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別忽略眼睛的健康,尤其是緊盯3C用眼過度,加上整天不正確佩戴口罩情況下,都可能使眼睛乾澀,出現乾眼症問題。眼科醫師提醒,四大高風險族群要注意四大常見症狀,才能遠離乾眼症風險。
24小時最熱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眼科鄭惠川主任指出,乾眼症成因複雜,年齡、環境、疾病史都是危險因素,可歸納出乾眼症四大高風險族群,包括:3C產品重度使用者、65歲以上長者、停經後女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此外,長時間不正確佩戴口罩、長期配戴隱形眼鏡、雷射術後患者短期也較一般人容易引起乾眼症。
佩戴口罩未貼合鼻樑,恐增加淚液的蒸發,增加乾眼症風險
此外,受疫情影響,國人每天平均使用3C產品高達11至13小時,眨眼頻率降低。而長時間以不正確的方式佩戴口罩,導致口罩無法貼合鼻樑,呼吸氣流會向上流動通過眼球表面,增加淚液的蒸發,無形中增加了乾眼症風險。
乾眼症不只是症狀,而是一種需治療的疾病。長期忽視恐造成角膜病變、甚至視力受損,提醒民眾眼睛出現「乾澀、異物感、灼熱感、畏光」四大症狀,應盡速就醫。
防疫生活型態改變,乾眼症成為M型化跨齡的常見疾病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眼科孫啟欽教授表示,林口長庚研究團隊針對1997至2013年台灣健保資料庫中的乾眼症患者進行研究分析,國內乾眼整體盛行率為7.85%,約180萬患者,且年紀愈大,乾眼症比例越高。近年來3C產品使用量增加,加上防疫生活型態改變,使得乾眼症年齡層下修,成為M型化跨齡的常見疾病。這個大型研究也發現,18歲以下的乾眼症患者出現角膜損傷風險,較老年患者增加6.66倍;乾眼症患者角膜損傷風險較一般民眾提高2.7倍,若不及早確診治療,可能致角膜穿孔、發炎潰瘍等併發症,恐有失明風險。
乾眼症的治療目標是打破惡性循環,恢復淚膜生理平衡。淚膜是眼球表面一層含有水分、脂質、黏蛋白與抗菌成分的薄膜,故維持其生理平衡,可有效減輕乾眼症狀,避免角膜傷害。醫師會針對患者乾眼嚴重度,給予人工淚液舒緩不適,特別是嚴重型乾眼應選擇無添加防腐劑人工淚液,比較安全衛生。
鄭惠川主任提醒,乾眼患者除了遵照醫囑治療,平日也應遵守「適當使用人工淚液、用眼過程適度休息、避免長時間使用隱形眼鏡、均衡飲食,多補充維生素A」四種日常照護準則,以改善乾眼不適、維護眼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