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血量變多、四肢瘦小腹隆起? 原來是子宮長了肌瘤!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10-22 00:45:41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蔡醫師,我最近因準備婚禮在努力減肥,但不知道是不是減肥過度,經血量越來越大,腸胃也常常不舒服,這樣有關係嗎?」一名30多歲年輕女性一到診間便擔心地向醫師詢問,目視病患的確外型亮麗,四肢纖細,惟發現小腹不成比例的隆起,心中已有初步診斷。

24小時最熱


內湖國泰診所婦產科主治醫師蔡明珠在例行幫病人進行超音波檢查時,果然發現一顆接近9公分的子宮肌瘤在子宮後壁,因肌瘤太大壓迫到子宮內膜,造成經血過多,且往後壓迫到腸道而造成腸道不適。


蔡明珠表示,以上的案例偶爾就能在診間發現,特別是年輕女性。多數病患會把自己因肌瘤造成經血量過多而導致的貧血當成是減肥不當所致,因肌瘤太大而讓小腹變大誤以為是變胖了,殊不知真正元兇是在子宮中不知不覺長大的肌瘤。


育齡女性發生率2至3成 位置不同症狀也各異


子宮肌瘤是長在子宮組織中異常的良性肌肉瘤,在台灣育齡女性發生率接近2至3成,且多隨年紀增長而變大,在停經後因荷爾蒙的改變可能會減小體積。通常子宮肌瘤可根據生長的位置而有不同的症狀:


1.子宮黏膜下:因靠近子宮內膜而影響生理期,多會有經血過多問題。


2.子宮肌肉層:取決於肌瘤大小,如1至2公分的肌瘤可能會沒有症狀,事實上多數肌瘤未被發現也是因為多為無症狀,而如果肌瘤長大往前壓迫到內膜也有可能造成經血過多,也有可能往前壓迫到膀胱造成泌尿道症狀,如頻尿。


3.子宮漿膜下:長於子宮漿膜層,多為無症狀,但如肌瘤過大則可能往後壓迫造成腸道症狀,如排便習慣改變、脹氣等。


以上是3種比較常見類型,事實上臨床也會偶爾發現一些比較罕見的型態,像是寄生蟲肌瘤(Parasitic leiomyomas ),更罕見的瀰漫型肌瘤(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 disseminate)則不在討論範圍內。


治療方式因生長位置大小而異 與醫師共擬醫療計畫


一旦確診子宮肌瘤,接下來就是如何治療的問題了,同樣我們可根據子宮肌瘤位置及大小來進行治療計劃的確立,大致分為以下類別:


類別1:無症狀的小肌瘤


多數病人為於健康檢查時發現一些小肌瘤,可能1至3公分,本身也沒有症狀,這種多追蹤肌瘤大小即可


類別2:有症狀的肌瘤


如已造成壓迫症狀或經血量過多,這種肌瘤則已進入需要處理的程度,而處治方式則依肌瘤之大小,位置而有不同作法:


1.子宮黏膜下:因靠近子宮內膜可考慮使用微創術式。


子宮鏡是一種管徑極小的內視鏡,可直視病灶進行肌瘤切割,年輕女性有生育需求怕傷害到子宮,也可視自身狀況使用防止沾黏的自費器材。


2.子宮肌肉層或漿膜肌肉:則需要根據肌瘤大小及顆數來規畫治療。


腹腔鏡為一種微創手術,相比傳統開腹手術優點在於傷口較小,恢復較快,但如多發性肌瘤或巨大肌瘤則不太適合。傳統開腹手術缺點為傷口較大,恢復較慢;優點則為處理多發性肌瘤或可能大量出血時比較安全。


類別3:快速長大的肌瘤

肌瘤為婦產科一良性表現,只有千分之3的肌瘤會從良性變成惡性,而令人擔憂的惡性肌瘤與良性肌瘤的差別在於惡性肌瘤多會快速成長,快速成長的肌瘤建議盡快與婦產科醫師諮詢!而停經後因多數女性肌瘤會變小,如接近停經年齡也可於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開刀。


因子宮肌瘤的普及性育齡女性不可不知,如自身狀況特殊還是建議至婦產科診間詳細問診及制定最適合你的醫療計劃。


更多NOW健康報導
▸子宮肌瘤造成女性不孕 手術治療選擇多防沾黏助添好孕
▸牙周病患感染新冠重症率將近9倍 牙齒鬆動恐為時已晚

NOW健康 肌瘤 子宮

最新消息

70歲阿嬤摔跤骨折! 罹患骨鬆骨折風險達5成輕忽不得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10-22 07:15:00

【NOW健康 賴以玲/綜合報導】「不小心跌倒,怎會這麼嚴重?」70歲黃阿嬤為骨鬆患者,日前在浴室上廁所時,不慎摔跤,倒地不起,家人緊急將她送至急診,檢查發現,腰椎及其他多處骨折,必須長期臥床,還可能面臨嚴重失能風險。

24小時最熱


國民健康署調查發現,骨質疏鬆症位居我國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排行榜第4名,因骨鬆引發髖骨骨折發生率,則在亞洲區排名第1,不少長輩必須長期臥床,死亡率更達2成2。


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黃駿豐說,台灣每3名50歲以上的女性中,就有1人罹患骨鬆,骨折風險高達5成,但不少年長者輕忽骨鬆骨折危機,直到意外跌倒而骨折就醫,但需持續復健,還可能喪失生活自理能力。


黃駿豐表示,骨質疏鬆症為骨量減少或骨密度下降,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導致骨骼脆弱,特別是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性激素分泌急速降低,加速骨質流失速度,成為骨折高風險族群。


黃阿嬤就是典型個案,不慎跌倒就造成嚴重骨折,臨床顯示,骨鬆嚴重患者骨折機率極高,跌倒時,手掌撐地,就骨折。一彎腰,或是提重物,甚至搭公車時,車子震動過巨,也可能導致腰椎骨折。


黃駿豐表示,骨鬆患者如能及早發現、持續治療,骨折機率便會逐漸下降,中老年人如有駝背、變矮或下背疼痛等症狀,就應提高警覺,至醫院接受骨密度檢查,目前檢測以「雙能量放射線吸收測量法」為主。


在治療方面,骨質疏鬆症治療藥物可分為「對抗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等2大作用,傳統藥物多屬單一作用,現在已有對抗骨質流失、促進骨質生成的雙機轉藥物,有效降低骨鬆骨折住院風險。


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兆山表示,民眾應將骨鬆視為慢性疾病,規律回診、持續用藥,如果自行停藥,中斷治療,骨折機率將比治療之前還高。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呼籲,衛福部放寬骨鬆藥物給付標準,不要只限於骨折患者,應該防範於未來,讓已經確診骨鬆者也能提早用藥,才能避免骨折意外,造成家庭及社會的沉重負擔。


更多NOW健康報導
▸子宮肌瘤造成女性不孕 手術治療選擇多防沾黏助添好孕
▸牙周病患感染新冠重症率將近9倍 牙齒鬆動恐為時已晚

NOW健康 骨折 骨質疏鬆症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