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口罩、護目鏡戴緊緊 盤點防壓傷小物使用妙招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7-09 07:43:54

【NOW健康 王澍清/台南報導】全球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的影響,導致民眾生活習慣改變,上至老人下至兒童,出門在外必戴口罩,護目鏡也是防護配備之一,然而長時間的佩戴口罩和護目鏡而導致耳上疼痛及臉部條狀壓痕,乃至破皮的現象也越來越常見。

24小時最熱


▲迴紋針加橡皮筋可以用於耳部的防壓。(圖/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耳上與臉部皮膚較薄易受傷 嚴重恐出現紅斑水泡甚至破皮


因為耳上與臉部的皮層較其他部位的組織薄,且臉部突出的顴骨、額頭、鼻梁,都使得耳上與臉頰的壓傷比率上升,尤其是醫護人員及皮膚脆弱的老人家。一張素淨的臉,猶如小花貓般布滿了壓痕。當口罩與護目鏡成為生活的必備品時,如何預防與舒緩臉部的傷害,維持俊美肌膚更是值得重視的議題。


首先,我們要了解呼吸道的防護器具若需要長期配戴時恐導致的傷害(例如:口罩、護目鏡等),在醫學名詞稱為壓力性損傷(Pressure Injury;PI),簡稱壓傷。顧名思義,就是壓力導致的皮膚損傷,小至疼痛不適、無法恢復的皮膚紅斑印記,大至皮層破損。因為外部壓力,阻礙(斷)皮膚組織的血液循環,當時間過久,導致皮膚缺血缺氧而傷害產生。所以壓傷的公式 = 壓力X時間。


依據美國國家壓瘡諮詢委員會(NPUAP)建議,骨突上的皮層受壓超過2小時,皮膚就會開始產生不適、紅斑,甚至出現與外固定物相吻合的印記或水泡、破皮。但是,為了保護自己,出門在外必戴口罩,加上醫護人員一上線,防護面具一時半刻也不能取下,因此更要預防壓力性損傷的發生。有效舒緩臉部的不適與壓傷,我們得從「壓力」和「時間」來著手,尤其是移轉或降低耳部與臉部皮膚上的壓力,或者降低肌膚受壓的時間。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防壓小物,可以採購使用外,也可以應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來防壓。(圖/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防壓小物隨手可得 分散壓力減少肌膚壓迫與摩擦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防壓小物,可以採購使用外,也可以應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來防壓。例如:迴紋針加橡皮筋可以用於耳部的防壓,橡皮筋的材質有止滑效果,經實測的結果顯示,此方法無論從減壓面、舒適度、經濟面、防側漏,都能達標。也可改用黑色橡皮筋,搭配漂亮髮夾取代迴紋針,兼具防疫與美麗。此外,利用紗布、人工皮、泡棉等敷料,放置在受壓點,藉由壓力的分散與轉移,也可以減少肌膚長期受壓導致的不適與破皮。


根據美國國家壓瘡諮詢委員會(NPUAP)建議,其中敷料材質以泡棉的防壓與抗敏感的效果最佳,民眾在醫療器材行都可以選購得到。一般來說,10X*10cm的敷料平均價位約在150元左右,依廠牌不同而價格略異,在敷料未髒汙潮濕的情況下,最長可以使用7天,當出現不適或防壓敷料不使用時,便可以取下。


▲利用紗布、人工皮、泡棉等敷料,放置在受壓點,藉由壓力的分散與轉移,也可以減少肌膚長期受壓導致的不適與破皮。(圖/奇美醫學中心提供)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傷口護理師莊玟玲表示,看到國內外新聞媒體,播報著一張張醫護人員、防疫人員甚至民眾因為戴口罩導致的花花臉,令人揪心。透過分享口罩、護目鏡的防壓知識與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用品,自行DIY口罩與護目鏡的減壓工具,讓光榮的印記感動在心,壓傷的印記幻化於無形。


更多NOW健康報導
▸想擺脫防疫「腹」債 掌握飲食技巧聰明吃一點也不難瘦
▸肝癌5大高風險族群莫輕忽 提高篩檢頻率助肝癌早發現

最新消息

冷凍水餃、調理包、泡麵防疫宅飲食 國健署教你健康吃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7-10 06:56:38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面對全國疫情警戒提升至3級,為降低感染風險,及阻斷病毒傳播鏈,民眾減少外出,也增加在家備餐的機會,對於較少下廚或購買市售即食食品簡單裹腹的民眾,國民健康署提醒在防疫時刻,更要攝取足夠營養,才能加強身體免疫力,也教民眾如何運用市售食品,簡單快速料理兼顧營養、健康的餐點。

24小時最熱


聰明挑、創意煮 吃得營養又健康


民眾常會購買如冷凍水餃、調理包及泡麵等食品放在家裡,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依照「我的餐盤」6口訣,運用自己的掌心、拳頭掌握份量,再搭配以下小撇步,在家也能輕鬆健康吃一餐。


聰明選購:購買時看清「營養成分標示」多比較,選擇油(脂肪)、鹽(鈉)、糖等成分含量低的食品,並以多樣原態食物如糙米、地瓜、深綠色蔬果等優先。


均衡搭配:市售的即食食品成分以精製澱粉為主,長期食用容易缺少蔬果、蛋白質等營養,所以食用時要記得搭配新鮮蔬果,不方便出門時可多利用如冷凍蔬菜、紅蘿蔔、白蘿蔔、洋蔥、乾香菇、乾海帶、鳳梨、蘋果等當季或保存期較長的蔬果。另外可於家中常備如冷凍毛豆、豆腐、肉片、魚片等,烹調時適量加入,美味、營養都升級。


健康烹調:烹調時多利用清蒸、水煮、滷及涼拌等,減少油炸、糖醋及勾芡等方式,像是烹調泡麵或調理食品時,將所附的油包和調味包減半、油炸麵在煮前先用熱水燙過,簡易去油,吃起來更健康無負擔。


國民健康署提醒對於所購買的食材可依每次食用量先分裝再儲存,每次取出需要量即可;調理前後和飯前要用肥皂清洗雙手;若1次製備較多,在食用前,就先將吃不完的部分分裝冷藏或冷凍,可大幅減少細菌滋生。防疫期間在家吃,也要注意食品衛生與安全,才能吃得健康,提升免疫力!


更多NOW健康報導
▸毛寶貝食物過敏典型與非典型症狀 1張圖幫飼主搞清楚
▸2020國人癌症死亡人數降低 攝護腺癌排名竟悄悄上升

防疫飲食 泡麵 冷凍水餃 調理包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