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康復後常心跳快、胸悶! 恐心搏過速症候群找上門

愛健康
By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2-11-22 19:30:00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張小姐25歲,未婚,無慢性病史,亦無心血管家族史,不抽菸,平時有規則從事有氧運動、游泳的習慣,健康狀態良好。3個月前得到新冠肺炎時,僅有喉嚨痛及輕微咳嗽症狀,已完全緩解。然而,張小姐卻發現,運動表現大不如前,稍微動一下就心跳加速,伴隨些許呼吸喘促、胸悶,起初認為染疫後可能體力需要時間鍛鍊,才能回到原來水準。但早上剛起床的時候、甚至從事靜態活動時,也經常感覺到心跳異常快速,體力好像比染疫前還差,因此前往心臟內科門診就醫。

24小時最熱


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後群 共有2種類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李穎灝說,新冠肺炎染疫後,大約5人當中會有1人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症候群,其症狀可能包含:認知障礙、味嗅覺改變、呼吸喘促、心悸、胸悶、疲勞等。「長新冠」當中,有不少患者於染病後4週,仍然有心悸或心跳加速的症狀,甚可長達半年以上,許多患者於染疫前完全沒有慢性病史或不良健康嗜好,染疫後卻深受心悸所苦。


李穎灝醫師表示,張小姐罹患的疾病是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post-COVID-19 tachycardia syndrome),該疾病包含兩種類型的心搏過速:


▸不正常竇性心搏過速(inappropriate sinus tachycardia, IST): 定義為休息時竇性心率達每分鐘可達100次以上,且於24小時心電圖監測中,平均心跳達每分鐘90次以上。患者可能發現,即便是在休息時,心跳也明顯比染疫前快上許多。


姿勢性心搏過速症候群(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 定義為傾斜床或直立測試時,每分鐘心跳增加達30次以上,且未出現血壓降低現象。患者平時心跳不一定很快,但稍有姿態變動,特別是早上起床時,會有顯著心跳加速的感覺出現。


李穎灝表示,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當中,上述不正常竇性心搏過速及姿勢性心搏過速症候群兩種情況可能同時出現,患者可能主述平常心跳就快到感覺得到,稍微動一下更是快到不行,甚至伴隨胸悶、微喘、疲倦等。目前致病機轉仍然不是十分明確,但研究多顯示和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失衡有關。在預防上,部分研究顯示,疫苗注射或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可能減少長新冠發生,但根據現有證據強度,尚無法下定論。


循序漸進運動 可修復失衡的自律神經


治療方面,目前大多依照傳統的不正常竇性心搏過速及姿勢性心搏過速症候群來處理,但尚不清楚這類治療在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上是否同樣有效。藥物部分,醫師可能會開立調節自律神經的藥物,如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非藥物治療方面,包含循序漸進的運動訓練幫助修復失衡的自律神經、避免咖啡因或酒精、避免快速姿態改變、彈性襪的使用、在飲食中加入額外的鹽、多喝水,有可能改善症狀。


不過要注意,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並不是新冠肺炎造成心悸或心跳加速的唯一原因,病人亦可能因為焦慮、低血氧、輕度發燒、心肌炎、心衰竭而引起相關症狀,是否適合上述治療方式,建議由醫生問診檢查評估後再施行。


更多NOW健康報導
▸秋冬首重呼吸道保健! 醫曝居家防過敏原1環節不可少
▸年紀輕輕就洗腎!多囊腎併發症多 新型口服藥延緩病程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

新冠肺炎 COVID-19 NOW健康 健康 新冠 病毒 Omicron

最新消息

「抗議天王」柯賜海驚傳逝世 晚年飽受帕金森氏症所苦

愛健康
NOW健康
發布時間:2022-11-22 20:30:00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以1句「馬英九還我牛」而聲名大噪,被喻為「抗議天王」柯賜海,於今天(21日)驚傳逝世,享壽66歲。生前罹患帕金森氏症10餘年,肢體活動受限,為緩解病情,以車為家,將車停在陽明山前山公園旁,每天以健走代替吃藥,但仍不幸死亡。

24小時最熱


柯賜海晚年經濟拮据,連續住在廂型車內3年,台北市消防局昨天(20日)接獲報案,個案不慎跌倒,警消到場,擬協助送醫,但遭拒絕,不料,上午被人發現陳屍在車內。


10幾年前,柯賜海常出現新聞現場,在受訪者背後高舉抗議牌,大喊不公,博得版面,贏得「抗議天王」名號,但在罹患帕金森氏症後,肢體動作不便,就不再公開現身。


2021年,民眾發現,他獨自住在車內,後座放了木板,作為床鋪,車窗則綁著細繩,用來曬衣褲,平常則在陽明山公共溫泉浴池洗澡,生活似乎極為困頓。


柯賜海胞姐今早前往探視,但發現弟弟已經死於車上,立即報警。警方檢視現場,發現柯賜海遺體旁有嘔吐物,身上衣著完整、沒有明顯外傷,相關死因需進一步釐清。


▲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提出帕金森氏症10大症狀自我檢測。(資料來源/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圖/NOW健康製作)


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是第2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因台灣人口老化,帕金森氏症患者人數持續升高,2011年約4萬多人,2021年健保統計,則已超過7萬名病友。台灣動作障礙學會提出帕金森氏症10大症狀自我檢測,如果10項症狀,出現3項,就需提高警覺:


1.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
2.走路時手不會擺動。
3.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
4.走路時1隻腳拖在後面。
5.步伐小常跌倒。
6.覺得懶洋洋做事沒動力。
7.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
8.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
9.音調變小或沙啞。
10.寫字變慢、字體變小。


另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每個月以手指操自我檢測,先把右手的五指張開,用拇指與食指輕按25下,然後換成左手的五指張開,用拇指與食指輕按25下。如發現動作變慢、停頓、開合大小改變、手指打不開,應盡快至神經內科就診。


更多NOW健康報導
▸秋冬首重呼吸道保健! 醫曝居家防過敏原1環節不可少
▸年紀輕輕就洗腎!多囊腎併發症多 新型口服藥延緩病程


就❤NOW健康:社群影音官網醫級邦

NOW健康 帕金森氏症 健康 柯賜海

最新消息

分享文章: