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掉超過100根頭髮正常? 這些藥物恐引來落髮危機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9-07 09:55:59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常聽到化療藥物會掉髮,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服用其他藥物,也會造成落髮危機。那怎麼樣才算是落、禿髮?哪些藥物會牽動你的髮?

24小時最熱


頭髮掉多少 算是落、禿髮?


健康人平均有10萬根頭髮,每個月長1公分,每1株毛囊都會經歷生長期、退化期和休止期,然後掉落,重新再長1株,又進入生長期。頭皮毛囊的生長會經過3個階段:


▸生長期:占九成時間,持續約2至6年,由它決定頭髮長短。
▸退化期:少於10%,約2至3周。
▸休止期:約5%至10%,持續2至3個月,頭髮在此時脫落,再啟動新的頭髮生長循環。


如此周而復始,換算起來,健康成人每天會掉50至100根頭髮,算是正常範圍。


常見的落髮 可分3大型態


▸雄性禿:通常有家族史,男性常見M型禿,從兩側額角及前額開始稀疏;女性則以頭頂為中心開始禿,往外擴散。可使用藥物治療防止毛囊進一步萎縮,如局部塗抹minoxidil以及口服finasteride或dutasteride。


▸圓形禿:突然出現的圓形塊狀掉髮,俗稱「鬼剃頭」,有體毛的部位都可能發生,以頭皮為主。與自體免疫失調或壓力有關。多數人1年內恢復,不須治療,藥物治療則可能考慮使用類固醇。


▸休止期落髮:1撮頭髮塞住淋浴排水孔或卡在梳子上,小心可能是身心壓力引起!例如懷孕、快速減重、重大手術等。通常重大事件發生3到5個月後,出現廣泛性無特定區塊的落髮。發生這類落髮時,可以試圖回想前幾個月是否有壓力源?並建議就醫,尋求正確診斷及專業協助。待調整生活作息後,2~6個月後會慢慢恢復。


使用這些藥物 可能引起的落髮危機


藥物引起的落髮通常停藥一段時間就可以恢復,分為生長期和休止期落髮,或兩者皆有。根據藥物種類、劑量和病人感受性,程度不一。


▸生長期落髮:通常是快速彌漫性落髮。最常見是癌症化療藥物引起,例如:小紅莓(doxorubicin)、紫杉醇(taxane類)等藥物,通常開始治療後4~6周發生。療程結束後3~6個月,毛髮大多會重新長出來。此外,巴金森藥物levodopa、退奶藥bromocriptine,以及重金屬(鉍、砷和金)中毒也屬於此類的落髮。由於化學物質破壞毛囊的有絲分裂或代謝作用,使頭髮脆弱斷裂。


▸休止期落髮:大多數藥物引起的落髮,發生在治療3個月後,有可能是毛囊縮短生長期,提前進入休止期,致使大量頭髮脫落,如干擾素(INF-α)、抗凝血劑、抗癫癎藥、抗甲狀腺藥物、降血壓藥β阻斷劑等。停藥後,通常會慢慢恢復。倘若毛囊壞死,有時也可能發生永久性禿髮。


除以上藥品,藥害救濟基金會檢索文獻資料,整理其他可能引起落髮的藥物,包括消炎止痛藥、抗痛風藥、抗生素類、降血脂藥、降血壓藥等,詳見表格。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可能引起禿髮或落髮的原因很多,發現有異常掉髮,應諮詢專業醫師。懷疑是藥物引起落髮,勿自行停藥或增減劑量,避免影響疾病治療效果,應諮詢原處方醫師,是否可以改換其他替代藥品或停藥。現正進行癌症化療的病友,切勿因害怕落髮延誤治療時機,建議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


▲引起落髮的藥物。(圖/藥害救濟基金會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耳鳴與糖尿病有關? 每10名耳鳴患者就有1人是糖尿病

NOW健康 落髮 禿頭

最新消息

男女罹癌種類有差別 日本醫生提醒不同年齡層檢查重點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9-08 06:45:00

【NOW健康 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衛福部國健署統計數據,2018年每4分31秒就有人罹患癌症,大腸癌罹患率最高,但癌症並非急性疾病,與其說「罹患」不如說「發現」,當癌細胞出現到引發症狀,恐怕都已經有數年之久,所以年紀越大發現癌症機會越高,年輕時維持健康生活形態,年紀漸長開始要有規律癌症檢查。

24小時最熱


癌症風險男女有別 「精準」檢查非常重要


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檢診研究部部長中山富雄表示,癌症檢查項目會根據年齡與部位決定,經由詳細資料分析,檢查容易發現的癌症,或不同年齡層也會有個別容易出現癌症,例如工作族群,男性發生癌症機會壓倒性比女性高,年過50歲後胃、肺、大腸檢查,最好定期接受檢查。


20多歲子宮頸癌就可開始 家長心理支持很重要


中山富雄提醒,女性癌症在不同年紀也會有風險區別,20多歲女性子宮頸癌危險開始增加,雖然年輕女性能有抵抗能力,但與未來生產有非常大關係,最好能規律接受檢查,年輕族群對檢查重要性,可能不是太了解,父母能夠積極給予20多歲女性支持,這對於提高接受檢查的意願,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


50歲後不論男女性 胃癌、肺癌、大腸癌都要小心


中山富雄也說,子宮頸癌風險有可能隨著年紀下降,當女性步入40歲開始,乳癌風險就會開始上升,50多歲就會跟男性差不多,在胃癌、肺癌、大腸癌發生機會逐漸提高;大概可以說,女性在20至30多歲開始,接受子宮頸檢查,40歲開始加入乳癌篩檢,50歲開始定期檢查胃、肺、大腸等。


健康生活降低癌細胞出線機會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中山富雄認為,生活健康維持也非常重要,不要吸菸與過度飲酒,適度舒緩壓力,如果發現免疫力下降,就一定要改善生活習慣,癌細胞出現開始到成長到腫瘤,體積大到可以發現,很可能超過10年以上,當身體內有癌細胞出現,等到年紀到50歲開始,才開始有防癌相關應對措施,可能會太遲。


台灣4癌公費篩檢善加利用 特定風險應加強


台灣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醫師季框華表示,發生癌症與腫瘤,家族史、遺傳、性別、年紀、生活習慣等,很多因素都有關,如果能早期發現,治療方式能夠有較多選擇,效果也會比較好,台灣衛福部國健署有提供4癌篩檢,符合資格民眾,可以定期檢查讓癌症可以在早期發現。


自費癌症篩檢費用雖較高 生活花費可定期規劃調整


季框華強調,如果是非政府補助癌症篩檢,可以根據自身狀況評估風險,例如家族史與生活習慣等,雖然自費檢查會有相當花費,可以當作整年度對健康的重要投資,平時生活中能夠定期規劃一部份預算,1年能夠有1次檢查,例如全身正子攝影,可以藉由圖像確認是否有腫瘤出現,有助於早期發現與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新冠肺炎後遺症比想像更嚴重 近7成5患者受PESE之苦

NOW健康 男女罹癌 日本醫生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