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王詩茜/綜合報導】青壯年、中年族群罹癌,治療產生的副作用,當心比老年人還嚴重!50歲的卵巢癌患者林女士(化名),身兼公司要職,罹癌後得兼顧治療與工作,但化療引發的極度疲憊副作用,讓她一度身心俱疲、無法負荷治療而總想延後回診,所幸及早透過運動與藥物,改善疲憊狀況,最終重拾體力順利完成療程,恢復健康。
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調查發現,高達92%台灣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問題;最新1項針對婦癌癌友的研究發現,因癌症治療而產生的癌疲憊患者,當中,21至59歲的青壯年、中年族群,其癌疲憊嚴重程度竟遠高於逾60歲的長輩,顛覆以往觀念「老年人罹癌,治療的副作用會較高」。
癌症治療引發的副作用 逾半婦癌患者出現癌因性疲憊
該項研究由高雄長庚與嘉義長庚的婦癌研究團隊執行,歷時2年,累計200名婦癌患者,發現高達逾50%患者飽受癌疲憊困擾,當中更有36%已達中重度程度。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副教授蔡景州醫師表示,癌疲憊絕非「多睡覺」就可以改善,「就像叫失眠的人多睡覺是沒用的」,而是得透過臨床治療指引來因應。
根據醫界編撰的「癌因性疲憊症之臨床治療指引」,經疲憊評估量表計算後,當疲憊分數小於4分,屬於無疲憊與輕度疲憊階段,此時可透過非藥物治療來預防或改善,包括運動、睡眠衛生、營養處置等,然而,一旦來到4分以上,則建議同時再加入藥物治療,藥物包括精神刺激藥物、蔘類、類固醇藥物、以及取得我國衛福部TFDA核准「癌因性疲憊症適應症」的黃耆多醣注射劑。
癌症疲憊痛苦難耐 癌友體力不支延誤療程進度
三軍總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林宜欣醫師表示,造成癌疲憊的原因不只1種,像是腫瘤本身就會造成癌疲憊,當中又以後期的期別,機率較高;此外,臨床觀察發現,化療也是造成癌疲憊的一大主因,癌友常常治療1次,就虛弱的得躺上好幾天,待漸漸恢復後,又得緊接著面對下1次療程,很多人因而對治療產生恐懼,選擇延後治療、拉長治療週期,進而讓治療效果打折。
研究顯示,癌疲憊已經成為化療患者感到最痛苦的副作用,而化療又幾乎是婦癌治療的必經之路,若未妥善處理,嚴重程度可能漸漸加劇,除了造成患者「主動」要求延長治療間距,也可能因為體力掉太多,身體許多數值檢查顯示過低,「被迫」延長治療間距或減少劑量,讓治療效果不如預期。
連續2周明顯疲累 須提高警覺並即時因應
癌因性疲憊症(Cancer Related Fatigue, CRF)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定義為疾病,蔡景州醫師強調,一旦發現在1個月內,連續兩周「感到明顯的疲累、缺少活力、或需要增加休息,且與近期活動程度不成比例」,無論是醫師或癌友,都得高度警覺,可能已有狀況,需要即時因應。
蔡景州補充,就連常被認為副作用較小的標靶藥物,也會引起癌疲憊,他曾收治1名卵巢癌的女性,服用標靶藥物後嚴重疲憊,從原先的周周爬山健行,累到連家門都出不了,甚至得降低劑量,最終透過適應症藥物治療後,體力才恢復正常,標靶藥物的劑量也重新順利的加上去。
癌症已成慢性病 治療兼顧生活品質是正解
隨著醫藥的進步,各界致力於讓癌症成為慢性病,試著與疾病長久和平共存。林宜欣表示,對於青壯年罹癌的族群,他們多是社會與家庭的核心,或撫育著年紀還小的小孩,所以在對抗疾病的同時,必須兼顧她們的生活品質,才能讓她們有體力與動力,與癌症進行長期抗戰。
更多NOW健康報導
▸沒完沒了的肩頸痠痛 你找到消除對策了嗎?
▸產後媽媽打個噴嚏瞬間漏尿 強化骨盆底肌雷射治療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