如果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發炎病史、生殖系統先天疾病、性功能障礙等,都可能導致不孕,建議婦科門診接受檢查,把握懷孕黃金期。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指出,晚婚晚生已成趨勢,行政院性平會統計2020年平均第1胎產婦年齡為31歲,當生育第1胎的時間往後延,就很難催生第2胎。


女性生育能力於30歲後開明顯下降,過了35歲後自然受孕機率則急遽下滑,即便人工生殖,懷孕與活產率也會於34歲開始走下坡,若計畫想生第2胎,產婦頭胎生產年齡如已31歲,則剩不下3年黃金時間。


國健署六月發佈最新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從年齡來看,平均小於35歲進行2.1次人工生殖會成功;35至37歲需2.5次才會成功;38歲至40歲則3.3次;到了41歲以上,機率更低,5次以上才會順利做人。


由於國人晚婚晚孕,以致出生率持續探底,2020年台灣出生與死亡人口數出現「死亡交叉」,新生兒人數居然少於死亡人數,受到疫情影響,婦產科醫學會預估,今年新生兒人數將再創歷史之紀錄,恐不到15萬人。


衛福部「體外受精人工生殖技術補助方案」共核准93間人工生殖機構,台灣生殖醫學會與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攜手打造「好孕地圖」,透過手機就能找到鄰近院所。


陳明哲呼籲,夫妻如有不孕問題,應積極接受治療,如為不孕症且符合工生殖的條件,越早進行人工生殖,則成功率越高,且越有機會用滿政府提供的補助上限次數。


▲國民健康署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方案。(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圖/NOW健康製作)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內耳淋巴水腫易致眩暈 梅尼爾氏症復發壓力恐成導火線

NOW健康 國民健康署 死亡交叉 不孕症

最新消息

素食外食者怎麼吃最健康?謹記4大飲食重點:「纖維吃太多」恐缺鐵,每天至少空出一餐吃「全穀物」!

愛健康
Bella儂儂
發布時間:2021-09-13 00:05:00

台灣的素食者在 2020 年來到總人口的 13% ,是世界排名第二;加上外食發達,台北市還被 CNN 排進了全球「十大素食友善城市」。素食成為一種趨勢,許多「潛在素食者」一周會有一兩天吃全素,為了健康或為了地球。不過匆忙的外食族們,你們吃的素真有比較健康嗎?中了以下這些地雷,吃素也會吃壞身體!

24小時最熱

延伸閱讀:吃素比較健康嗎?素食者容易缺乏「6大營養素」,「Omega-3 脂肪酸」考慮素食性魚油,女性缺鐵「維生素C」補充要注意!

1. 台灣人「鈉」超標近兩倍──別再落入外食陷阱

source:Weiwei@Unsplash

如遍地開花的素食自助餐,為了讓菜色更豐富,通常有非常多的加工素食品能選擇。別以為只要素就很健康,這些素肉以黃豆、蒟蒻、穀類等加工製成,為了讓味道更好,加工素食往往調味過多、鈉含量過高,就算是葷食者也該對這些食品忌點口。國民健康署建議,鈉的攝取量一天不宜超過 2400 毫克──沒概念嗎?根據國建署資料顯示,台灣 19 至 30 歲的男、女性,每日鈉總攝取量分別是 4599 毫克及 4096 毫克!這就是外食的最大地雷之一,多油又多鹽,踩了就成為心血管疾病與腎臟病的潛在患者。

延伸閱讀:吃素比較健康?每天吃菇類、深色蔬菜很重要,碰這5大地雷飲食反而讓你瘦不了!

2. 狂吃綠色蔬菜,恐怕不均衡

source:Soo Ann Woon@Unsplash

很多健康觀念都告訴我們要「大量吃菜」,但吃得太多也不是好事。若長時間攝取過多的纖維,會阻礙身體重要礦物質的吸收率,變成缺鐵或缺鈣;蔬果也是容易有飽足感的食物,只顧著吃菜,飽了吃不下其他食物就等於少了其他的營養素來源的攝取。外食時擁有越多選擇權越好,餐盒內的顏色要豐富,均衡且適量,我們畢竟不是斑馬或無尾熊啊!

延伸閱讀:蔬菜保存掌握6大訣竅!蘿蔔葉子留著就完了,最難處理的香菜需要你特別照顧!

3. 每餐都要吃夠蛋白質!

source:Polina Tankilevitch@Pexels

蛋白質是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的營養素、人體最必要的營養素之一,缺乏蛋白質恐造成吃不飽、精神不濟、傷口恢復慢、肌少症甚至頭髮稀疏等情況。葷食者的便當都有雞腿、排骨,不太可能少蛋白質,素食者就要注意了,這時「豆類」會是最好的攝取來源(還能順便補鈣)。根據國建署的飲食指南建議,豆類是優於魚、肉、蛋類的蛋白質來源;每「1 份」蛋白質來源,約是傳統豆腐 3 格(80公克)或小方豆干 1 又 1/4 片(40公克),等於帶皮雞胸肉(30公克)或魚(35公克)。各位可以上「中研營養資訊網」,輸入身高體重等數值,算出自己每天要攝取幾份的蛋白質。

延伸閱讀:素食者如何補充蛋白質?7種高蛋白植物你應該知道!毛豆與雞蛋幾乎相當,蔬菜選「這個」含量最高!

4. 除了白飯,還有其他選擇嗎?

source:Foodie Flavours@Unsplash

這也是葷食外食者要注意的,提供全穀物作為澱粉來源的店家比較少,大多還是白飯、白麵條、白麵包。這些精緻過的澱粉,加工後已大幅減少了營養,且容易被身體快速消化,更容易肚子餓。非加工的地瓜、糙米、燕麥、全穀麵包會是較好的澱粉來源;國建署的《素食飲食指南手冊》建議全榖雜糧類每天要有 1/3 屬於未精製,所以若午餐外食已經吃過白飯或麵,晚餐就請將主食換成上述提到的「好澱粉」。

延伸閱讀:要瘦身先認識澱粉!4 個方式「正確吃」對的澱粉 ,中午前、運動完吃最好!

Bella儂儂 素食者 全穀物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