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糖化拉警報!糖尿病引發心血管疾病風險高5倍

愛健康
By 妞新聞
發布時間:2021-10-08 07:30:00

資深藝人龍邵華演技精湛,年近70歲的他一向保持精瘦的身材,號稱每天做40下伏地挺身,因為長年患有糖尿病,所以太太幫忙準備清淡便當。但日前卻意外傳來他恐因糖尿病引發心肌梗塞而猝死的消息,令人震驚。全台約有150萬糖友,其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是正常人的5倍,不可不慎。尤其,建議癮君子一定要戒菸,降低「心肌梗塞」風險!

24小時最熱

「糖化血色素」超標,死亡率比一般人多5倍

台中茂盛醫院家醫科呂昀珊醫師表示,長期患有糖尿病卻沒有按時回診監控血糖,可能隨時發生心血管疾病、中風或猝死的憾事。糖尿病的控制包含:藥物監控、生活型態、飲食控制、運動,每一項都不能偏廢。一旦發現罹患糖尿病之後,其實病人的胰臟功能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光靠飲食控制是不夠的,一定還要服用藥物、定期追蹤血糖指數,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而且,糖尿病在後期會出現代謝不良,甚至是暴瘦的情形,所以光看體重是不能代表什麼。

監測血糖中的「糖化血色素」是重要的指標,從「糖化血色素」還能預測病人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糖化血色素若在10以上,則其死亡率是一般正常人的5倍以上,不可不慎!

台灣約115萬高齡長者罹患糖尿病

引發心血管疾病高居10大死因第1名

統計台灣109年前10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排名第1(心肌梗塞、中風等),該病最常因為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所引發,所以,糖尿病高居10大死因的第5名,也可預料。呂醫師說,台灣罹患糖尿病的人口突破230萬人,65歲以上的糖尿病人口佔半數,估計高達115萬人,即每100人就有10人是糖尿病患者,其中5人是長者。

除此之外,另有590萬人是處在糖尿病前期而不自知,且國內出現患者「年輕化」的趨勢,20歲以下糖尿病者人數在過去10年來大幅增加4成,顯見台灣人不論老少,身體糖化引發疾病的狀況已經嚴重拉警報!但是,只要初患病者能把握前10年的治療黃金期,好好服藥、監控血糖,就能延緩胰臟的壽命,好讓胰島素正常分泌。

抽菸提高心肌梗塞風險,糖尿病患者務必戒菸

呂昀珊醫師表示,很多患者以為抽菸跟糖尿病沒什麼關係,其實大錯!因為抽菸會提高心肌梗塞的風險,不論菸癮有多大、多小,一天是抽1根菸,還是抽10根,其引發的「心肌梗塞」風險都是一樣的,而且戒菸至少要超過10年以上,才能讓此風險降到跟一般人相同。

你適合生酮飲食減重嗎?營養師:三高、腎功能障礙、心血管疾病患者勿貿然嘗試

秋冬心血管疾病好發,刮痧助疏通氣血!中醫:刮痧前、中、後必知這些事

睡眠血壓升高,小心得到心血管疾病!OK繃監測器貼7天,及早揪出隱藏疾病

妞新聞 心血管疾病 身心健康 糖尿病 華人健康網

最新消息

小關節病變恐成類風濕性關節炎 把握6個月黃金治療期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10-08 08:30:00

【NOW健康 賴以玲/台中報導】台中63歲馮女士4年前出現手部關節及頸部不適、容易疲倦等症狀,嚴重時,甚至無法轉門把、開瓶蓋,赴醫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幸發現得早,透過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1年後病情得以控制。

24小時最熱


66歲的李女士10年前發病,起初使用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仍有發炎反應,改透過健保申請的生物製劑治療後,症狀終獲得控制,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列入全民健保重大傷病,若無好好治療,可能造成失能、縮短平均壽命,不可不慎。


國人常見慢性關節疾病 嚴重會影響生活並危及生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內科教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俊宏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也是國人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由於患者本身因免疫系統失調,會把自己的關節當成攻擊目標,造成關節發炎、變形,甚至會導致內臟器官發炎與侵犯,可能危及性命與生活機能。


以馮女士為例,兩手手指、手腕一開始先出現紅、腫、熱等情況,隨後開始疼痛難耐,甚至連出門轉門把,或者旋開飲料瓶的瓶蓋,都讓她痛徹心扉,生活品質降到谷底。


陳俊宏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女性,若幼年時發病沒有得到適當治療,可能會在年輕時造成殘疾,進而失去自理生活能力,因此健保將之列入重大傷病,目前研究認為此病的發生與基因、環境有關,若患者本身具家族基因,加上暴露於抽菸、感染的環境下,都可能會誘發此病。


小關節有症狀就該提高警覺 降低日後失能遺憾


由於患者發病後6個月內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黃金期,根據2010年美國風濕病學院最新的診斷標準,當小關節出現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包括早晨關節僵硬且不適超過1小時、有3個或以上關節發炎、對稱性關節、在身體特定部位可摸到皮下結節、發炎指標ESR(紅血球沉降速率)及CRP(C反應蛋白)呈陽性反應,就應及早接受治療。


陳俊宏介紹,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使用的藥物包括消炎止痛藥、類固醇及免疫製劑,若患者半年內沒有獲得良好治療效果,則會考慮第2線治療,如單株抗體、生物製劑或小分子生物製劑,一旦治療達標,患者也不能自行停藥,必須持續追蹤,才能降低罹患血管炎、心臟疾病(心肌炎、心包膜發炎等),以及肺結節、肺纖維化、肺炎、乾眼症、鞏膜炎等併發症的風險。


陳俊宏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從體內產生抗體,到出現症狀而確診,通常需要7至10年的時間,所以有易感體質的患者若能及早發現並就醫,接受適當的預防和治療,並有意識地建立良好生活,如飲食清淡、減肥、作息正常、戒菸等,將誘發因子去除,就能降低日後失能的狀況。


更多NOW健康報導
▸外景主持人最怕紫外線!陳俋塵公開肌膚防曬保養秘訣
▸婦科手術最常發生腸沾黏 玻尿酸材質防沾黏貼片阻風險

NOW健康 身心健康 關節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 慢性關節疾病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