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療法幫助組織再生 加速醫美電、音波療程傷口修復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3-29 20:56:05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再生醫學越來越熱門,還能應用到醫美!以往增生療法常應用於骨科、復健科及運動醫學領域,針對肌腱、韌帶、肌肉、軟骨受傷發炎,如退化性關節炎等,若希望能促進本身已磨損組織再生能力,就可評估選擇PRP或PLT療法。近幾年來隨著運用層面愈加廣泛,醫界發現,對於加速醫學美容電、音波療程等傷口修復加速也很明顯。

24小時最熱


什麼是PLT增生療法? PRT和PLT的差別的在哪裡?


所謂的PRP或PLT增生療法主要是萃取自體血液中血小板的生長因子,促進組織再生及傷口修復能力。皇珈美學診所院長劉永麟醫師表示,PRP和PLT增生療法的差別,在於前者每次採現場抽血後經過離心技術,直接在患處施打後釋放生長因子修復;後者則可稱做PRP的進階版,單次抽血送進實驗室離心純化出10至15瓶血小板粉末狀凍晶,定量製作,能留存並多次治療。


一般來說,PRP對於須立即接受治療的患者較為方便,但血小板難以純化定量,且無法長久保存,且若患者懼怕反覆施針抽血造成不舒服,施打1次即可多次利用的PLT是增生療法進一步的治療選項。


PLT搭配醫美療程 根據膚況搭配促進肌膚再生


再生醫學應用於醫美療程,通常可針對患者膚況進行量身訂做或彈性搭配運用。劉永麟舉例,若患者有局部較深的凹洞或痘疤,可以採用單點注射方式,促進肌膚再生能力;若臉部皮膚較薄、皮膚乾燥產生的細紋較多,則可透過全臉注射方式,將PLT凍晶稀釋後混合於抗氧化劑、膠原蛋白或玻尿酸等一併注射皮膚底層,達到肌膚修復的加乘效果。


雷射電音波療程加上PLT 加速修復術後小傷口


劉永麟指出,針對治療毛孔粗大、痘疤肌膚的飛梭雷射或改善毛孔、臉上斑點、膚色不均且暗沉的皮秒雷射,術後皮膚均容易出現傷口;而4、50歲以上的熟齡肌膚,通常會有乾燥、細紋合併皮膚變薄的情況。若注射膠原蛋白和玻尿酸能改善皮膚乾燥情況,合併緊緻毛孔的飛梭雷射等破壞性治療,再搭配使用PLT有助於皮膚修復,傷口結痂、脫落時間縮短;或是電、音波療程後搭配PLT,也有促進膠原蛋白增厚的效果,能延長肌膚持續維持良好狀態。


PLT抽血1次保存3年 取自身血小板不怕異物反應


若是年輕肌膚單純進行如淨膚雷射保養療程,搭配使用PLT相對效用不大,通常,PLT較少單獨使用,多半會搭配其他醫美療程,在醫美療程中須支出1筆額外費用。好處是抽血1次,保存期限3年,可以使用10至15次不等,患者可依據皮膚代謝快慢,原則上1個月注射1次,或是看皮膚破壞後修復狀況,2至3個月注射1次。由於PLT抽取自身血小板,相對較為安全,僅極少數個案會有冒痘痘等反應,可以待膚況穩定後再進行後續療程。


注射PLT後的肌膚照護與雷射等醫美療程相同,除做好清潔、保溼、防曬3大程序,皮膚傷口結痂過程中勿摳,讓其自然脫落即可,1周內禁用酸類、美白類產品,1周後可先測試小範圍肌膚,若確定無刺激、過敏反應再使用。劉永麟提醒,孕婦、正在哺乳者,以及免疫系統疾病患者,都應避免PLT療法。此外,進行醫美療程應選擇專業熟練的醫師,事先與醫師進行諮詢溝通,選擇適合自身的療程,才能達到滿意的結果。


更多NOW健康報導
▸春來噴嚏聲過敏知多少? 中草藥鼻噴劑緩解鼻過敏不適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最新消息

國健署推慢性病評估網站 簡單資料能測10年後罹病機率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1-03-30 11:13:34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想知道自己在10年後罹患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風險多高嗎?只要上網勾選「年齡」、「性別」、「健康檢查數據」等4至6個資料,就能評估未來罹病風險的高低。

24小時最熱


國民健康署今天公布「台灣慢性病風險評估」模型平台,賈淑麗代理署長表示,這項國人罹病預警系統係由國家衛生研究院運用1993至199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並串聯1,350萬筆健保資料,讓國人預測罹病機率。


賈淑麗表示,根據不同慢性病風險評估所需,輸入「年齡」、「性別」、「健康檢查數據」(身體質量指數、腰圍、血壓、空腹血糖、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等項目)、吸菸習慣、是否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等資料,每種疾病約需輸入4至6項資料。


勾選之後,系統將自動計算10年罹患疾病風險,並以「紅、黃、綠」燈號方式來呈現,「紅燈」屬於「高」風險族群;「黃燈」為「中」風險族群;「綠燈」為「低」風險族群。


此外,系統還可協助訂做個人衛教資料,提供飲食減鹽、限酒、減重、戒菸、飲食改善、運動等健康指引,及標準值建議,例如只要減重1公斤,糖尿病風險就可減輕多少。


以廖先生為例,身高175公分,體重83公斤,體重雖然稍重,但無不良生活習慣,透過「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試算罹病風險後,竟顯示為「高血壓」、「糖尿病」高危險族群,主要關鍵在於體重。


為恭紀念醫院院長陳振文說,這套本土風險評估工具有助於讓民眾提高對於慢性病的認知,只要輸入幾項健康及背景資料,就能掌握自身不足之處,作為促進自我健康的參考。經過醫師建議,廖先生開始慢跑、控制飲食,體重逐漸下降,半年之後,重新上網選勾資料,罹病風險已從紅燈降為綠燈。


賈淑麗表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健康檢查數據,只要年滿40歲就可利用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目前全國有6千多家院所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春來噴嚏聲過敏知多少? 中草藥鼻噴劑緩解鼻過敏不適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